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创造名称:具有集成式滤波器的放大器
外观设计名称:
决定号:198393
决定日:2019-12-04
委内编号:1F266657
优先权日:2007-02-23
申请(专利)号:201510127769.4
申请日:2008-02-20
复审请求人: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无效请求人:
授权公告日:
审定公告日:
专利权人:
主审员:施岚
合议组组长:潘莉
参审员:周璞
国际分类号:H03F1/26,H03F3/195,H03F3/45,H03G1/00,H03G3/30
外观设计分类号:
法律依据: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决定要点
:如果一项权利要求所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作为最接近现有技术的对比文件相比存在区别技术特征,这些区别技术特征既不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现有技术也没有给出采用该区别技术特征以解决其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启示,且采用这些区别技术特征的该技术方案能够获得有益的技术效果,那么该权利要求具备创造性。
全文:
本复审请求涉及申请号为201510127769.4,名称为“具有集成式滤波器的放大器”的发明专利申请(下称本申请)。本申请的申请人为高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日为2008年02月20日,优先权日为2007年02月23日,公开日为2015年06月10日。
经实质审查,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审查部门于2018年10月10日发出驳回决定,驳回了本申请,其理由是:权利要求1-23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其中引用了三篇对比文件:
对比文件1:JP2000223963A,公开日为2000年08月11日;
对比文件2:Ultra-Wideband Front-End With Tunable Notch Filter, Kenneth A. Townsend等 《Circuits and Systems,2006 IEEE North-East Workshop on》, 第177-179页,公开日为2006年11月30日;
对比文件3:WO2003107531A1,公开日为2003年12月24日。
驳回的具体理由为:(1)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在于:第一、第二滤波级具体的结构。基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该权利要求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采取何种滤波结构。该区别技术特征被对比文件2所公开,且其在对比文件2中所起作用与本申请中所起作用相同,因此权利要求1 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的结合不具备专利法第22 条第3 款规定的创造性;(2)权利要求2-12的附加技术特征或被对比文件1、2公开,或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选择,因而在引用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的基础上,从属权利要求2-12也不具备创造性;(3)权利要求13请求保护一种设备,其特征部分与权利要求1的特征一一对应,具体参见权利要求1的评述,基于相同的理由,权利要求13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4)权利要求14的附加技术特征被对比文件1公开,因而在引用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的基础上,从属权利要14也不具备创造性;(5)权利要求15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在于:①第一、第二滤波级具体的结构;②还包括第二增益级,其经配置以在被启用时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放大且输出第二经放大信号;第二缓冲级,其耦合到所述第二增益级且经配置以对所述第二经放大信号进行缓冲。基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该权利要求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采取何种滤波结构以及增加一可选增益以适应不同需求。区别技术特征①被对比文件2所公开,且其在对比文件2中所起作用与本申请中所起作用相同,区别技术特征②被对比文件3所公开,且其在对比文件3中所起作用与本申请中所起作用相同,因此权利要求15 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对比文件3的结合不具备专利法第22 条第3 款规定的创造性;(6)权利要求16-21的附加技术特征或被对比文件1、3公开,或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因而在引用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的基础上,从属权利要求16-21也不具备创造性;(7)权利要求22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在于:①滤波器为集成式滤波器;②第一、第二滤波级具体的结构。基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该权利要求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集成度以及采取何种滤波结构。区别技术特征①为本领域的常用技术手段,区别技术特征②被对比文件2所公开,且其在对比文件2中所起作用与本申请中所起作用相同,因此权利要求22 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公知常识的结合不具备专利法第22 条第3 款规定的创造性;(8)权利要求23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在于:①滤波器为集成式滤波器;②第一、第二滤波级具体的结构。基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该权利要求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集成度以及采取何种滤波结构。区别技术特征①为本领域的常用技术手段,区别技术特征②被对比文件2所公开,且其在对比文件2中所起作用与本申请中所起作用相同,因此权利要求23 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公知常识的结合不具备专利法第22 条第3 款规定的创造性。
驳回决定所依据的文本为:分案申请递交日2015年03月23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113段、说明书附图图1-11、说明书摘要、摘要附图;2018年06月14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23项。
驳回决定所针对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 一种集成电路,其包含:
放大器,其经配置以接收输入信号并提供输出信号,所述放大器包含:
增益级,其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放大,
第一滤波级,其堆叠并耦合到所述增益级,所述增益级位于所述集成电路内的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且所述滤波级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凹口滤波及产生经滤波信号;以及
第一缓冲级,其耦合在负载电路与所述第一滤波级之间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第一滤波级的所述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第二滤波级,其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且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额外滤波;以及
第二缓冲级,其耦合到所述第二滤波级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第二滤波级的第二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包含第一电感器和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一电感器耦合到所述增益级的输出,所述第一电容器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一电感器及所述第一电容器形成第一谐振器槽,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滤波级包含第二电感器和第二电容器,所述第二电感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的输出,所述第二电容器与所述第二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二电感器及所述第二电容器形成第二谐振器槽,所述第二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二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滤波级及所述第二滤波级形成椭圆形低通滤波器。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增益级、所述第一滤波级、所述第一缓冲级、所述第二滤波级及所述第二缓冲级堆叠并耦合于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增益级包含:
晶体管,其经配置以放大所述输入信号并驱动所述滤波级。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进一步包含:
第三电容器,其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且在高频率下形成低阻抗路径。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进一步包含:
第四电容器,其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二端且在高频率下形成第二低阻抗路径。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放大器在特定频率下具有最大信号衰减标准,且其中所述第一谐振器槽在所述特定频率附近提供凹口。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增益级经配置以提供反相输出及非反相输出,所述第一电感器及所述第一电容器耦合到所述增益级的所述反相输出,并且所述第一滤波级进一步包含
第三电感器及第三电容器,其并联耦合并耦合到所述增益级的所述非反相输出。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进一步包含:
第四电容器,其耦合于所述增益级的所述反相与非反相输出之间。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三电感器经形成以实现相消性耦合。
11.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感器以在顺时针方向上的第一螺旋电感器来实施且所述第三电感器以在逆时针方向上的第二螺旋电感器来实施。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增益级经配置以放大手持式装置的数字视频广播(DVB-H)、陆地电视广播的集成服务数字广播(ISDB-T)或MediaFLOTM的广播信号。
13. 一种设备,其包含:
放大器,其经配置以接收输入信号并提供输出信号,所述放大器包含:
增益级,其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放大,
第一滤波级,其堆叠并耦合到所述增益级,所述增益级位于集成电路内的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且所述滤波级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凹口滤波及产生经滤波信号;以及
第一缓冲级,其耦合在负载电路与所述第一滤波级之间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第一滤波级的所述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第二滤波级,其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且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额外滤波;以及
第二缓冲级,其耦合到所述第二滤波级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第二滤波级的第二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包含第一电感器和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一电感器耦合到所述增益级的输出,所述第一电容器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一电感器及所述第一电容器形成第一谐振器槽,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滤波级包含第二电感器和第二电容器,所述第二电感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的输出,所述第二电容器与所述第二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二电感器及所述第二电容器形成第二谐振器槽,所述第二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二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增益级、所述第一滤波级及所述第一缓冲级堆叠并耦合于所述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
15. 一种设备,其包含:
第一增益级,其经配置以在被启用时提供针对输入信号的信号放大且输出第一经放大信号;
第一滤波级,其堆叠并耦合到所述第一增益级,所述第一增益级位于集成电路内的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且所述第一滤波级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第一经放大信号的凹口滤波及产生第一经滤波信号;
第二增益级,其经配置以在被启用时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放大且输出第二经放大信号;
第一缓冲级,其耦合在负载电路与所述第一滤波级之间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第一滤波级的所述第一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第二缓冲级,其耦合到所述第二增益级且经配置以对所述第二经放大信号进行缓冲;以及
第二滤波级,其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和所述第二缓冲级且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第一经放大信号和所述第二经放大信号的滤波;
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包含第一电感器和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一电感器耦合到所述第一增益级的输出,所述第一电容器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一电感器及所述第一电容器形成第一谐振器槽,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滤波级包含第二电感器和第二电容器,所述第二电感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和所述第二缓冲级的输出,所述第二电容器与所述第二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二电感器及所述第二电容器形成第二谐振器槽,所述第二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二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增益级提供第一增益,且所述第二增益级提供小于所述第一增益的第二增益。
17.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进一步包含:
第三缓冲级,其耦合到所述第二滤波级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第二滤波级的第二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18.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进一步包含:
衰减器,其经配置以接收所述输入信号并提供经衰减信号,其中所述第二增益级经配置以在被启用时放大所述经衰减信号且输出所述第二经放大信号。
19.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二增益级以及所述第一滤波级形成低噪声放大器(LNA)。
20.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增益级包含:
至少一个开关,其耦合于所述第一增益级的内部节点与交流电(AC)接地之间且经配置以在被启用时隔离所述第一增益级。
21.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二增益级以及所述第一滤波级以差动电路来实施。
22. 一种方法,其包含:
以增益级来放大输入信号以获得经放大信号;以及
以第一滤波级来对所述经放大信号进行凹口滤波以获得经滤波信号,所述第一滤波级堆叠并耦合到所述增益级,所述增益级位于集成电路内的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所述增益级及所述第一滤波级是具有集成式滤波器的放大器的一部分;以及
以耦合在负载电路与所述第一滤波级之间的第一缓冲级来对从所述第一滤波级接收的所述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以获得经缓冲信号,所述第一缓冲级是所述具有集成式滤波器的放大器的一部分;
在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的第二滤波级处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额外滤波;以及
在耦合到所述第二滤波级的第二缓冲级处对来自所述第二滤波级的第二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包含第一电感器和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一电感器耦合到所述增益级的输出,所述第一电容器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一电感器及所述第一电容器形成第一谐振器槽,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滤波级包含第二电感器和第二电容器,所述第二电感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的输出,所述第二电容器与所述第二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二电感器及所述第二电容器形成第二谐振器槽,所述第二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二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
23. 一种设备,其包含:
用于放大的装置,其放大输入信号以获得经放大信号;以及
用于凹口滤波的装置,其对所述经放大信号进行凹口滤波以获得经滤波信号,且其堆叠并耦合到所述用于放大的装置,所述用于放大的装置位于集成电路内的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所述用于放大的装置及所述用于凹口滤波的装置是具有集成式滤波器的放大器的一部分;
用于缓冲的装置,其对从所述用于凹口滤波的装置接收的所述经滤波信号进行缓 冲以获得经缓冲信号,且其耦合在负载电路与所述用于凹口滤波的装置之间,所述用于缓冲的装置是所述具有集成式滤波器的放大器的一部分;
用于对所述输入信号额外滤波的装置,其耦合到所述用于缓冲的装置;以及
用于对来自所述用于额外滤波的装置的第二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的装置;
其中所述用于凹口滤波的装置包含第一电感器和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一电感器耦合到所述用于放大的装置的输出,所述第一电容器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一电感器及所述第一电容器形成第一谐振器槽,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以及
其中所述用于额外滤波的装置包含第二电感器和第二电容器,所述第二电感器耦合到所述用于缓冲的装置的输出,所述第二电容器与所述第二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二电感器及所述第二电容器形成第二谐振器槽,所述第二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二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
申请人(下称复审请求人)对上述驳回决定不服,于2018年11月20日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了复审请求,同时提交了权利要求书的全文替换页(共22项权利要求),其中将原权利要求5的附加技术特征并于权利要求1、13、15、22、23以形成新的权利要求1、12、14、21、22。复审请求人认为:1)、对比文件1中的“匹配电路13涉及不同的电路结构,不能相当于本申请的第一滤波级”。2)、对比文件1与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不同。3)、对比文件1没有公开或教示权利要求1中的新增特征“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进一步包含第三电容器,所述第三电容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且在高频率下形成低阻抗路径”。2018年11月20日修改的权利要求1、12、14、21、22如下:
“1. 一种集成电路,其包含:
放大器,其经配置以接收输入信号并提供输出信号,所述放大器包含:
增益级,其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放大,
第一滤波级,其堆叠并耦合到所述增益级,所述增益级位于所述集成电路内的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且所述滤波级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凹口滤波及产生经滤波信号;以及
第一缓冲级,其耦合在负载电路与所述第一滤波级之间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第一滤波级的所述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第二滤波级,其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且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额外滤波;以及
第二缓冲级,其耦合到所述第二滤波级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第二滤波级的第二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包含第一电感器和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一电感器耦合到所述增益级的输出,所述第一电容器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一电感器及所述第一电容器形成第一谐振器槽,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
其中所述第二滤波级包含第二电感器和第二电容器,所述第二电感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的输出,所述第二电容器与所述第二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二电感器及所述第二电容器形成第二谐振器槽,所述第二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二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进一步包含第三电容器,所述第三电容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且在高频率下形成低阻抗路径。 ”
“12. 一种设备,其包含:
放大器,其经配置以接收输入信号并提供输出信号,所述放大器包含:
增益级,其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放大,
第一滤波级,其堆叠并耦合到所述增益级,所述增益级位于集成电路内的电源 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且所述滤波级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凹口滤波及产生经滤波信号;以及
第一缓冲级,其耦合在负载电路与所述第一滤波级之间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第一滤波级的所述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第二滤波级,其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且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额外滤波;以及
第二缓冲级,其耦合到所述第二滤波级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第二滤波级的第二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包含第一电感器和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一电感器耦合到所述增益级的输出,所述第一电容器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一电感器及所述第一电容器形成第一谐振器槽,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
其中所述第二滤波级包含第二电感器和第二电容器,所述第二电感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的输出,所述第二电容器与所述第二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二电感器及所述第二电容器形成第二谐振器槽,所述第二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二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进一步包含第三电容器,所述第三电容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且在高频率下形成低阻抗路径。 ”
“14. 一种设备,其包含:
第一增益级,其经配置以在被启用时提供针对输入信号的信号放大且输出第一经放大信号;
第一滤波级,其堆叠并耦合到所述第一增益级,所述第一增益级位于集成电路内的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且所述第一滤波级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第一经放大信号的凹口滤波及产生第一经滤波信号;
第二增益级,其经配置以在被启用时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放大且输出第二经放大信号;
第一缓冲级,其耦合在负载电路与所述第一滤波级之间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第 一滤波级的所述第一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第二缓冲级,其耦合到所述第二增益级且经配置以对所述第二经放大信号进行缓冲;以及
第二滤波级,其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和所述第二缓冲级且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第一经放大信号和所述第二经放大信号的滤波;
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包含第一电感器和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一电感器耦合到所述第一增益级的输出,所述第一电容器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一电感器及所述第一电容器形成第一谐振器槽,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
其中所述第二滤波级包含第二电感器和第二电容器,所述第二电感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和所述第二缓冲级的输出,所述第二电容器与所述第二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二电感器及所述第二电容器形成第二谐振器槽,所述第二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二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进一步包含第三电容器,所述第三电容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且在高频率下形成低阻抗路径。”
“21. 一种方法,其包含:
以增益级来放大输入信号以获得经放大信号;以及
以第一滤波级来对所述经放大信号进行凹口滤波以获得经滤波信号,所述第一滤波级堆叠并耦合到所述增益级,所述增益级位于集成电路内的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所述增益级及所述第一滤波级是具有集成式滤波器的放大器的一部分;以及
以耦合在负载电路与所述第一滤波级之间的第一缓冲级来对从所述第一滤波级接收的所述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以获得经缓冲信号,所述第一缓冲级是所述具有集成式滤波器的放大器的一部分;
在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的第二滤波级处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额外滤波;
以及
在耦合到所述第二滤波级的第二缓冲级处对来自所述第二滤波级的第二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包含第一电感器和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一电感器耦合到所述增益级的输出,所述第一电容器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一电感器及所述第一电容器形成第一谐振器槽,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
其中所述第二滤波级包含第二电感器和第二电容器,所述第二电感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的输出,所述第二电容器与所述第二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二电感器及所述第二电容器形成第二谐振器槽,所述第二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二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进一步包含第三电容器,所述第三电容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且在高频率下形成低阻抗路径。”
“22. 一种设备,其包含:
用于放大的装置,其放大输入信号以获得经放大信号;以及
用于凹口滤波的装置,其对所述经放大信号进行凹口滤波以获得经滤波信号,且其堆叠并耦合到所述用于放大的装置,所述用于放大的装置位于集成电路内的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所述用于放大的装置及所述用于凹口滤波的装置是具有集成式滤波器的放大器的一部分;
用于缓冲的装置,其对从所述用于凹口滤波的装置接收的所述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以获得经缓冲信号,且其耦合在负载电路与所述用于凹口滤波的装置之间,所述用于缓冲的装置是所述具有集成式滤波器的放大器的一部分;
用于对所述输入信号额外滤波的装置,其耦合到所述用于缓冲的装置;以及
用于对来自所述用于额外滤波的装置的第二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的装置;
其中所述用于凹口滤波的装置包含第一电感器和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一电感器耦合到所述用于放大的装置的输出,所述第一电容器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一电感器及所述第一电容器形成第一谐振器槽,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
其中所述用于额外滤波的装置包含第二电感器和第二电容器,所述第二电感器耦合到所述用于缓冲的装置的输出,所述第二电容器与所述第二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二电感器及所述第二电容器形成第二谐振器槽,所述第二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二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以及
其中所述用于凹口滤波的装置进一步包含第三电容器,所述第三电容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且在高频率下形成低阻抗路径。”
经形式审查合格,专利复审委员会于2018年11月29日依法受理了该复审请求,并将其转送至原审查部门进行前置审查。
原审查部门在前置审查意见书中认为,专利权的保护以权利要求记载的内容为准,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滤波级的表述方式并不能够体现出是说明书附图中的电路结构。而对比文件1公开的放大器,其包含由低通滤波结构构成的匹配电路13(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滤波级),其包括电感L3,且电感L3的一端通过电容C3接地,另一端通过电容C4接地,由于电容具有通高频阻低频的特性,因此电容C3,C4在高频率下将形成低阻抗路径(参见说明书第15-23段及附图1,4),可见新增特征也已经被对比文件1所公开。进一步地,对比文件2公开了陷波滤波器包括电感L和两个电容C,两个电容C串联后与电感并联,即形成谐振槽,陷波滤波器在某一频率下陷(即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用于传递需要的信号并在陷波滤波器频率下陷部分滤除干扰信号;陷波滤波器连接晶体管M4的漏极,另一个陷波滤波器连接晶体管M5的漏极,M4的栅极连接M3的漏极,M5的栅极连接M2的漏极,即电感连接增益极的输出,可见对比文件2给出了相同结构的滤波器,都能对输入信号进行凹口滤波,存在相应的启示。更进一步地,在驳回决定中提供的书籍《发明者电子设计宝典》第8.7节图8.13中的最后一个图公开的电感和电容的并联结构,其可以佐证本申请说明书附图中的电感和电容并联结构,属于公知常识。另外,对比文件1公开的放大器,其包含由低通滤波结构构成的匹配电路13,可见其同样实现对信号的滤波,这与本申请中的放大器包含的滤波级实现滤波一致,也就是说对比文件1所解决的问题与本申请一致。复审请求人的意见不具有说服力,因而坚持原驳回决定。
随后,专利复审委员会成立合议组对本案进行审理。
合议组于2019年08月26日向复审请求人发出复审通知书,其中引用了驳回决定中的对比文件1至3,指出:权利要求1-22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对于复审请求人的意见陈述,合议组认为:(1)对比文件1公开的放大器,其包含匹配电路13(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滤波级),其包括电感L3,且电感L3的一端通过电容C3接地,另一端通过电容C4接地,电感和电容C3、C4二者并联耦合,并形成第一谐振器槽,第一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其相当于本申请的第一滤波级。(2)对比文件1公开的匹配电路13,其同样实现对信号的滤波,形成凹口滤波,这与本申请中的放大器包含的滤波级实现滤波一致,也就是说对比文件1所解决的问题与本申请一致。(3)至于新增的技术特征,专利权的保护以权利要求记载的内容为准,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滤波级的表述方式并不能够体现出是说明书附图中的电路结构,也无法体现其滤波的效果。为了滤波,第一滤波级进一步包含第三电容器是本领域惯用的技术手段,而电容器在高频率下形成低阻抗路径是电容器自身的本质属性,这属于公知常识。
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09月17日提交了意见陈述书,同时提交了权利要求书的全文替换页(共21项权利要求),其中将说明书的内容“所述第三电容器直接连接到所述电路接地,并且所述第一电感器和所述第一电容器两者都经由所述第三电容器连接到所述电路接地”并于权利要求1、12、14、21、22,将从属权利要求11作为重新编号后的权利要求7,将从属权利要求7合并权利要求9的附加技术特征,并删除特征“所述第三电容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且在高频率下形成低阻抗路径”作为新的独立权利要求8;又于2019年11月26日提交了意见陈述书,同时提交了权利要求书的全文替换页(共20项权利要求),其中将权利要求9的附加技术特征并于权利要求8形成新的权利要求8。复审请求人认为:对比文件1中的“匹配电路13”涉及不同的电路结构,不能相当于本申请的第一滤波级,电路结构和电路功能与本申请不同。2019年11月26日修改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 一种集成电路,其包含:
放大器,其经配置以接收输入信号并提供输出信号,所述放大器包含:
增益级,其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放大,
第一滤波级,其堆叠并耦合到所述增益级,所述增益级位于所述集成电路内的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且所述滤波级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凹口滤波及产生经滤波信号;以及
第一缓冲级,其耦合在负载电路与所述第一滤波级之间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第一滤波级的所述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第二滤波级,其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且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额外滤波;以及
第二缓冲级,其耦合到所述第二滤波级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第二滤波级的第二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包含第一电感器和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一电感器耦合到所述增益级的输出,所述第一电容器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一电感器及所述第一电容器形成第一谐振器槽,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
其中所述第二滤波级包含第二电感器和第二电容器,所述第二电感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的输出,所述第二电容器与所述第二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二电感器及所述第二电容器形成第二谐振器槽,所述第二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二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进一步包含第三电容器,所述第三电容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且在高频率下形成低阻抗路径,所述第三电容器直接连接到所述电路接地,并且所述第一电感器和所述第一电容器两者都经由所述第三电容器连接到所述电路接地。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滤波级及所述第二滤波级形成椭圆形低通滤波器。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增益级、所述第一滤波级、所述第一缓 冲级、所述第二滤波级及所述第二缓冲级堆叠并耦合于电源电压与所述电路接地之间。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增益级包含:
晶体管,其经配置以放大所述输入信号并驱动所述滤波级。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进一步包含:
第四电容器,其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二端且在高频率下形成第二低阻抗路径。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放大器在特定频率下具有最大信号衰减标准,且其中所述第一谐振器槽在所述特定频率附近提供凹口。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增益级经配置以放大手持式装置的数字视频广播(DVB-H)、陆地电视广播的集成服务数字广播(ISDB-T)或MediaFLOTM的广播信号。
8. 一种集成电路,其包含:
放大器,其经配置以接收输入信号并提供输出信号,所述放大器包含:
增益级,其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放大,
第一滤波级,其堆叠并耦合到所述增益级,所述增益级位于所述集成电路内的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且所述滤波级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凹口滤波及产生经滤波信号;以及
第一缓冲级,其耦合在负载电路与所述第一滤波级之间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第一滤波级的所述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第二滤波级,其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且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额外滤波;以及
第二缓冲级,其耦合到所述第二滤波级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第二滤波级的第二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包含第一电感器和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一电感器耦合到所述增益级的输出,所述第一电容器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一电感器 及所述第一电容器形成第一谐振器槽,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
其中所述第二滤波级包含第二电感器和第二电容器,所述第二电感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的输出,所述第二电容器与所述第二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二电感器及所述第二电容器形成第二谐振器槽,所述第二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二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
其中所述增益级经配置以提供反相输出及非反相输出,所述第一电感器及所述第一电容器耦合到所述增益级的所述反相输出,并且所述第一滤波级进一步包含第三电感器及第三电容器,其中所述第三电感器及所述第三电容器并联耦合并且耦合到所述增益级的所述非反相输出;
其中所述第一电感器及所述第三电感器经形成以实现相消性耦合;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进一步包含第四电容器,其耦合于所述增益级的所述反相与非反相输出之间。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感器以在顺时针方向上的第一螺旋电感器来实施且所述第三电感器以在逆时针方向上的第二螺旋电感器来实施。
10. 一种设备,其包含:
放大器,其经配置以接收输入信号并提供输出信号,所述放大器包含:
增益级,其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放大,
第一滤波级,其堆叠并耦合到所述增益级,所述增益级位于集成电路内的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且所述滤波级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凹口滤波及产生经滤波信号;以及
第一缓冲级,其耦合在负载电路与所述第一滤波级之间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第一滤波级的所述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第二滤波级,其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且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额外滤波;以及
第二缓冲级,其耦合到所述第二滤波级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第二滤波级的第二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包含第一电感器和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一电感器耦合到所述增益级的输出,所述第一电容器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一电感器 及所述第一电容器形成第一谐振器槽,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
其中所述第二滤波级包含第二电感器和第二电容器,所述第二电感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的输出,所述第二电容器与所述第二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二电感器及所述第二电容器形成第二谐振器槽,所述第二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二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进一步包含第三电容器,所述第三电容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且在高频率下形成低阻抗路径,所述第三电容器直接连接到所述电路接地,并且所述第一电感器和所述第一电容器两者都经由所述第三电容器连接到所述电路接地。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增益级、所述第一滤波级及所述第一缓冲级堆叠并耦合于所述电源电压与所述电路接地之间。
12. 一种设备,其包含:
第一增益级,其经配置以在被启用时提供针对输入信号的信号放大且输出第一经放大信号;
第一滤波级,其堆叠并耦合到所述第一增益级,所述第一增益级位于集成电路内的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且所述第一滤波级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第一经放大信号的凹口滤波及产生第一经滤波信号;
第二增益级,其经配置以在被启用时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放大且输出第二经放大信号;
第一缓冲级,其耦合在负载电路与所述第一滤波级之间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第一滤波级的所述第一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第二缓冲级,其耦合到所述第二增益级且经配置以对所述第二经放大信号进行缓冲;以及
第二滤波级,其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和所述第二缓冲级且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第一经放大信号和所述第二经放大信号的滤波;
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包含第一电感器和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一电感器耦合到所述第一增益级的输出,所述第一电容器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一电感器及所述第一电容器形成第一谐振器槽,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 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
其中所述第二滤波级包含第二电感器和第二电容器,所述第二电感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和所述第二缓冲级的输出,所述第二电容器与所述第二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二电感器及所述第二电容器形成第二谐振器槽,所述第二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二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进一步包含第三电容器,所述第三电容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且在高频率下形成低阻抗路径,所述第三电容器直接连接到所述电路接地,并且所述第一电感器和所述第一电容器两者都经由所述第三电容器连接到所述电路接地。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增益级提供第一增益,且所述第二增益级提供小于所述第一增益的第二增益。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进一步包含:
第三缓冲级,其耦合到所述第二滤波级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第二滤波级的第二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15.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进一步包含:
衰减器,其经配置以接收所述输入信号并提供经衰减信号,其中所述第二增益级经配置以在被启用时放大所述经衰减信号且输出所述第二经放大信号。
16.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二增益级以及所述第一滤波级形成低噪声放大器(LNA)。
17.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增益级包含:
至少一个开关,其耦合于所述第一增益级的内部节点与交流电(AC)接地之间且经配置以在被启用时隔离所述第一增益级。
18.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二增益级以及所述第一滤波级以差动电路来实施。
19. 一种方法,其包含:
以增益级来放大输入信号以获得经放大信号;以及
以第一滤波级来对所述经放大信号进行凹口滤波以获得经滤波信号,所述第一滤波级堆叠并耦合到所述增益级,所述增益级位于集成电路内的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所述增益级及所述第一滤波级是具有集成式滤波器的放大器的一部分;以及
以耦合在负载电路与所述第一滤波级之间的第一缓冲级来对从所述第一滤波级接收的所述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以获得经缓冲信号,所述第一缓冲级是所述具有集成式滤波器的放大器的一部分;
在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的第二滤波级处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额外滤波;以及
在耦合到所述第二滤波级的第二缓冲级处对来自所述第二滤波级的第二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包含第一电感器和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一电感器耦合到所述增益级的输出,所述第一电容器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一电感器及所述第一电容器形成第一谐振器槽,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
其中所述第二滤波级包含第二电感器和第二电容器,所述第二电感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缓冲级的输出,所述第二电容器与所述第二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二电感器及所述第二电容器形成第二谐振器槽,所述第二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二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进一步包含第三电容器,所述第三电容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且在高频率下形成低阻抗路径,所述第三电容器直接连接到所述电路接地,并且所述第一电感器和所述第一电容器两者都经由所述第三电容器连接到所述电路接地。
20. 一种设备,其包含:
用于放大的装置,其放大输入信号以获得经放大信号;以及
用于凹口滤波的装置,其对所述经放大信号进行凹口滤波以获得经滤波信号,且其堆叠并耦合到所述用于放大的装置,所述用于放大的装置位于集成电路内的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所述用于放大的装置及所述用于凹口滤波的装置是具有集成式滤波器的放大器的一部分;
用于缓冲的装置,其对从所述用于凹口滤波的装置接收的所述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以获得经缓冲信号,且其耦合在负载电路与所述用于凹口滤波的装置之间,所述用于缓冲的装置是所述具有集成式滤波器的放大器的一部分;
用于对所述输入信号额外滤波的装置,其耦合到所述用于缓冲的装置;以及
用于对来自所述用于额外滤波的装置的第二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的装置;
其中所述用于凹口滤波的装置包含第一电感器和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一电感器耦合到所述用于放大的装置的输出,所述第一电容器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一电感器及所述第一电容器形成第一谐振器槽,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
其中所述用于额外滤波的装置包含第二电感器和第二电容器,所述第二电感器耦合到所述用于缓冲的装置的输出,所述第二电容器与所述第二电感器并联耦合,所述第二电感器及所述第二电容器形成第二谐振器槽,所述第二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二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以及
其中所述用于凹口滤波的装置进一步包含第三电容器,所述第三电容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且在高频率下形成低阻抗路径,所述第三电容器直接连接到所述电路接地,并且所述第一电感器和所述第一电容器两者都经由所述第三电容器连接到所述电路接地。”
经过充分阅卷并合议,本案合议组认为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做出审查决定。
二、决定的理由
1、审查文本的认定
在复审程序中,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11月26日提交了权利要求书的全文修改替换页,经审查,其中所作的修改符合专利法第33条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61条第1款的规定。本复审决定针对的审查文本为: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11月26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20项,分案申请递交日2015年03月23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113段、说明书附图图1-11、说明书摘要、摘要附图。
2、关于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如果一项权利要求所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作为最接近现有技术的对比文件相比存在区别技术特征,这些区别技术特征既不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现有技术也没有给出采用该区别技术特征以解决其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启示,且采用这些区别技术特征的该技术方案能够获得有益的技术效果,那么该权利要求具备创造性。
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引用的对比文件与驳回决定中引用的对比文件相同,即:
对比文件1:JP2000223963A,公开日为2000年08月11日;
对比文件2:Ultra-Wideband Front-End With Tunable Notch Filter, Kenneth A. Townsend等, 《Circuits and Systems,2006 IEEE North-East Workshop on》, 第177-179页,公开日为2006年11月30日;
对比文件3:WO2003107531A1,公开日为2003年12月24日。
2.1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集成电路,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高频放大器,具体(参见说明书第15-22段、图1、图4)为:该高频放大器经配置以接收输入信号并提供输出信号,所述放大器包含:第一晶体管Q11(对应于增益级)位于集成电路内的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其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放大,匹配电路13(对应于滤波级),匹配电路13中的电感(相当于第一电感器),电容二者(相当于第一电容器),电感和电容二者并联耦合,并形成第一谐振器槽,第一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匹配电路堆叠并耦合到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的所述第一晶体管Q11,且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凹口滤波及产生经滤波信号,以及第二晶体管Q12(对应于缓冲级),其耦合在电感14(对应于负载电路)与所述匹配电路13之间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匹配电路13的所述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对比文件1(参见图4)公开了匹配电路13-2(对应第二滤波级),其中匹配电路13-2中的电感(相当于第二电感器),电容二者(相当于第二电容器),电感和电容二者并联耦合,并形成第二谐振器槽,第二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匹配电路13-2耦合到晶体管M12(对应于缓冲级)且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额外滤波;晶体管M13(对应于第二缓冲级),其耦合到匹配电路13-2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匹配电路13-2的第二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该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在于:第一滤波级进一步包含第三电容器,所述第三电容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且在高频率下形成低阻抗路径,所述第三电容器直接连接到所述电路接地,并且所述第一电感器和所述第一电容器两者都经由所述第三电容器连接到所述电路接地。基于以上区别技术特征,该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采取何种滤波结构在提供凹口滤波的同时滤除大干扰信号。
对于该区别技术特征,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滤波器包含三个子部件以及其具体连接关系,实现第三电容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且在高频率下形成低阻抗路径,使滤波器在提供凹口滤波的同时滤除大干扰信号,对比文件1公开了凹口滤波器,但是其不能起到处置大干扰信号的作用,本领域技术人员不容易想到将对比文件1的滤波器结构经过改进或调整,使其形成如本申请特定的连接关系,使滤波器具有良好噪声性能并能够处置大干扰信号。由此,对比文件1并未给出应用该区别技术特征的技术启示。
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陷波滤波器,包括电感L和两个电容C,两个电容C串联后与电感并联,即形成谐振器槽,陷波滤波器在某一频率下陷,用于传递需要的信号并在陷波滤波器频率下陷部分滤除干扰信号;陷波滤波器连接晶体管M4的漏极,另一个陷波滤波器连接晶体管M5的漏极,M4的栅极连接M3的漏极,M5的栅极连接M2的漏极,即电感连接增益级的输出,且其中一个陷波滤波器的电感和电容并联耦合到增益级的反向输出,另一个陷波滤波器的电感和电容并联耦合到增益级的非反相输出(参见第177-179页,II circuit implementation,图2,图4,图5)。对比文件2亦未公开该区别技术特征。本领域技术人员没有动机将对比文件2的滤波器结构经过改进或调整,使其形成如本申请特定的连接关系,使滤波器具有良好噪声性能并能够处置大干扰信号。也就是说,对比文件2也没有给出应用该区别技术特征的技术启示。
对比文件3公开了一种可切换增益的放大器,并具体公开了如下技术特征:第一放大级12和第二放大级14与公共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并联耦接,输入端接收RF输入信号,输出端输出放大后的信号,增益控制器提供第一增益使能信号28给第一放大级12,并提供第二增益使能信号30到第二放大级14,以控制第一放大级和第二放大级的使能或禁止,即设置了两个增益级以适应不同增益的需求(参见说明书第14-18段,图1)。对比文件3亦未公开该区别技术特征,也没有给出应用该区别技术特征的技术启示。
可见,对比文件1-3中均不存在采用该区别技术特征的技术启示,能使本领域技术人员面对“提供凹口滤波的同时滤除大干扰信号”的技术问题时,有动机改进对比文件1来获得权利要求1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且该区别技术特征也不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此外,该区别技术特征使得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对比文件1具有有益的技术效果,即:使滤波器具有良好噪声性能并能够处置大干扰信号。
因此,权利要求1所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对比文件1、对比文件2、对比文件3和本领域公知常识的结合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非显而易见的,其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2.2权利要求2-7是权利要求1的从属权利要求。在其引用的权利要求1具备创造性的情况下,从属权利要求2-7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对比文件3、本领域的公知常识的结合也都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2.3权利要求8请求保护一种集成电路,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高频放大器,具体(参见说明书第15-22段、图1、图4)为:该高频放大器经配置以接收输入信号并提供输出信号,所述放大器包含:第一晶体管Q11(对应于增益级)位于集成电路内的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其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放大,匹配电路13(对应于滤波级),匹配电路13中的电感(相当于第一电感器),电容二者(相当于第一电容器),电感和电容二者并联耦合,并形成第一谐振器槽,第一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匹配电路堆叠并耦合到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的所述第一晶体管Q11,且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凹口滤波及产生经滤波信号,以及第二晶体管Q12(对应于缓冲级),其耦合在电感14(对应于负载电路)与所述匹配电路13之间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匹配电路13的所述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对比文件1(参见图4)公开了匹配电路13-2(对应第二滤波级),其中匹配电路13-2中的电感(相当于第二电感器),电容二者(相当于第二电容器),电感和电容二者并联耦合,并形成第二谐振器槽,第二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匹配电路13-2耦合到晶体管M12(对应于缓冲级)且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额外滤波;晶体管M13(对应于第二缓冲级),其耦合到匹配电路13-2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匹配电路13-2的第二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对比文件1(图5)还公开了在差分放大晶体管M21-1和M21-2的集电极之间连接电容,用于在高频率下将形成低阻抗路径。
该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在于:第一电感器及所述第一电容器耦合到所述增益级的所述反相输出,并且所述第一滤波级进一步包含第三电感器及第三电容器,其中所述第三电感器及所述第三电容器并联耦合并且耦合到所述增益级的所述非反相输出;以及其中所述第一电感器及所述第三电感器经形成以实现相消性耦合,所述第一滤波级进一步包含:第四电容器,其耦合于所述增益级的所述反相与非反相输出之间。基于以上区别技术特征,该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相消性耦合以及采取何种滤波结构在提供凹口滤波的同时滤除大干扰信号。
对于该区别技术特征,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滤波器包含的“第一电感、电容器,第三电感、电容器”以及“第四电容器”的连接关系,实现第一电感器及第三电感器相消性耦合,使滤波器具有良好噪声性能并能够处置大干扰信号,对比文件1公开了凹口滤波器以及增益级提供反相输出和非反相输出,但是其不能起到处置大干扰信号的作用,本领域技术人员不容易想到将对比文件1的滤波器结构经过改进或调整,使其形成特定的连接关系,使滤波器具有良好噪声性能并能够处置大干扰信号,并提供反相输出和非反相输出。由此,对比文件1并未给出应用该区别技术特征的技术启示。
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陷波滤波器,包括电感L和两个电容C,两个电容C串联后与电感并联,即形成谐振器槽,陷波滤波器在某一频率下陷,用于传递需要的信号并在陷波滤波器频率下陷部分滤除干扰信号;陷波滤波器连接晶体管M4的漏极,另一个陷波滤波器连接晶体管M5的漏极,M4的栅极连接M3的漏极,M5的栅极连接M2的漏极,即电感连接增益级的输出,且其中一个陷波滤波器的电感和电容并联耦合到增益级的反向输出,另一个陷波滤波器的电感和电容并联耦合到增益级的非反相输出(参见第177-179页,II circuit implementation,图2,图4,图5)。对比文件2亦未公开该区别技术特征。本领域技术人员没有动机将对比文件2的滤波器结构经过改进或调整,使其形成特定的连接关系,使滤波器具有良好噪声性能并能够处置大干扰信号,并提供反相输出和非反相输出。也就是说,对比文件2也没有给出应用该区别技术特征的技术启示。
对比文件3公开了一种可切换增益的放大器,并具体公开了如下技术特征:第一放大级12和第二放大级14与公共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并联耦接,输入端接收RF输入信号,输出端输出放大后的信号,增益控制器提供第一增益使能信号28给第一放大级12,并提供第二增益使能信号30到第二放大级14,以控制第一放大级和第二放大级的使能或禁止,即设置了两个增益级以适应不同增益的需求(参见说明书第14-18段,图1)。对比文件3亦未公开该区别技术特征,也没有给出应用该区别技术特征的技术启示。
可见,对比文件1-3中均不存在采用该区别技术特征的技术启示,能使本领域技术人员面对“滤除大干扰信号”的技术问题时,有动机改进对比文件1来获得权利要求8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且该区别技术特征也不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此外,该区别技术特征使得权利要求8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对比文件1具有有益的技术效果,即:提供相消性耦合,且滤波器具有良好噪声性能并能够处置大干扰信号。
因此,权利要求8所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对比文件1、对比文件2、对比文件3和本领域公知常识的结合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非显而易见的,其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2.4权利要求9是权利要求8的从属权利要求。在其引用的权利要求8具备创造性的情况下,从属权利要求9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对比文件3、本领域的公知常识的结合也都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2.5权利要求10请求保护一种设备,其特征部分与权利要求1的特征一一对应,具体参见权利要求1的评述,基于相同的理由,权利要求10也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2.6权利要求11是权利要求10的从属权利要求。在其引用的权利要求10具备创造性的情况下,从属权利要求11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对比文件3、本领域的公知常识的结合也都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2.7权利要求12请求保护一种设备,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高频放大器,具体(参见说明书第15-22段、图1、4)为:所述放大器包含:第一晶体管Q11(对应于增益级)位于集成电路内的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其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放大,匹配电路13(对应于滤波级),匹配电路13中的电感(相当于第一电感器),电容二者(相当于第一电容器),电感和电容二者并联耦合,并形成第一谐振器槽,第一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匹配电路堆叠并耦合到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的所述第一晶体管Q11,且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凹口滤波及产生经滤波信号,以及第二晶体管Q12(对应于缓冲级),其耦合在电感14(对应于负载电路)与所述匹配电路13之间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匹配电路13的所述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对比文件1(参见图4)公开了匹配电路13-2(对应第二滤波级),其中匹配电路13-2中的电感(相当于第二电感器),电容二者(相当于第二电容器),电感和电容二者并联耦合,并形成第二谐振器槽,第二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匹配电路13-2耦合到晶体管M12(对应于缓冲级)且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额外滤波;晶体管M13(对应于第二缓冲级),其耦合到匹配电路13-2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匹配电路13-2的第二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所述晶体管M11(对应于增益级)、匹配电路13-1(对应于第一滤波级)、晶体管M12(对应于第一缓冲级)、匹配电路M13-2及晶体管M13堆叠并耦合于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
该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在于:(1)还包括第二增益级,其经配置以在被启用时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放大且输出第二经放大信号;第二缓冲级,其耦合到所述第二增益级且经配置以对所述第二经放大信号进行缓冲;(2)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进一步包含第三电容器,所述第三电容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且在高频率下形成低阻抗路径,所述第三电容器直接连接到所述电路接地,并且所述第一电感器和所述第一电容器两者都经由所述第三电容器连接到所述电路接地。基于以上区别技术特征,该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1)增加一可选增益以适应不同需求;(2)采取何种滤波结构在提供凹口滤波的同时滤除大干扰信号。
对于区别技术特征(1),对比文件3公开了一种可切换增益的放大器,并具体公开了如下技术特征:第一放大级12(对应于该权利要求的第一增益级)和第二放大级14(对应于该权利要求的第二增益级)与公共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并联耦接,输入端接收RF输入信号,输出端输出放大后的信号,增益控制器提供第一增益使能信号28给第一放大级12,并提供第二增益使能信号30到第二放大级14,以控制第一放大级和第二放大级的使能或禁止,即设置了两个增益级以适应不同增益的需求(参见说明书第14-18段,图1),可见该特征在对比文件3中所起的作用与其在本申请中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起的作用相同,也就是说对比文件3给出了将该技术特征用于该对比文件1以解决其技术问题的启示。而在第二增益级的输出端耦接第二缓冲级以对第二经放大信号进行缓冲是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
对于区别技术特征(2),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滤波器包含三个子部件以及其具体连接关系,实现第三电容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且在高频率下形成低阻抗路径,使滤波器在提供凹口滤波的同时滤除大干扰信号,对比文件1公开了凹口滤波器,但是其不能起到处置大干扰信号的作用,本领域技术人员不容易想到将对比文件1的滤波器结构经过改进或调整,使其形成如本申请特定的连接关系,使滤波器具有良好噪声性能并能够处置大干扰信号。由此,对比文件1并未给出应用区别技术特征(2)的技术启示。
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陷波滤波器,包括电感L和两个电容C,两个电容C串联后与电感并联,即形成谐振器槽,陷波滤波器在某一频率下陷,用于传递需要的信号并在陷波滤波器频率下陷部分滤除干扰信号;陷波滤波器连接晶体管M4的漏极,另一个陷波滤波器连接晶体管M5的漏极,M4的栅极连接M3的漏极,M5的栅极连接M2的漏极,即电感连接增益级的输出,且其中一个陷波滤波器的电感和电容并联耦合到增益级的反向输出,另一个陷波滤波器的电感和电容并联耦合到增益级的非反相输出(参见第177-179页,II circuit implementation,图2,图4,图5)。对比文件2亦未公开该区别技术特征(2)。本领域技术人员没有动机将对比文件2的滤波器结构经过改进或调整,使其形成如本申请特定的连接关系,使滤波器具有良好噪声性能并能够处置大干扰信号。也就是说,对比文件2也没有给出应用区别技术特征(2)的技术启示。
对比文件3公开了一种可切换增益的放大器,并具体公开了如下技术特征:第一放大级12和第二放大级14与公共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并联耦接,输入端接收RF输入信号,输出端输出放大后的信号,增益控制器提供第一增益使能信号28给第一放大级12,并提供第二增益使能信号30到第二放大级14,以控制第一放大级和第二放大级的使能或禁止,即设置了两个增益级以适应不同增益的需求(参见说明书第14-18段,图1)。对比文件3亦未公开该区别技术特征(2),也没有给出应用该区别技术特征(2)的技术启示。
可见,对比文件1-3中均不存在采用该区别技术特征(2)的技术启示,能使本领域技术人员面对“提供凹口滤波的同时滤除大干扰信号”的技术问题时,有动机改进对比文件1来获得权利要求12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且区别技术特征(2)也不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此外,该区别技术特征(2)使得权利要求12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对比文件1具有有益的技术效果,即:使滤波器具有良好噪声性能并能够处置大干扰信号。
因此,权利要求12所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对比文件1、对比文件2、对比文件3和本领域公知常识的结合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非显而易见的,其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2.8权利要求13-18是权利要求12的从属权利要求。在其引用的权利要求12具备创造性的情况下,从属权利要求13-18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对比文件3、本领域的公知常识的结合也都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2.9权利要求19请求保护一种方法,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高频放大器,具体(参见说明书第15-22段、图1)为:所述放大器包含:第一晶体管Q11(对应于增益级)位于集成电路内的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其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放大,匹配电路13(对应于滤波级),匹配电路13中的电感(相当于第一电感器),电容二者(相当于第一电容器),电感和电容二者并联耦合,并形成第一谐振器槽,第一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匹配电路堆叠并耦合到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的所述第一晶体管Q11,且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凹口滤波及产生经滤波信号,以及第二晶体管Q12(对应于缓冲级),其耦合在电感14(对应于负载电路)与所述匹配电路13之间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匹配电路13的所述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对比文件1(参见图4)公开了匹配电路13-2(对应第二滤波级),其中匹配电路13-2中的电感(相当于第二电感器),电容二者(相当于第二电容器),电感和电容二者并联耦合,并形成第二谐振器槽,第二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匹配电路13-2耦合到晶体管M12(对应于缓冲级)且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额外滤波;晶体管M13(对应于第二缓冲级),其耦合到匹配电路13-2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匹配电路13-2的第二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该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在于:(1)所述滤波器为集成式滤波器;(2) 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级进一步包含第三电容器,所述第三电容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且在高频率下形成低阻抗路径,所述第三电容器直接连接到所述电路接地,并且所述第一电感器和所述第一电容器两者都经由所述第三电容器连接到所述电路接地。基于以上区别技术特征,该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1)提高集成度;(2)采取何种滤波结构在提供凹口滤波的同时滤除大干扰信号。
对于区别技术特征(1),在面对高集成度的需求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选择共用集成电路集成放大器各级,包括集成式滤波器;所述共用集成电路和集成式滤波器为本领域的常用技术手段。
对于区别技术特征(2),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滤波器包含三个子部件以及其具体连接关系,实现第三电容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且在高频率下形成低阻抗路径,使滤波器在提供凹口滤波的同时滤除大干扰信号,对比文件1公开了凹口滤波器,但是其不能起到处置大干扰信号的作用,本领域技术人员不容易想到将对比文件1的滤波器结构经过改进或调整,使其形成如本申请特定的连接关系,使滤波器具有良好噪声性能并能够处置大干扰信号。由此,对比文件1并未给出应用区别技术特征(2)的技术启示。
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陷波滤波器,包括电感L和两个电容C,两个电容C串联后与电感并联,即形成谐振器槽,陷波滤波器在某一频率下陷,用于传递需要的信号并在陷波滤波器频率下陷部分滤除干扰信号;陷波滤波器连接晶体管M4的漏极,另一个陷波滤波器连接晶体管M5的漏极,M4的栅极连接M3的漏极,M5的栅极连接M2的漏极,即电感连接增益级的输出,且其中一个陷波滤波器的电感和电容并联耦合到增益级的反向输出,另一个陷波滤波器的电感和电容并联耦合到增益级的非反相输出(参见第177-179页,II circuit implementation,图2,图4,图5)。对比文件2亦未公开该区别技术特征(2)。本领域技术人员没有动机将对比文件2的滤波器结构经过改进或调整,使其形成如本申请特定的连接关系,使滤波器具有良好噪声性能并能够处置大干扰信号。也就是说,对比文件2也没有给出应用区别技术特征(2)的技术启示。
对比文件3公开了一种可切换增益的放大器,并具体公开了如下技术特征:第一放大级12和第二放大级14与公共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并联耦接,输入端接收RF输入信号,输出端输出放大后的信号,增益控制器提供第一增益使能信号28给第一放大级12,并提供第二增益使能信号30到第二放大级14,以控制第一放大级和第二放大级的使能或禁止,即设置了两个增益级以适应不同增益的需求(参见说明书第14-18段,图1)。对比文件3亦未公开该区别技术特征(2),也没有给出应用该区别技术特征(2)的技术启示。
可见,对比文件1-3中均不存在采用该区别技术特征(2)的技术启示,能使本领域技术人员面对“提供凹口滤波的同时滤除大干扰信号”的技术问题时,有动机改进对比文件1来获得权利要求19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且区别技术特征(2)也不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此外,该区别技术特征(2)使得权利要求19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对比文件1具有有益的技术效果,即:使滤波器具有良好噪声性能并能够处置大干扰信号。
因此,权利要求19所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对比文件1、对比文件2、对比文件3和本领域公知常识的结合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非显而易见的,其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2.10权利要求20请求保护一种设备,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高频放大器,具体(参见说明书第15-22段、图1)为:所述放大器包含:第一晶体管Q11(对应于用于放大的装置)位于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其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放大,匹配电路13(对应于用于凹口滤波的装置),匹配电路13中的电感(相当于第一电感器),电容二者(相当于第一电容器),电感和电容二者并联耦合,并形成第一谐振器槽,第一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匹配电路堆叠并耦合到电源电压与电路接地之间的所述第一晶体管Q11,且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凹口滤波及产生经滤波信号,所述第一晶体管Q11及所述滤波级(L3,C3,C4)是放大器的一部分,以及第二晶体管Q12(对应于用于缓冲的装置),其耦合在电感14(对应于负载电路)与所述匹配电路13之间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匹配电路13的所述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第二晶体管Q12也是所述放大器的一部分。对比文件1(参见图4)公开了匹配电路13-2(对应于额外滤波的装置),其中匹配电路13-2中的电感(相当于第二电感器),电容二者(相当于第二电容器),电感和电容二者并联耦合,并形成第二谐振器槽,第二谐振器槽用于传递所要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谐振器槽的谐振频率附近使干扰信号衰减,匹配电路13-2耦合到晶体管M12且经配置以提供针对所述输入信号的额外滤波;晶体管M13(对应于第二缓冲级),其耦合到匹配电路13-2且经配置以对来自所述匹配电路13-2的第二经滤波信号进行缓冲。
该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在于:(1)所述滤波级为集成式滤波器;(2)其中所述用于凹口滤波的装置进一步包含第三电容器,所述第三电容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且在高频率下形成低阻抗路径,所述第三电容器直接连接到所述电路接地,并且所述第一电感器和所述第一电容器两者都经由所述第三电容器连接到所述电路接地。
基于以上区别技术特征,该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1)提高集成度;(2)采取何种滤波结构在提供凹口滤波的同时滤除大干扰信号。
对于区别技术特征(1),在面对高集成度的需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选择共用集成电路集成放大器各级,包括集成式滤波器;所述共用集成电路和集成式滤波器为本领域的常用技术手段。
对于区别技术特征(2),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滤波器包含三个子部件以及其具体连接关系,实现第三电容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且在高频率下形成低阻抗路径,使滤波器在提供凹口滤波的同时滤除大干扰信号,对比文件1公开了凹口滤波器,但是其不能起到处置大干扰信号的作用,本领域技术人员不容易想到将对比文件1的滤波器结构经过改进或调整,使其形成如本申请特定的连接关系,使滤波器具有良好噪声性能并能够处置大干扰信号。由此,对比文件1并未给出应用区别技术特征(2)的技术启示。
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陷波滤波器,包括电感L和两个电容C,两个电容C串联后与电感并联,即形成谐振器槽,陷波滤波器在某一频率下陷,用于传递需要的信号并在陷波滤波器频率下陷部分滤除干扰信号;陷波滤波器连接晶体管M4的漏极,另一个陷波滤波器连接晶体管M5的漏极,M4的栅极连接M3的漏极,M5的栅极连接M2的漏极,即电感连接增益级的输出,且其中一个陷波滤波器的电感和电容并联耦合到增益级的反向输出,另一个陷波滤波器的电感和电容并联耦合到增益级的非反相输出(参见第177-179页,II circuit implementation,图2,图4,图5)。对比文件2亦未公开该区别技术特征(2)。本领域技术人员没有动机将对比文件2的滤波器结构经过改进或调整,使其形成如本申请特定的连接关系,使滤波器具有良好噪声性能并能够处置大干扰信号。也就是说,对比文件2也没有给出应用区别技术特征(2)的技术启示。
对比文件3公开了一种可切换增益的放大器,并具体公开了如下技术特征:第一放大级12和第二放大级14与公共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并联耦接,输入端接收RF输入信号,输出端输出放大后的信号,增益控制器提供第一增益使能信号28给第一放大级12,并提供第二增益使能信号30到第二放大级14,以控制第一放大级和第二放大级的使能或禁止,即设置了两个增益级以适应不同增益的需求(参见说明书第14-18段,图1)。对比文件3亦未公开该区别技术特征(2),也没有给出应用该区别技术特征(2)的技术启示。
可见,对比文件1-3中均不存在采用该区别技术特征(2)的技术启示,能使本领域技术人员面对“提供凹口滤波的同时滤除大干扰信号”的技术问题时,有动机改进对比文件1来获得权利要求20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且区别技术特征(2)也不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此外,该区别技术特征(2)使得权利要求20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对比文件1具有有益的技术效果,即:使滤波器具有良好噪声性能并能够处置大干扰信号。
因此,权利要求20所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对比文件1、对比文件2、对比文件3和本领域公知常识的结合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非显而易见的,其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3、对驳回决定和前置审查相关意见的评述
合议组认为:对比文件1未公开上述区别技术特征“第一滤波器包含三个子部件以及其具体连接关系”以及“实现第一电感器及第三电感器相消性耦合”,然而,这正是本申请的发明点所在,通过设置上述滤波器件的连接结构实现第三电容器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且在高频率下形成低阻抗路径,使滤波器具有良好噪声性能并能够处置大干扰信号,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对比文件1公开了凹口滤波器的基础上,没有动机将其经过改进或调整,使其形成如本申请特定的连接关系,使滤波器具有良好噪声性能并能够处置大干扰信号,以解决本申请“提供凹口滤波的同时滤除大干扰信号”的技术问题,同时对比文件2、3也没有公开上述区别技术特征。驳回决定中提供的书籍证据《发明者电子设计宝典》公开的电感和电容的并联结构,其与本申请连接关系不同,起到的作用也不同。上述区别技术特征既没有被对比文件1-3公开,也不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即现有技术中没有给出将上述区别技术特征应用到该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以解决其存在的技术问题的启示,且上述区别技术特征使得该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具有有益的技术效果,则权利要求1、8、12、19、20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对比文件3、公知常识的结合具有创造性。基于类似理由,其从属权利要求也具备创造性。
基于上述事实和理由,合议组依法作出如下决定。
至于本申请是否存在不符合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其他缺陷,留待原审查部门进一步审查。
三、决定
撤销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8年10月10日对本申请作出的驳回决定。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审查部门在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所依据的文本的基础上对本申请继续进行审批程序,即: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11月26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20项,分案申请递交日2015年03月23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113段、说明书附图图1-11、说明书摘要、摘要附图。
如对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不服,根据专利法第41条第2款的规定,复审请求人可以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