腔镜戳孔缝合器-复审决定


发明创造名称:腔镜戳孔缝合器
外观设计名称:
决定号:200118
决定日:2020-01-08
委内编号:1F273893
优先权日:
申请(专利)号:201610230985.6
申请日:2016-04-14
复审请求人:高宏
无效请求人:
授权公告日:
审定公告日:
专利权人:
主审员:田蕴青
合议组组长:邵建霞
参审员:范文扬
国际分类号:A61B17/04,A61B90/17
外观设计分类号:
法律依据: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决定要点
:如果一项权利要求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作为现有技术的一篇对比文件相比存在多个区别特征,而其中的一个区别技术特征该区别技术特征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既不是公知常识,又不能从该现有技术中得到相应的技术启示,则该权利要求相对于该现有技术具备创造性。
全文:
本复审请求涉及申请号为201610230985.6,名称为“腔镜戳孔缝合器”的发明专利申请。申请人为高宏。本申请的申请日为2016年04月14日,公开日为2016年07月13日。
经实质审查,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审查部门于2018年11月08日以本申请权利要求1-2,4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为由驳回了本申请。同时在驳回决定的其他说明中指出:权利要求3,5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驳回决定中引用了如下一篇对比文件:
对比文件1:US 2008/0033459 A1,公开日期为2008年02月07日。
驳回决定所依据的文本为:申请日2016年04月14日提交的说明书摘要、摘要附图、说明书附图图1-10;2016年05月06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44段;2018年07月14日提交的权利要求1-5。驳回决定所针对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 一种腔镜戳孔缝合器,包括用于对腔镜戳孔进行缝合的操作芯(1)和用于保护操作芯(1)置入腔镜戳孔内的外套筒(0),其特征是:所述操作芯(1)置入腔镜操作空间的一端设置用于对腔镜戳孔内口处的腹膜定位的腹膜定位装置(2);所述操作芯(1)预先活动设置用于将腔镜戳孔内切口处腹膜关闭的缝合线(3);所述操作芯(1)设置用于引导缝合线(3)两端的线头在腔镜戳孔内口两侧从腹膜内侧面向外穿过腹膜并进入腔镜戳孔内操作芯(1)的缝线引导装置(4);
所述缝线引导装置(4)包括:用于牵引缝合线(3)两端线头穿透腹膜并拉出腔镜戳孔的取线针(41)、贯穿操作芯(1)尾端端部及下段侧壁用于导引取线针(41)走向的取线导引孔路(42)、固定连接在缝合线(3)两端线头用于配合取线针(41)牵引缝合线(3)两端线头穿透腹膜并拉出腔镜戳孔的出线套管(43)、设置在钳式腹膜定位块(21)上用于活动设置出线套管(43)的出线凹槽(44);所述出线凹槽(44)设置为筒状凹槽,筒状凹槽底部位于钳式腹膜定位块(21)闭合时互相靠近的侧面,筒状凹槽开口位于钳式腹膜定位块(21)闭合时互相远离的侧面;所述出线凹槽(44)底部设置走线孔(431),缝合线(3)能通过走线孔(431)移动;所述出线套管(43)设置在出线凹槽(44)内,容纳腔(31)内的缝合线(3)两端线头通过走线孔(431)进入出线凹槽(44)内与出线套管(43)底部固定连接;当钳式腹膜定位块(21)完全打开后,推进取线针(41),在取线导引孔路(42)的导引下取线针(41)出操作芯(1)下段侧壁开口后穿刺方向与设置在钳式腹膜定位块(21)内的出线套管(43)的长轴方向重合;所述取线针(41)头端能进入并嵌置在出线套管(43)的腔内,退移取线针(41)时能牵引出线套管(43)脱出出线凹槽(44)进入对应取线导引孔路(42)的腔内,同时,出线套管(43)能牵引缝合线(3)的线头通过走线孔(431)进入对应取线导引孔路(42)的腔内;
所述取线针(41)尾端设置控针手柄(411),控针手柄(411)能对取线针(41)的移动进行控制或锁定;所述取线导引孔路(42)设置为截面形状一致的管状孔洞,取线导引孔路(42)内径大于取线针(41)中后段外径,取线针(41)能在取线导引孔路(42)中移动;所述取线针(41)前端端部直径及外形与出线套管(43)内径及外形匹配,取线针(41)前端端部能紧密嵌置在出线套管(43)中;所述出线套管(43)外形与取线针(41)中后段及取线导引孔路(42)内腔匹配,出线套管(43)外径不大于取线针(41)中后段直径;出线套管(43)能嵌置在取线针(41)前端端部伴随取线针(41)退移进入取线导引孔路(42)腔内;
所述取线针(41)前端端部进入出线套管(43)腔内后与出线套管(43)能临时固定,使取线针(41)退移时出线套管(43)能导引缝合线(3)线头伴随取线针(41)前端端部穿过腹膜进入腔镜戳孔内;临时固定方案包括:所述取线针(41)前端端部设置倒刺;取线针(41)前端端部与出线套管(43)设置为能互相吸引的磁性体或金属;出线套管(43)腔内设置防滑卡齿;
所述操作芯(1)内设置用于活动设置缝合线(3)的容纳腔(31),缝合线(3)预设在容纳腔(31)内;所述容纳腔(31)内设置能转动的绕线轮(32),所述缝合线(3)为医用缝合线,缝合线(3)中部线体缠绕在绕线轮(32)上;所述缝合线(3)两端的线头分别活动设置在容纳腔(31)的下端出口外侧腹膜定位装置(2)的钳式腹膜定位块(21)内。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腔镜戳孔缝合器,其特征是:所述腹膜定位装置(2)包括至少一对设置在操作芯(1)进入腔镜操作空间一端的长块状钳式腹膜定位块(21);长块状钳式腹膜定位块(21)尾端通过转轴(20)与操作芯(1)杆体下端活动连接,钳式腹膜定位块(21)通过转轴(20)关闭时外径不大于操作芯(1)杆体外径,钳式腹膜定位块(21)通过转轴(20)完全打开时钳式腹膜定位块(21)长轴与操作芯(1)杆体长轴基本垂直,各钳式腹膜定位块(21)能支撑于腔镜戳孔内口的外部边缘,不能经腔镜戳孔内口脱出;所述操作芯(1)位于切口外侧一端设置定位控制器(22),用于同步控制成对的钳式腹膜定位块(21)的开放或闭合操作;所述定位控制器(22)能在钳式腹膜定位块(21)完全打开后临时锁定成对的钳式腹膜定位块(21)的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腔镜戳孔缝合器,其特征是:所述取线导引孔路(42)设置为一端贯通操作芯(1)上端表面另一端贯通操作芯(1)下段侧壁的管状孔洞;所述取线导引孔路(42)下段设置为直线型孔洞;当钳式腹膜定位块(21)完全打开后,直线型孔洞中心长轴方向与设置在出线凹槽(44)内的出线套管(43)的中心长轴方向重合。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腔镜戳孔缝合器,其特征是:所述定位控制器(22)包括:与成对钳式腹膜定位块(21)转轴(20)外侧临近部活动连接的牵引杆(211),所述牵引杆(211)活动埋设在对应部位操作芯(1)的牵引腔(212)内;牵引杆(211)出牵引腔(212)的尾端设置牵引手柄(213),牵拉牵引手柄(213)使成对钳式腹膜定位块(21)以转轴(20)为中心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使成对钳式腹膜定位块(21)张开;所述操作芯(1)临近牵引腔(212)出口设置锁紧卡块(214),在钳式腹膜定位块(21)完全张开后正对锁紧卡块(214)牵引杆(211)的位置设置与锁紧卡块(214)匹配的锁紧卡槽(215);当钳式腹膜定位块(21)完全张开后,推动锁紧卡块(214)进入锁紧卡槽(215)内,使牵引杆(211)临时锁定,从而使成对的钳式腹膜定位块(21)临时固定为完全打开状态;当反向推动锁紧卡块(214)脱出锁紧卡槽(215)外,使牵引杆(211)松解,从而成对的钳式腹膜定位块(21)松解。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腔镜戳孔缝合器,其特征是:所述取线针(41)备用状态时前中段活动设置在取线导引孔路(42)内,取线针(41)前端端部正好包含在取线导引孔路(42)下端腔内的出口处,此时正对取线导引孔路(42)上端开口处的取线针(41)尾部设置定位卡槽(412),对应定位卡槽(412)临近取线导引孔路(42)开口的操作芯(1)部位设置定位卡块(413),推动定位卡块(413)嵌置在定位卡槽(412)内时,取线针(41)被锁定;反向推动定位卡块(413)脱出定位卡槽(412)内时,取线针(41)被松解;所述取线针(41)的控针手柄(411)下端距离定位卡槽(412)的长度与钳式腹膜定位块(21)完全打开时取线针(41)下端针尖距离出线套管(43)底部的长度相当;当钳式腹膜定位块(21)完全打开后,推进取线针(41)使控针手柄(411)顶触在取线导引孔路(42)开口,此时,取线针(41)下端针尖进入出线套管(43)内并位于出线套管(43)的底部。”
驳回决定指出:(1)权利要求1中“控制手柄能对取线针的移动进行控制”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为:1)、筒状凹槽底部位于钳式腹膜定位块闭合时相互靠近的侧面,筒状凹槽开口位于钳式腹膜定位块闭合时相互远离的侧面,所述取线导引孔路设置为截面形状一致的管状空洞;所述取线针前端端部进入出线套管腔内后与出线套管能临时固定,使取线针退移时出线套管能导引缝合线头伴随取线针前端端部穿过腹膜进入腔镜戳孔内;临时固定方案包括:所述取线针前端端部设置倒刺;取线针前端端部与出线套管设置为能互相吸引的磁性体或金属;出线套管腔内设置防滑卡齿;2)、所述容纳腔内设置能够转动的绕线轮,缝合线中部线体缠绕在绕线轮上。然而,这些特征均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权利要求1中“控制手柄能对取线针的移动进行锁定”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还存在如下区别:控制手柄能对取线针的移动进行锁定。基于该区别,本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避免针意外移动、损伤组织。由于针是与控制手柄联动的,若未进行锁定,当操作者在不小心触发控制手柄时,会引发针进行不期望的运动,而由于针的运动是在人体内的,对其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对其进行锁定也是本领域惯用手段,为了防止针被意外的引导出,以造成组织损伤,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所述控制手柄能对取线针的移动进行锁定以替代控制。由此可知,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得到该权利要求的该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公知常识得出该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权利要求1不具备创造性,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2)从属权利要求2、4的附加技术特征或被对比文件1公开、或为本领域的常用技术手段,因此该权利要求2、4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3)在其他说明中指出:从属权利要求3、5的附加技术特征或被对比文件1公开、或为本领域的常用技术手段,因此该权利要求3、5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申请人高宏(下称复审请求人)不服上述驳回决定,于2019年01月29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复审请求,并提交了权利要求书修改替换页,所述修改包括:在驳回决定针对的文本基础上将权利要求2的内容加入权利要求1中,并相应地修改其他权利要求的编号。
复审请求人认为:本申请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腔镜手术时对人体伤害较小的缝合器。对比文件1中枢转延长件8在初始状态时是向上翻折的,所述缝线储存室10只能位于枢转延长线8的下方,当装置主体伸出腔镜戳孔内时,必须将枢转延长件8和缝线储存室10完全伸入腔镜戳孔内,导致伸入人体内距离较长,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而且在缝线9穿过人体皮肤组织后,向外牵引装置主体5时,必须要再次向腔镜戳孔内伸入装置主体5,以保证枢转延长件8能够向上翻转恢复初始位置,再次使枢转延长件8和缝线储存室10完全伸入腔镜戳孔内,从而对人体造成了二次伤害。而本申请,其钳式覆膜定位块的初始状态是向下翻折的,当操作芯1伸入腔镜戳孔后,只需将钳式覆膜定位块向上翻折即可支撑在覆膜下方。而且本申请的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中容纳缝合线3的容纳腔31位于覆膜定位装置2上方,在操作芯1伸入腔镜戳孔后只需将钳式覆膜定位块21伸入腔镜戳孔内,而没有其他装置伸入腔镜戳孔内,缩短了伸入腔镜戳孔内部分的长度,缩小操作空间,降低对人体的伤害。本申请中,改变容纳缝合线3的容纳腔31的位置,以缩短伸入腔镜戳孔内的距离,钳式腹膜定位块21的初始位置设为向下翻转时,避让开上部位置,使容纳腔31能够从上向下延伸,而且必须改变钳式腹膜定位块的驱动方式,从而使容纳腔的延伸位置不能有其他机构。
提复审请求时新修改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 一种腔镜戳孔缝合器,包括用于对腔镜戳孔进行缝合的操作芯(1)和用于保护操作芯(1)置入腔镜戳孔内的外套筒(0),其特征是:所述操作芯(1)置入腔镜操作空间的一端设置用于对腔镜戳孔内口处的腹膜定位的腹膜定位装置(2);所述操作芯(1)预先活动设置用于将腔镜戳孔内切口处腹膜关闭的缝合线(3);所述操作芯(1)设置用于引导缝合线(3)两端的线头在腔镜戳孔内口两侧从腹膜内侧面向外穿过腹膜并进入腔镜戳孔内操作芯(1)的缝线引导装置(4);
所述腹膜定位装置(2)包括至少一对设置在操作芯(1)进入腔镜操作空间一端的长块状钳式腹膜定位块(21);长块状钳式腹膜定位块(21)尾端通过转轴(20)与操作芯(1)杆体下端活动连接,钳式腹膜定位块(21)通过转轴(20)关闭时外径不大于操作芯(1)杆体外径,钳式腹膜定位块(21)通过转轴(20)完全打开时钳式腹膜定位块(21)长轴与操作芯(1)杆体长轴基本垂直,各钳式腹膜定位块(21)能支撑于腔镜戳孔内口的外部边缘,不能经腔镜戳孔内口脱出;所述操作芯(1)位于切口外侧一端设置定位控制器(22),用于同步控制成对的钳式腹膜定位块(21)的开放或闭合操作;所述定位控制器(22)能在钳式腹膜定位块(21)完全打开后临时锁定成对的钳式腹膜定位块(21)的位置;
所述缝线引导装置(4)包括:用于牵引缝合线(3)两端线头穿透腹膜并拉出腔镜戳孔的取线针(41)、贯穿操作芯(1)尾端端部及下段侧壁用于导引取线针(41)走向的取线导引孔路(42)、固定连接在缝合线(3)两端线头用于配合取线针(41)牵引缝合线(3)两端线头穿透腹膜并拉出腔镜戳孔的出线套管(43)、设置在钳式腹膜定位块(21)上用于活动设置出线套管(43)的出线凹槽(44);所述出线凹槽(44)设置为筒状凹槽,筒状凹槽底部位于钳式腹膜定位块(21) 闭合时互相靠近的侧面,筒状凹槽开口位于钳式腹膜定位块(21)闭合时互相远离的侧面;所述出线凹槽(44)底部设置走线孔(431),缝合线(3)能通过走线孔(431)移动;所述出线套管(43)设置在出线凹槽(44)内,容纳腔(31)内的缝合线(3)两端线头通过走线孔(431)进入出线凹槽(44)内与出线套管(43)底部固定连接;当钳式腹膜定位块(21)完全打开后,推进取线针(41),在取线导引孔路(42)的导引下取线针(41)出操作芯(1)下段侧壁开口后穿刺方向与设置在钳式腹膜定位块(21)内的出线套管(43)的长轴方向重合;所述取线针(41)头端能进入并嵌置在出线套管(43)的腔内,退移取线针(41)时能牵引出线套管(43)脱出出线凹槽(44)进入对应取线导引孔路(42)的腔内,同时,出线套管(43)能牵引缝合线(3)的线头通过走线孔(431)进入对应取线导引孔路(42)的腔内;
所述取线针(41)尾端设置控针手柄(411),控针手柄(411)能对取线针(41)的移动进行控制或锁定;所述取线导引孔路(42)设置为截面形状一致的管状孔洞,取线导引孔路(42)内径大于取线针(41)中后段外径,取线针(41)能在取线导引孔路(42)中移动;所述取线针(41)前端端部直径及外形与出线套管(43)内径及外形匹配,取线针(41)前端端部能紧密嵌置在出线套管(43)中;所述出线套管(43)外形与取线针(41)中后段及取线导引孔路(42)内腔匹配,出线套管(43)外径不大于取线针(41)中后段直径;出线套管(43)能嵌置在取线针(41)前端端部伴随取线针(41)退移进入取线导引孔路(42)腔内;
所述取线针(41)前端端部进入出线套管(43)腔内后与出线套管(43)能临时固定,使取线针(41)退移时出线套管(43)能导引缝合线(3)线头伴随 取线针(41)前端端部穿过腹膜进入腔镜戳孔内;临时固定方案包括:所述取线针(41)前端端部设置倒刺;取线针(41)前端端部与出线套管(43)设置为能互相吸引的磁性体或金属;出线套管(43)腔内设置防滑卡齿;
所述操作芯(1)内设置用于活动设置缝合线(3)的容纳腔(31),缝合线(3)预设在容纳腔(31)内;所述容纳腔(31)内设置能转动的绕线轮(32),所述缝合线(3)为医用缝合线,缝合线(3)中部线体缠绕在绕线轮(32)上;所述缝合线(3)两端的线头分别活动设置在容纳腔(31)的下端出口外侧腹膜定位装置(2)的钳式腹膜定位块(21)内。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腔镜戳孔缝合器,其特征是:所述取线导引孔路(42)设置为一端贯通操作芯(1)上端表面另一端贯通操作芯(1)下段侧壁的管状孔洞;所述取线导引孔路(42)下段设置为直线型孔洞;当钳式腹膜定位块(21)完全打开后,直线型孔洞中心长轴方向与设置在出线凹槽(44)内的出线套管(43)的中心长轴方向重合。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腔镜戳孔缝合器,其特征是:所述定位控制器(22)包括:与成对钳式腹膜定位块(21)转轴(20)外侧临近部活动连接的牵引杆(211),所述牵引杆(211)活动埋设在对应部位操作芯(1)的牵引腔(212)内;牵引杆(211)出牵引腔(212)的尾端设置牵引手柄(213),牵拉牵引手柄(213)使成对钳式腹膜定位块(21)以转轴(20)为中心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使成对钳式腹膜定位块(21)张开;所述操作芯(1)临近牵引腔(212)出口设置锁紧卡块(214),在钳式腹膜定位块(21)完全张开后正对锁紧卡块(214)牵引杆(211)的位置设置与锁紧卡块(214)匹配的锁紧卡槽(215);当钳式腹膜定位块(21)完全张开后,推动锁紧卡块(214)进入锁紧卡槽(215)内,使牵引杆(211) 临时锁定,从而使成对的钳式腹膜定位块(21)临时固定为完全打开状态;当反向推动锁紧卡块(214)脱出锁紧卡槽(215)外,使牵引杆(211)松解,从而成对的钳式腹膜定位块(21)松解。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腔镜戳孔缝合器,其特征是:所述取线针(41)备用状态时前中段活动设置在取线导引孔路(42)内,取线针(41)前端端部正好包含在取线导引孔路(42)下端腔内的出口处,此时正对取线导引孔路(42)上端开口处的取线针(41)尾部设置定位卡槽(412),对应定位卡槽(412)临近取线导引孔路(42)开口的操作芯(1)部位设置定位卡块(413),推动定位卡块(413)嵌置在定位卡槽(412)内时,取线针(41)被锁定;反向推动定位卡块(413)脱出定位卡槽(412)内时,取线针(41)被松解;所述取线针(41)的控针手柄(411)下端距离定位卡槽(412)的长度与钳式腹膜定位块(21)完全打开时取线针(41)下端针尖距离出线套管(43)底部的长度相当;当钳式腹膜定位块(21)完全打开后,推进取线针(41)使控针手柄(411)顶触在取线导引孔路(42)开口,此时,取线针(41)下端针尖进入出线套管(43)内并位于出线套管(43)的底部。”
经形式审查合格,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9年03月01日依法受理了该复审请求,并将其转送至原审查部门进行前置审查。
原审查部门在前置审查意见书中认为:首先,在本申请的申请文件中没有文字记载提供了一种在腔镜手术中对人体伤害较小的缝合器。其次,根据本申请记载的缝合器的结构,参见本申请附图2-6,可知,本申请的缝合器在伸入戳孔时,钳式定位模块21需要完全伸出腔镜戳孔内,而后,钳式定位模块21需要在腔镜戳孔内再次闭合,即再次向腔镜戳孔内伸出钳式定位模块。显然,本申请的缝合器也是两次向戳孔内伸出钳式定位模块的,这都需要一定的操作空间,也是两次的枢转和伤害。最后,是否具备创造性的判断对象是权利要求记载的方案。对比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的方案,与钳式腹膜定位块相关的区别技术特征是“筒状凹槽底部位于钳式腹膜定位块闭合时互相靠近的侧面,筒状凹槽开口位于钳式腹膜定位块闭合时互相远离的侧面,钳式腹膜定位块通过转轴关闭时外径不大于操作芯杆体外径”,其余相关特征均被对比文件1公开了。显然,上述区别技术特征并不能体现出容纳腔31的位置,也没有记载容纳腔的延伸位置是否有其他机构,无论钳式腹膜定位块是向下翻转闭合还是向上翻转闭合,容纳腔均可以设置在下方,钳式腹膜定位块之间也均可以有其他机构。即修改后的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没有排除有其他装置输入腔镜戳孔内,不能体现出其相对对比文件1缩短了伸入腔镜戳孔内部分的长度。由于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手术方式,其早已被广泛应用。且在腔镜手术中使用的电切割钳,抓钳,持针器等钳式工具通常都是通过向下翻转实现钳口的开闭以减小装置外径,缩短伸入距离的。向下翻转驱动钳口开闭已经是非常常见且公知的方式,并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难以想到的。因而坚持原驳回决定。
随后,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合议组对本案进行审理。
合议组于2019年 08月 20日向复审请求人发出复审通知书,其中指出:(1)本申请权利要求1“控制手柄能对取线针的移动进行控制”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相比,其区别在于:1)、筒状凹槽底部位于钳式腹膜定位块闭合时相互靠近的侧面,筒状凹槽开口位于钳式腹膜定位块闭合时相互远离的侧面,所述取线导引孔路设置为截面形状一致的管状空洞;所述取线针前端端部进入出线套管腔内后与出线套管能临时固定,使取线针退移时出线套管能导引缝合线头伴随取线针前端端部穿过腹膜进入腔镜戳孔内;临时固定方案包括:所述取线针前端端部设置倒刺;取线针前端端部与出线套管设置为能互相吸引的磁性体或金属;出线套管腔内设置防滑卡齿;2)、所述容纳腔内设置能够转动的绕线轮,缝合线中部线体缠绕在绕线轮上。3)、钳式腹膜定位块通过转轴关闭时外径不大于操作芯杆体外径。然而,这些特征均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权利要求1中“控制手柄能对取线针的移动进行锁定”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还存在如下区别:控制手柄能对取线针的移动进行锁定。基于该区别,本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还包括如何避免针意外移动,损伤组织。由于针是与控制手柄联动的,若未进行锁定,当操作者在不小心触发控制手柄时,会引发针发生不期望的运动,而由于针在人体内运动,对其运动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对其进行锁定也是本领域惯用手段,为了防止针被意外引导出,以造成组织损伤,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所述控制手柄能对取线针的移动进行锁定以替代控制。由此可知,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得到该权利要求的该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公知常识得出该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权利要求1不具备创造性,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2)从属权利要求2-3的附加技术特征或被对比文件1公开、或为本领域的常用技术手段,因此该权利要求2-3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对于复审请求人的陈述意见,合议组认为:首先,在本申请的申请文件中没有文字记载提供在腔镜手术中对人体伤害较小的缝合器。其次,根据本申请记载的缝合器的结构可知(参见本申请附图2-6),本申请的缝合器在伸入戳孔时,钳式定位模块21需要完全伸出腔镜戳孔,而后,钳式定位模块21需要在腔镜戳孔内再次闭合。显然,本申请的缝合器也是两次向戳孔内伸出钳式定位模块的,这都需要一定的操作空间,也是两次枢转和二次伤害。最后,是否具备创造性的判断对象是权利要求记载的方案。对比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的方案,与钳式腹膜定位块相关的区别技术特征是“筒状凹槽底部位于钳式腹膜定位块闭合时互相靠近的侧面,筒状凹槽开口位于钳式腹膜定位块闭合时互相远离的侧面,钳式腹膜定位块通过转轴关闭时外径不大于操作芯杆体外径”,其余相关特征均被对比文件1公开了。然而上述区别技术特征并不能体现出容纳腔31的位置,也没有记载容纳腔的延伸位置是否有其他机构,无论钳式腹膜定位块是向下翻转闭合还是向上翻转闭合,容纳腔均可以设置在下方,钳式腹膜定位块之间也均可以有其他机构。即修改后的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没有排除有其他装置输入腔镜戳孔内,不能体现出其相对对比文件1缩短了伸入腔镜戳孔内部分的长度。由于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手术方式,其早已被广泛应用。且在腔镜手术中使用的电切割钳,抓钳,持针器等钳式工具通常都是通过向下翻转实现钳口的开闭以减小装置外径和缩短伸入距离。向下翻转驱动钳口开闭已经是非常常见且公知的方式,并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难以想到的。
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 09月 23日提交了意见陈述书,并提交了权利要求书修改替换页,所述修改包括:在复审通知书针对的文本基础上将权利要求4的内容加入权利要求1中。新修改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 一种腔镜戳孔缝合器,包括用于对腔镜戳孔进行缝合的操作芯(1)和用于保护操作芯(1)置入腔镜戳孔内的外套筒(0),其特征是:所述操作芯(1)置入腔镜操作空间的一端设置用于对腔镜戳孔内口处的腹膜定位的腹膜定位装置(2);所述操作芯(1)预先活动设置用于将腔镜戳孔内切口处腹膜关闭的缝合线(3);所述操作芯(1)设置用于引导缝合线(3)两端的线头在腔镜戳孔内口两侧从腹膜内侧面向外穿过腹膜并进入腔镜戳孔内操作芯(1)的缝线引导装置(4);
所述腹膜定位装置(2)包括至少一对设置在操作芯(1)进入腔镜操作空间一端的长块状钳式腹膜定位块(21);长块状钳式腹膜定位块(21)尾端通过转轴(20)与操作芯(1)杆体下端活动连接,钳式腹膜定位块(21)通过转轴(20)关闭时外径不大于操作芯(1)杆体外径,钳式腹膜定位块(21)通过转轴(20)完全打开时钳式腹膜定位块(21)长轴与操作芯(1)杆体长轴基本垂直,各钳式腹膜定位块(21)能支撑于腔镜戳孔内口的外部边缘,不能经腔镜截孔内口脱出;所述操作芯(1)位于切口外侧一端设置定位控制器(22),用于同步控制成对的钳式腹膜定位块(21)的开放或闭合操作;所述定位控制器(22)能在钳式腹膜定位块(21)完全打开后临时锁定成对的钳式腹膜定位块(21)的位置;
所述缝线引导装置(4)包括:用于牵引缝合线(3)两端线头穿透腹膜并拉出腔镜戳孔的取线针(41)、贯穿操作芯(1)尾端端部及下段侧壁用于导引取线针(41)走向的取线导引孔路(42)、固定连接在缝合线(3)两端线头用于配合取线针(41)牵引缝合线(3)两端线头穿透腹膜并拉出腔镜戳孔的出线套管(43)、设置在钳式腹膜定位块(21)上用于活动设置出线套管(43)的出线凹槽(44);所述出线凹槽(44)设置为筒状凹槽,筒状凹槽底部位于钳式腹膜定位块(21) 闭合时互相靠近的侧面,筒状凹槽开口位于钳式腹膜定位块(21)闭合时互相远离的侧面;所述出线凹槽(44)底部设置走线孔(431),缝合线(3)能通过走线孔(431)移动;所述出线套管(43)设置在出线凹槽(44)内,容纳腔(31)内的缝合线(3)两端线头通过走线孔(431)进入出线凹槽(44)内与出线套管(43)底部固定连接;当钳式腹膜定位块(21)完全打开后,推进取线针(41),在取线导引孔路(42)的导引下取线针(41)出操作芯(1)下段侧壁开口后穿刺方向与设置在钳式腹膜定位块(21)内的出线套管(43)的长轴方向重合;所述取线针(41)头端能进入并嵌置在出线套管(43)的腔内,退移取线针(41)时能牵引出线套管(43)脱出出线凹槽(44)进入对应取线导引孔路(42)的腔内,同时,出线套管(43)能牵引缝合线(3)的线头通过走线孔(431)进入对应取线导引孔路(42)的腔内;
所述取线针(41)尾端设置控针手柄(411),控针手柄(411)能对取线针(41)的移动进行控制或锁定;所述取线导引孔路(42)设置为截面形状一致的管状孔洞,取线导引孔路(42)内径大于取线针(41)中后段外径,取线针(41)能在取线导引孔路(42)中移动;所述取线针(41)前端端部直径及外形与出线套管(43)内径及外形匹配,取线针(41)前端端部能紧密嵌置在出线套管(43)中;所述出线套管(43)外形与取线针(41)中后段及取线导引孔路(42)内腔匹配,出线套管(43)外径不大于取线针(41)中后段直径;出线套管(43)能嵌置在取线针(41)前端端部伴随取线针(41)退移进入取线导引孔路(42)腔内;
所述取线针(41)前端端部进入出线套管(43)腔内后与出线套管(43)能临时固定,使取线针(41)退移时出线套管(43)能导引缝合线(3)线头伴随 取线针(41)前端端部穿过腹膜进入腔镜戳孔内;临时固定方案包括:所述取线针(41)前端端部设置倒刺;取线针(41)前端端部与出线套管(43)设置为能互相吸引的磁性体或金属;出线套管(43)腔内设置防滑卡齿;
所述操作芯(1)内设置用于活动设置缝合线(3)的容纳腔(31),缝合线(3)预设在容纳腔(31)内;所述容纳腔(31)内设置能转动的绕线轮(32),所述缝合线(3)为医用缝合线,缝合线(3)中部线体缠绕在绕线轮(32)上;所述缝合线(3)两端的线头分别活动设置在容纳腔(31)的下端出口外侧腹膜定位装置(2)的钳式腹膜定位块(21)内;
所述取线针(41)备用状态时前中段活动设置在取线导引孔路(42)内,取线针(41)前端端部正好包含在取线导引孔路(42)下端腔内的出口处,此时正对取线导引孔路(42)上端开口处的取线针(41)尾部设置定位卡槽(412),对应定位卡槽(412)临近取线导引孔路(42)开口的操作芯(1)部位设置定位卡块(413),推动定位卡块(413)嵌置在定位卡槽(412)内时,取线针(41)被锁定;反向推动定位卡块(413)脱出定位卡槽(412)内时,取线针(41)被松解;所述取线针(41)的控针手柄(411)下端距离定位卡槽(412)的长度与钳式腹膜定位块(21)完全打开时取线针(41)下端针尖距离出线套管(43)底部的长度相当;当钳式腹膜定位块(21)完全打开后,推进取线针(41)使控针手柄(411)顶触在取线导引孔路(42)开口,此时,取线针(41)下端针尖进入出线套管(43)内并位于出线套管(43)的底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腔镜戳孔缝合器,其特征是:所述取线导引孔路(42)设置为一端贯通操作芯(1)上端表面另一端贯通操作芯(1)下段侧壁的管状孔洞;所述取线导引孔路(42)下段设置为直线型孔洞;当钳式腹膜定位块(21) 完全打开后,直线型孔洞中心长轴方向与设置在出线凹槽(44)内的出线套管(43)的中心长轴方向重合。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腔镜戳孔缝合器,其特征是:所述定位控制器(22)包括:与成对钳式腹膜定位块(21)转轴(20)外侧临近部活动连接的牵引杆(211),所述牵引杆(211)活动埋设在对应部位操作芯(1)的牵引腔(212)内;牵引杆(211)出牵引腔(212)的尾端设置牵引手柄(213),牵拉牵引手柄(213)使成对钳式腹膜定位块(21)以转轴(20)为中心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使成对钳式腹膜定位块(21)张开;所述操作芯(1)临近牵引腔(212)出口设置锁紧卡块(214),在钳式腹膜定位块(21)完全张开后正对锁紧卡块(214)牵引杆(211)的位置设置与锁紧卡块(214)匹配的锁紧卡槽(215);当钳式腹膜定位块(21)完全张开后,推动锁紧卡块(214)进入锁紧卡槽(215)内,使牵引杆(211)临时锁定,从而使成对的钳式腹膜定位块(21)临时固定为完全打开状态;当反向推动锁紧卡块(214)脱出锁紧卡槽(215)外,使牵引杆(211)松解,从而成对的钳式腹膜定位块(21)松解。”
复审请求人认为:(1)本申请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提供了一种腔镜戳孔缝合器,操作芯插入腔镜戳孔内后,腹膜定位装置的腹膜定位块从下向上翻转,对需要缝合的覆膜定位,深入腔镜戳孔内的距离比较短,对人体伤害比较小。并且本申请中所述出线凹槽底部设置走线孔,缝合线能通过走线孔移动,使缝合器从体内出来后,缝线的两端在走线孔的限制下,依然向中间聚拢,减小对人体的伤害。虽然本申请中没有文字记载减小对人体的伤告,但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中的技术方案从事实上,确实减小了对人体的伤害,所以事实存在上述有益效果。因此,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具有显著的进步。(2)修改后的权利要求2-3直接或间接引用修改后的权利要求在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具有创造性的基础上,修改后的权利要求2-3也具有创造性,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关于创造性的规定。
在上述程序的基础上,合议组认为本案事实已经清楚,可以作出审查决定。
二、决定的理由
审查文本的认定
在复审程序中,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09月23日答复复审通知书时提交了权利要求书的全文修改替换页,经审查该修改文本符合专利法第33条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61条第1款的规定,因此本复审决定所针对的审查文本为: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09月23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3项;复审请求人于申请日2016年04月14日提交的说明书摘要、摘要附图、说明书附图图1-10;2016年05月06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44段。
关于创造性
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如果一项权利要求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作为现有技术的一篇对比文件相比存在多个区别特征,而其中的一个区别技术特征该区别技术特征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既不是公知常识,又不能从该现有技术中得到相应的技术启示,则该权利要求相对于该现有技术具备创造性。
(1).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腔镜戳孔缝合器。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腔镜戳孔缝合器,并具体公开如下技术特征(参见对比文件1说明书[0036]-[0050]段及图1A-5):包括用于对腔镜戳孔进行缝合的器械和用于保护器械植入腔镜戳孔内的导管25,所述器械植入腔镜操作空间的一端设置用于对腔镜戳孔内口处的腹膜定位的枢纽扩展部8;所述器械预先活动设置用于将腔镜戳孔内切口处腹膜关闭的缝合线9;所述器械设置用于引导缝合线9两端的线头在腔镜戳孔内口两侧从腹膜内侧面向外穿过腹膜(参见对比文件1图3E)并进入腔镜戳孔内器械的由针13、针道14、耦合件22、耦合通道11和针驱动1及针限制器3组成的缝线引导装置;由针13、针道14、耦合件22、耦合通道11和针驱动1及针限制器3组成的缝线引导装置包括:用于将牵引缝合线9两端线头穿透腹膜并拉出腔镜戳孔的针13、贯穿器械尾端端部及下段侧壁用于导引针13走向的针道14、固定连接在缝合线9两端线头用于配合针13牵引缝合线9两端线头穿透腹膜并拉出腔镜戳孔的耦合件22,耦合件22是管状的(参见对比文件1说明书[0048]段及图3C-3D)、设置在钳式扩展部8上用于活动设置耦合件22的耦合通道11;所述耦合通道11设置为筒状凹槽(参见对比文件1说明书[0048]段及图3C-3D),筒状凹槽底部位于钳式扩展部8闭合时相互远离的侧面,筒状凹槽开口位于钳式扩展部8闭合时相互靠近的侧面;所述耦合通道11底部设置走线孔(参见对比文件1图3C),缝合线9能通过走线孔移动;所述耦合件22设置在耦合通道11内,容纳腔10内的缝合线9两端线头通过走线孔进入耦合通道11内与耦合件22底部固定连接;当钳式扩展部8完全打开后,推进针13,在针道14的导引下针13出器械下段侧壁开口后(参见对比文件1图3A-3E)穿刺方向与设置在钳式扩展部8内的耦合件22的长轴方向重合;所述针13头端能进入并嵌置在耦合件22的腔内,退移针13时能牵引出耦合件22脱出耦合通道11进入对应针道14的腔内,同时,耦合件22能牵引缝合线3的线头通过走线孔进入对应针道14的腔内;所述针13尾端设置针控制手柄1,针控制手柄1能对针的移动进行控制;所述针道14内径大于针13中后端外径,以保证针能够放置且在针道中移动;所述针前端端部直径及外形与耦合件22内径及外形匹配(参见对比文件1说明书[0048]段及图3A-3E),针前端端部能紧密嵌置在耦合件22中;所述耦合件22外形与针13中后段及针道14内腔匹配(参见对比文件1图3D-3E),耦合件22外径不大于针中后段直径;耦合件22能嵌置在针13前端端部伴随针13退移进入针道14腔内,所述器械内设置用于活动设置缝合线9的容纳腔10,缝合线9预设在容纳腔10内,所述缝合线9为医用缝合线,所述缝合线两端的线头分别活动设置在容纳腔10的下端出口外侧扩展部8内(参见对比文件1图2A-3D)。对比文件1公开了(参见对比文件1说明书[0036]-[0050]段及图1A-5):所述枢纽扩展部8包括一对设置在器械进入腔镜操作空间一端的长块状钳式扩展部8(参见对比文件1图3A-3C);长块状钳式扩展部8尾端通过转轴(参见对比文件1图4A-5)与器械杆体下端活动连接,钳式扩展部8通过转轴完全打开时钳式扩展部8长轴与器械杆体长轴基本垂直(参见对比文件1图2E,3A,4B),各钳式扩展部8能够支撑于腔镜戳孔内口的外部边缘,不能经腔镜戳孔内口脱出;所述器械位于切口外侧一端设置可扩展手柄4、牵引杆21和锁定机制2,用于同步控制成对的钳式扩展部8的开放或闭合操作;所述锁定机制2能在钳式扩展部8完全打开后临时锁定成对的钳式扩展部8的位置。
将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公开的内容相比较可知:对比文件1中的用于对腔镜戳孔进行缝合的器械相当于权利要求1的操作芯;用于保护器械植入腔镜戳孔内的导管25相当于权利要求1的外套筒;用于对腔镜戳孔内口处的腹膜定位的枢纽扩展部8相当于权利要求1的腹膜定位装置;用于将牵引缝合线9两端线头穿透腹膜并拉出腔镜戳孔的针13相当于权利要求1的取线针;用于导引针13走向的针道14相当于权利要求1的取线导引孔路42;耦合件22相当于权利要求1的中的出线套管;用于活动设置耦合件22的耦合通道11相当于本权利要求1中的出线凹槽;枢纽扩展部8包括一对相当于本权利要求1中的至少一对;设置在器械进入腔镜操作空间一端的长块状钳式扩展部8相当于本权利要求1中的腹膜定位块;可扩展手柄4、牵引杆21和锁定机制2组成的部分相当于本权利要求1中的定位控制器。
权利要求1中“控制手柄能对取线针的移动进行控制”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为:1)、筒状凹槽底部位于钳式腹膜定位块闭合时相互靠近的侧面,筒状凹槽开口位于钳式腹膜定位块闭合时相互远离的侧面,所述取线导引孔路设置为截面形状一致的管状空洞;所述取线针前端端部进入出线套管腔内后与出线套管能临时固定,使取线针退移时出线套管能导引缝合线头伴随取线针前端端部穿过腹膜进入腔镜戳孔内;临时固定方案包括:所述取线针前端端部设置倒刺;取线针前端端部与出线套管设置为能互相吸引的磁性体或金属;出线套管腔内设置防滑卡齿;2)、所述容纳腔内设置能够转动的绕线轮,缝合线中部线体缠绕在绕线轮上。3)、钳式腹膜定位块通过转轴关闭时外径不大于操作芯杆体外径。4)、所述取线针(41)备用状态时前中段活动设置在取线导引孔路(42)内,取线针(41)前端端部正好包含在取线导引孔路(42)下端腔内的出口处,此时正对取线导引孔路(42)上端开口处的取线针(41)尾部设置定位卡槽(412),对应定位卡槽(412)临近取线导引孔路(42)开口的操作芯(1)部位设置定位卡块(413),推动定位卡块(413)嵌置在定位卡槽(412)内时,取线针(41)被锁定;反向推动定位卡块(413)脱出定位卡槽(412)内时,取线针(41)被松解;所述取线针(41)的控针手柄(411)下端距离定位卡槽(412)的长度与钳式腹膜定位块(21)完全打开时取线针(41)下端针尖距离出线套管(43)底部的长度相当;当钳式腹膜定位块(21)完全打开后,推进取线针(41)使控针手柄(411)顶触在取线导引孔路(42)开口,此时,取线针(41)下端针尖进入出线套管(43)内并位于出线套管(43)的底部。
基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1)、如何减小器械的外径且保证针的平滑移动;2)、如何放置缝合线以使得缝合线能够被快速拉出;3)、如何便于操作芯进入戳孔内;4)如何使缝合器和缝线减小对人体的伤害。
对于区别特征1):基于对比文件1公开的结构,扩展部8是向后闭合的,闭合后分别位于主体的两侧,这样设置增加了主体的外径,不利于插入戳孔。而向前闭合的方式,即钳体闭合后相互接触,且都位于主体的前端,能够减小主体的外径,且该方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设置钳式结构时所采用的常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设置这样的钳式结构,进而得到筒状凹槽底部位于钳式腹膜定位块闭合时相互靠近的侧面,筒状凹槽开口位于钳式腹膜定位块闭合时相互远离的侧面。而为了保证针在移动过程中能够平滑的行进,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所述曲线导引孔路设置为截面形状一致的管状孔洞。为了防止在退移的过程中,出线套管从取线针上脱落,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采用常规的方法临时固定出线套管和取线针,进而得到所述取线针前端端部进入出线套管腔内后与出线套管能临时固定,使取线针退移时出线套管能导引缝合线线头伴随取线针前端端部穿过腹膜进入腔镜戳孔内;常规的临时固定方案包括:取线针前端端部设置倒刺;取线针前端端部与出线套管设置为能互相吸引的磁性体或金属;出线套管腔内设置防滑卡齿。
对于区别特征2):由于缝合线需要通过针将两端的线头引导出,并穿过组织进行缝合,即当缝合线与针接合后,缝合线的中部是需要不断被拉出的,为了使得缝合线能够快速地被送出容纳腔,且保证缝合线在收纳时自身不打结,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使用绕线轮来存储缝合线,进而得到所述容纳腔内设置能够转动的绕线轮,缝合线中部线体缠绕在绕线轮上。
对于区别特征3):基于在操作芯进入戳孔时钳式腹膜定位块是处于关闭状态的,在该过程中操作芯的整体越平滑,尺寸越小其越能够顺利,快速的进入戳孔,本领域技术人员为了保证操作芯能够快速顺利进入戳孔内以便完成后续缝合,能够想到钳式腹膜定位块通过转轴关闭时外径不大于操作芯杆体外径,以防止突出部分妨碍进入。
对于区别特征4):虽然对比文件1(参见对比文件1说明书[0036]-[0050]段及图1A-5)公开了:针13备用状态时前中段活动设置在针道14内。但对比文件1中由图IB可知,其枢转延长件(8)在初始状态时是向上翻折的,且由于枢转延长件(8)向上翻折为初始状态,所以缝线储存室(10)只能位于枢转延长件(8)的下方, 当装置主体(5)伸入腔镜戳孔内时,必须将枢转延长件(8)和缝线储存室(10)完全伸入腔镜戳孔内,导致伸入人体内距离较长,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而且在缝线(9)穿过人体皮肤组织后,向外牵引装置主体(5)时,必须要再次向腔镜戳孔内伸入装置主体(5),以保证枢转延长件(8)能够向上翻转恢复初始位置,再次使枢转延长件(8)和缝线储存室(10)完全伸入腔镜戳孔内,从而对人体造成了二次伤害。而本申请的图2至图6可知,其钳式腹膜定位块(21)的初始状态是向下翻折的,当操作芯(1)伸入腔镜戳孔后,只需将钳式腹膜定位块(21)向上翻折即可支撑在覆膜下方。而且本申请的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中容纳缝合线(3)的容纳腔(31)位于腹膜定位装置(2)上方,在操作芯(1)伸入腔镜戳孔后只需将钳式腹膜定位块(21)伸入腔镜戳孔内,而没有其它装置伸入腔镜戳孔内,缩短了伸入腔镜戳孔内部分的长度,缩小操作空间、降低对人体的伤害。
而为了降低对人体的伤害。本申请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中,改变容纳缝合线(3)的容纳腔(31)的位置,以缩短伸入腔镜戳孔内的距离,而这一些局部上的改变,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结构上的改变,即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中将钳式腹膜定位块(21)的初始位置设为向下翻转时,避让开上部位置,使容纳腔(31)能够从上向下延伸,而且必须改变钳式腹膜定位块(21)的驱动方式,从而使容纳腔(31)的延伸位置不能有其他机构。而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难以想到的,并且产生的具体效果也是有很大差别,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采用本申请的取线针相关装置,使得对人体的伤害减小属于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或公知常识。
有的观点认为:为了防止在备用状态时,针意外穿出刺伤组织,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设置相应的锁定装置,而使用卡槽和卡块配合以将针锁定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且为了便于控制针伸出的长度以便正好配合缝合线进行缝合,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预先设置好针与控制手柄的长度,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得到,在备用状态时取线针前端端部正好包含在取线导引孔路下端腔内的出口处等一系列设置。然而通过上述对比文件1和本申请的对比分析可知,将对比文件1的技术方案修改为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需要创造性的劳动的,并非容易想到。
综上所述,由于区别技术特征4)没有被对比文件1公开,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属于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或公知常识,因此对比文件1或将其与公知常识的组合不足以破坏权利要求1的创造性。
同理权利要求1中“控制手柄能对取线针的移动进行锁定”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相比也不足以破坏权利要求1的创造性。
综上可知,权利要求1不具备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2).在独立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公知常识具有创造性的情况下,其从属权利要求2-3也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根据上述事实和理由,本案合议组依法作出以下审查决定。

三、决定
撤销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8年11月08日对本申请做出的驳回决定。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审查部门在本决定所依据文本的基础上对本申请继续审查。
如对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不服,根据专利法第41条第2款的规定,复审请求人可以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