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创造名称: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外观设计名称:
决定号:197360
决定日:2019-11-25
委内编号:1F284243
优先权日:
申请(专利)号:201480000186.9
申请日:2014-02-10
复审请求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效请求人:
授权公告日:
审定公告日:
专利权人:
主审员:任玲
合议组组长:罗芳洁
参审员:蔡茹辛
国际分类号:H04L12/18
外观设计分类号:
法律依据:专利法第33条;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决定要点:如果修改后的权利要求所述的技术方案未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这样的修改就应当被允许。
全文:
本复审请求涉及申请号为201480000186.9,名称为“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的发明专利PCT申请(下称本申请)。申请人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本申请的申请日为2014年02月10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日为2014年05月12日,公开日为2016年03月02日。
经实质审查,国家知识产权局实质审查部门于2019年02月11日发出驳回决定,驳回了本申请。驳回决定所依据的文本为:申请人依据专利合作条约第28条或者第41条提交的修改的说明书第1-317段(即第1-29页)、说明书附图第1-8页;于2014年05月09日提交的说明书摘要、摘要附图;于2018年10月17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43项。驳回决定所针对的权利要求书的内容如下:
“1.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网络控制单元,所述方法包括:
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
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所述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选取作为MCU的终端,包括:
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在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的各终端中选取满足指定规则的终端作为MCU;所述指定规则包括以下任一或多个:所述终端在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各终端中的物理拓扑位置、所述终端的类型、所述终端的计算能力和所述终端的状态信息;
将所述选取的结果通知给所述被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CU参考信息包含如下的一项或多项内容:网络信息和/或终端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络信息包括网络拓扑信息和/或网络负载信息,所述网络拓扑信息包括物理拓扑信息和/或逻辑拓扑信息,所述网络负载信息包括路径上的流量信息和/或路径是否过载的信息;
所述终端信息包括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的各终端的硬件信息、软件信息和/或状态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MCU参考信息包括终端信息时,所述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包括:
接收终端发送的携带所述终端信息的消息;或者,
从与终端的通信中提取所述终端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选取作为MCU的终端,包括:
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在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的各终端中选取满足指定规则的终端作为MCU。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选取作为MCU的终端,包括:
根据量化后的所述MCU参考信息中的各项内容对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的各终端进行计算,以获取各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根据所述各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选取所述作为MCU的终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各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选取所述作为MCU的终端,包括:
根据所述各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与预设的终端评价数据门限值的关系选取所述作为MCU的终端;或者,
选取所述各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中的极值所对应的终端作为MCU。
8.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网络控制单元,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各终端发来的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所述终端评价数据为所述各终端根据本终端收集到的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中的各项内容经量化后计算得到,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
根据所述各终端发来的所述终端评价数据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将所述选取的结果通知给所述被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各终端发来的所述终端评价数据选取作为MCU的终端,包括:
根据所述各终端发来的所述终端评价数据与预设的终端评价数据门限值的关系选取所述作为MCU的终端;或者,
选取所述各终端发来的所述终端评价数据中的极值所对应的终端作为MCU。
10.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其中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
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向网络控制单元发送所述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CU参考信息包含如下的一项或多项内容:网络信息和/或终端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络信息包括网络拓扑信息和/或网络负载信息,所述网络拓扑信息包括物理拓扑信息和/或逻辑拓扑信息,所述网络负载信息包括路径上的流量信息和/或路径是否过载的信息;
所述终端信息包括本终端的硬件信息、软件信息和/或状态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MCU参考信息包括网络信息时,所述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包括:
从所述网络控制单元发送的消息中提取所述网络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包括:
根据量化后的所述MCU参考信息中的各项内容对本终端进行计算,以获取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15.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其中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
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及网络控制单元控制的本终端以外的其他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根据获取到的所述终端评价数据确定应作为MCU的终端;
若所述应作为MCU的终端为本终端,则切换至MCU工作方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CU参考信息包含如下的一项或多项内容:网络信息和/或终端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络信息包括网络拓扑信息和/或网络负载信息,所述网络拓扑信息包括物理拓扑信息和/或逻辑拓扑信息,所述网络负载信息包括路径上的流量信息和/或路径是否过载的信息;
所述终端信息包括终端的硬件信息、软件信息和/或状态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MCU参考信息包括网络信息时,所述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包括:
从所述网络控制单元发送的消息中提取所述网络信息;
当所述MCU参考信息包括终端信息时,所述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包括:
在与所述其他终端的通信中提取所述其他终端的终端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及网络控制单元控制的本终端以外的其他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包括:
根据量化后的所述MCU参考信息中的各项内容分别对本终端及本终端以外的其他终端进行计算,以获取及本终端及本终端以外的其他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获取到的所述终端评价数据确定应作为MCU的终端,包括:
根据所述终端评价数据与预设的终端评价数据门限值的关系确定应作为MCU的终端;或者,
将所述终端评价数据中的极值所对应的终端确定为所述应作为MCU的终端。
21.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网络控制单元,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MCU参考信息收集单元,用于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
第一MCU选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选取作为MCU的终端;所述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选取作为MCU的终端,包括: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在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的各终端中选取满足指定规则的终端作为MCU;所述指定规则包括以下任一或多个:所述终端在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各终端中的物理拓扑位置、所述终端的类型、所述终端的计算能力和所述终端的状态信息;
通知单元,用于将所述选取的结果通知给所述被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CU参考信息包含如下的一项或多项内容:网络信息和/或终端信息。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络信息包括网络拓扑信息和/或网络负载信息,所述网络拓扑信息包括物理拓扑信息和/或逻辑拓扑信息,所述网络负载信息包括路径上的流量信息和/或路径是否过载的信息;
所述终端信息包括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的各终端的硬件信息、软件信息和/或状态信息。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MCU参考信息包括终端信息时,所述第一MCU参考信息收集单元包括:
消息接收子单元,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携带所述终端信息的消息;或者,
信息提取子单元,用于从与终端的通信中提取所述终端信息。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CU选取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在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的各终端中选取满足指定规则的终端作为MCU。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CU选取单元包括:
评价数据计算子单元,用于根据量化后的所述MCU参考信息中的各项内容对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的各终端进行计算,以获取各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MCU选取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各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选取所述作为MCU的终端。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CU选取子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各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与预设的终端评价数据门限值的关系选取所述作为MCU的终端,或者,选取所述各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中的极值所对应的终端作为MCU。
28.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网络控制单元,所述装置包括:
评价数据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各终端发来的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所述各终端评价数据为所述终端根据本终端收集到的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中的各项内容经量化后计算得到,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
第二MCU选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各终端发来的所述终端评价数据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通知单元,用于将所述选取的结果通知给所述被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MCU选取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各终端发来的所述终端评价数据与预设的终端评价数据门限值的关系选取所述作为MCU的终端,或者,选取所述各终端发来的所述终端评价数据中的极值所对应的终端作为MCU。
30.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MCU参考信息收集单元,用于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其中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
本终端评价数据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评价数据发送单元,用于向网络控制单元发送所述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CU参考信息包含如下的一项或多项内容:网络信息和/或终端信息。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络信息包括网络拓扑信息和/或网络负载信息,所述网络拓扑信息包括物理拓扑信息和/或逻辑拓扑信息,所述网络负载信息包括路径上的流量信息和/或路径是否过载的信息;
所述终端信息包括本终端的硬件信息、软件信息和/或状态信息。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MCU参考信息包括网络信息时,所述第二MCU参考信息收集单元具体用于从所述网络控制单元发送的消息中提取所述网络信息。
34.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终端评价数据获取单元具体用于根据量化后的所述MCU参考信息中的各项内容对本终端进行计算,以获取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35.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第三MCU参考信息收集单元,用于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其中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
本终端及其他终端评价数据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及网络控制单元控制的本终端以外的其他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第三MCU选取单元,用于根据获取到的所述终端评价数据确定应作为MCU的终端,若所述应作为MCU的终端为本终端,则切换至MCU工作方式。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CU参考信息包含如下的一项或多项内容:网络信息和/或终端信息。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络信息包括网络拓扑信息和/或网络负载信息,所述网络拓扑信息包括物理拓扑信息和/或逻辑拓扑信息,所述网络负载信息包括路径上的流量信息和/或路径是否过载的信息;
所述终端信息包括终端的硬件信息、软件信息和/或状态信息。
38.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MCU参考信息包括网络信息时,所述第三MCU参考信息收集单元具体用于从所述网络控制单元发送的消息中提取所述网络信息;
当所述MCU参考信息包括终端信息时,所述第三MCU参考信息收集单元具体用于在与其他终端的通信中提取其他终端的终端信息。
39.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终端及其他终端评价数据获取单元具体用于根据量化后的所述MCU参考信息中的各项内容分别对本终端及本终端以外的所述其他终端进行计算,以获取及本终端及本终端以外的其他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40.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MCU选取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终端评价数据与预设的终端评价数据门限值的关系确定应作为MCU的终端,或者,将所述终端评价数据中的极值所对应的终端确定为应作为MCU的终端。
41.一种多方实时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网络控制单元,以及至少两个终端;
所述网络控制单元,用于向所述终端发送获取终端信息的请求,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选取作为MCU的终端,将所述选取的结果通知给所述被选取作为MCU的终端,所述MCU参考信息包含如下的一项或多项内容:网络信息和/或终端信息;
所述终端,用于根据所述获取终端信息的请求,向所述网络控制单元发送本终端的终端信息。
42.一种多方实时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网络控制单元,以及至少两个终端;
所述终端,用于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所述终端评价数据为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中的各项内容经量化后计算得到,向网络控制单元发送所述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所述网络控制单元,用于接收各终端发来的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根据所述终端评价数据选取作为MCU的终端,将所述选取的结果通知给所述被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43.一种多方实时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终端;
所述终端用于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其中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及网络控制单元控制的本终端以外的其他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根据获取到的所述终端评价数据确定应作为MCU的终端,若所述应作为MCU的终端为本终端,则切换至MCU工作方式。”
驳回决定引用了如下对比文件:
对比文件1:CN101047531A,公开日为2007年10月03日。
驳回决定指出,权利要求8相对于对比文件1的区别主要在于,由网络控制单元执行该方法,各终端根据本终端收集到的MCU参考信息中的各项内容进行量化得到终端评价数据并发送给网络控制单元,根据终端评价数据选取MCU终端。权利要求10相对于对比文件1的区别主要在于,由终端根据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并发送给网络控制单元。权利要求15相对于对比文件1主要区别在于,终端由网络控制单元控制,根据MCU参考信息获取终端评价数据并根据终端评价数据确定MCU。然而上述区别属于本领域的惯用手段,因此独立权利要求8、10、15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本领域惯用手段的结合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从属权利要求9、11-14、16-20的附加技术特征被对比文件1公开或者为本领域的惯用手段,因此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权利要求28-40是与权利要求8-20所述的方法权利要求一一对应的装置权利要求,同理,且模块化实现方式属于本领域的惯用手段,因此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权利要求41相对于对比文件1的主要区别在于,(4)由网络控制单元实现MCU终端的选取与通知,且通过发送请求的方式从终端收集信息。然而上述区别属于本领域的惯用手段,因此独立权利要求41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本领域惯用手段的结合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权利要求42-43请求保护的系统与权利要求8、15请求保护的方法一一对应,基于类似理由,权利要求42-43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另外,权利要求1、21新增了特征“所述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选取作为MCU的终端,包括: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在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的各终端中选取满足指定规则的终端作为MCU;所述指定规则包括以下任一或多个:所述终端在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各终端中的物理拓扑位置、所述终端的类型、所述终端的计算能力和所述终端的状态信息”,然而根据原说明书第158-162段的记载且结合表1可知,上述“物理拓扑位置、所述终端的类型、所述终端的计算能力和所述终端的状态信息”为MCU参考信息类型,并不是指定规则,因此上述修改在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文字内容中没有记载,并且也不能根据原始说明书文字记载的内容以及说明书附图中直接地、毫无疑义确定,也即上述修改超出了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不符合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
驳回决定还指出,假设申请人将“所述指定规则包括以下任一或多个:所述终端在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各终端中的物理拓扑位置、所述终端的类型、所述终端的计算能力和所述终端的状态信息”修改为“所述MCU参考信息包括以下任一或多个:所述终端在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各终端中的物理拓扑位置、所述终端的类型、所述终端的计算能力和所述终端的状态信息”以克服专利法第33条相关缺陷,则修改后得到的权利要求1-7、21-27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基于上述假设,对于独立权利要求1,其相对于对比文件1的主要区别在于:由网络控制单元执行该方法,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在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的各终端中选取满足指定规则的终端作为MCU;所述MCU参考信息包括以下任一或多个:所述终端在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各终端中的物理拓扑位置、所述终端的类型、所述终端的计算能力和所述终端的状态信息。然而上述区别属于本领域的惯用手段,因此独立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本领域惯用手段的结合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从属权利要求2-7的附加技术特征被对比文件1公开或者为本领域的惯用手段,因此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权利要求21-27是与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权利要求一一对应的装置权利要求,同理,且模块化实现方式属于本领域的惯用手段,因此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申请人(下称复审请求人)对上述驳回决定不服,于2019年05月27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复审请求,同时修改了权利要求书。复审请求人将权利要求1、21中的“所述指定规则包括以下任一或多个:所述终端在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各终端中的物理拓扑位置、所述终端的类型、所述终端的计算能力和所述终端的状态信息”修改为“所述MCU参考信息包括以下任一或多个:所述终端在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各终端中的物理拓扑位置、所述终端的类型、所述终端的计算能力和所述终端的状态信息”,将原说明书中记载的关于使用MCU参考信息计算终端评价数据的特征加入独立权利要求1、8、10、15、21、28、30、35、41-43中。复审请求时新修改的权利要求1、8、10、15、21、28、30、35、41-43如下:
“1.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网络控制单元,所述方法包括:
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
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所述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选取作为MCU的终端,包括:
将所述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并赋予相应的权值,根据所述权值分别对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的各终端的所述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值加权求和,得到各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根据所述终端评价数据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所述MCU参考信息包括以下任一或多个:所述终端在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各终端中的物理拓扑位置、所述终端的类型、所述终端的计算能力和所述终端的状态信息;
将所述选取的结果通知给所述被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8.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网络控制单元,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各终端发来的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所述终端评价数据为所述各终端根据本终端收集到的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中的各项内容经量化后计算得到,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
所述终端评价数据为所述各终端根据本终端收集到的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中的各项内容经量化后计算得到,包括:
将所述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并赋予相应的权值,各终端根据所述权值对本终端收集到的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值加权求和,得到所述终端评价数据;
根据所述各终端发来的所述终端评价数据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将所述选取的结果通知给所述被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10.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其中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
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所述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包括:
将所述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并赋予相应的权值,根据所述权值对本终端的所述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值加权求和,得到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向网络控制单元发送所述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15.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其中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
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及网络控制单元控制的本终端以外的其他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所述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及网络控制单元控制的本终端以外的其他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包括:
将所述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并赋予相应的权值,根据所述权值分别对本终端及网络控制单元控制的本终端以外的其他终端的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值加权求和,得到所述终端评价数据;
根据获取到的所述终端评价数据确定应作为MCU的终端;
若所述应作为MCU的终端为本终端,则切换至MCU工作方式。”
“21.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网络控制单元,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MCU参考信息收集单元,用于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
第一MCU选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选取作为MCU的终端;所述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选取作为MCU的终端,包括:将所述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并赋予相应的权值,根据所述权值对分别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的各终端的所述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值加权求和,得到各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根据所述终端评价数据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所述MCU参考信息包括以下任一或多个:所述终端在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各终端中的物理拓扑位置、所述终端的类型、所述终端的计算能力和所述终端的状态信息;
通知单元,用于将所述选取的结果通知给所述被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28.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网络控制单元,所述装置包括:
评价数据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各终端发来的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所述各终端评价数据为所述终端根据本终端收集到的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中的各项内容经量化后计算得到,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
所述终端评价数据为所述各终端根据本终端收集到的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中的各项内容经量化后计算得到,包括:
将所述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并赋予相应的权值,各终端根据所述权值对本终端收集到的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值加权求和,得到所述终端评价数据;
第二MCU选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各终端发来的所述终端评价数据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通知单元,用于将所述选取的结果通知给所述被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30.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MCU参考信息收集单元,用于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其中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
本终端评价数据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所述本终端评价数据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包括:
将所述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并赋予相应的权值,根据所述权值对本终端的所述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值加权求和,得到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评价数据发送单元,用于向网络控制单元发送所述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35.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第三MCU参考信息收集单元,用于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其中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
本终端及其他终端评价数据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及网络控制单元控制的本终端以外的其他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所述本终端及其他终端评价数据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及网络控制单元控制的本终端以外的其他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包括:
将所述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并赋予相应的权值,根据所述权值分别对本终端及网络控制单元控制的本终端以外的其他终端的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值加权求和,得到所述终端评价数据;
第三MCU选取单元,用于根据获取到的所述终端评价数据确定应作为MCU的终端,若所述应作为MCU的终端为本终端,则切换至MCU工作方式。”
“41.一种多方实时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网络控制单元,以及至少两个终端;
所述网络控制单元,用于向所述终端发送获取终端信息的请求,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选取作为MCU的终端,将所述选取的结果通知给所述被选取作为MCU的终端,所述MCU参考信息包含如下的一项或多项内容:网络信息和/或终端信息;
所述网络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选取作为MCU的终端,包括:
将所述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并赋予相应的权值,根据所述权值分别对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的各终端的所述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值加权求和,得到各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根据所述终端评价数据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所述终端,用于根据所述获取终端信息的请求,向所述网络控制单元发送本终端的终端信息。
42.一种多方实时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网络控制单元,以及至少两个终端;
所述终端,用于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所述终端评价数据为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中的各项内容经量化后计算得到,向网络控制单元发送所述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所述终端用于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包括:
将所述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并赋予相应的权值,根据所述权值对本终端的所述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值加权求和,得到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所述网络控制单元,用于接收各终端发来的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根据所述终端评价数据选取作为MCU的终端,将所述选取的结果通知给所述被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43.一种多方实时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终端;
所述终端用于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其中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及网络控制单元控制的本终端以外的其他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根据获取到的所述终端评价数据确定应作为MCU的终端,若所述应作为MCU的终端为本终端,则切换至MCU工作方式;
所述终端用于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及网络控制单元控制的本终端以外的其他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包括:
将所述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并赋予相应的权值,根据所述权值分别对本终端及网络控制单元控制的本终端以外的其他终端的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值加权求和,得到所述终端评价数据。”
复审请求人主要认为:关于修改超范围的缺陷,将“所述指定规则包括以下任一或多个:所述终端在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各终端中的物理拓扑位置、所述终端的类型、所述终端的计算能力和所述终端的状态信息”修改为“所述指定规则包括以下任一或多个:所述终端在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各终端中的物理拓扑位置、所述终端的类型、所述终端的计算能力和所述终端的状态信息”,修改了引起修改超范围的特征,因而消除了该缺陷;关于创造性缺陷,本申请中,终端可以在不发起多人会议、不作为初始MCU的情况下确定最优的MCU,解决的问题是终端如何通过选择最佳终端作为MCU,使MCU在多方会议过程中无需继续调整,提高了多人会议的稳定性;且由于本申请的终端评价数据是一个综合加权值,判断更加准确。
经形式审查合格,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9年05月30日依法受理了该复审请求,并将其转送至实质审查部门进行前置审查。
实质审查部门在前置审查意见书中认为,(1)本申请的独立权利要求中并未记载选择MCU是发生在终端建立多方会话之前一次性确定的。在本领域,网络控制单元通常用于下属节点的集中调度和管理,因此,可以使用网络控制单元来实现信息收集和/或MCU终端的选取。(2)对比文件1中公开了根据节点的处理能力和网络负载来确定MCU,其子内容可以包括多项反映终端的处理能力的信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选择多项参数作为MCU的参考信息,当使用多个参数来共同确定MCU终端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计算的精确性,通常可以对多个参数进行量化加权求和来进行计算。本申请仍然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因而坚持驳回决定。
随后,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合议组对本案进行审理。
合议组于2019年08月30日向复审请求人发出复审通知书。该复审通知书所依据的审查文本为:复审请求人依据专利合作条约第28条或者第41条提交的修改的说明书第1-29页、说明书附图第1-8页;于2014年05月09日提交的说明书摘要、摘要附图;于2019年05月27日提出复审请求时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43项。该复审通知书引用的对比文件与驳回决定所引用的对比文件相同,即对比文件1。该复审通知书指出:权利要求15-20、35-40、43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本领域惯用手段的结合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并对复审请求人的陈述意见进行了答复。
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09月23日提交了意见陈述书和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其中删除了权利要求15—20、35-40、43,并适应性地修改了其余权利要求的序号。复审请求人认为上述修改能够消除复审通知书指出的缺陷。
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12月10日再次提交了意见陈述书和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其中对独立权利要求10和24进行修改,增加了关于在网络控制单元处执行操作的特征“以使得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终端评价数据选取作为MCU的终端”。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0和24如下:
“10.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其中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
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所述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包括:
将所述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并赋予相应的权值,根据所述权值对本终端的所述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值加权求和,得到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向网络控制单元发送所述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以使得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终端评价数据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24.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MCU参考信息收集单元,用于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其中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
本终端评价数据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所述本终端评价数据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MCU参考信息获取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包括:
将所述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并赋予相应的权值,根据所述权值对本终端的所述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值加权求和,得到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
评价数据发送单元,用于向网络控制单元发送所述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以使得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终端评价数据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在上述程序的基础上,合议组认为本案事实已经清楚,可以作出复审请求审查决定。
二、决定的理由
(一)审查文本的认定
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12月10日提交了权利要求书的修改文本。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所依据的审查文本为:复审请求人依据专利合作条约第28条或者第41条提交的修改的说明书第1-29页、说明书附图第1-8页;于2014年05月09日提交的说明书摘要、摘要附图;于2019年12月10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30项。
(二)关于专利法第33条
专利法第33条规定:申请人可以对其专利申请文件进行修改,但是,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
在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12月10日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的修改文本中,权利要求1和21中已不包含特征“所述指定规则包括以下任一或多个:所述终端在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各终端中的物理拓扑位置、所述终端的类型、所述终端的计算能力和所述终端的状态信息”,因此驳回决定中指出的修改超范围的缺陷已不存在;在上述文本中,涉及利用MCU参考信息计算终端评价数据的相关特征记载在原说明书第15页第3行到第16页第4行,即其余修改特征均能从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的记载中直接、毫无疑义地确定。综上,上述审查文本中的修改之处符合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
(三)关于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引用的对比文件与驳回决定和复审通知书所引用的对比文件相同,为:
对比文件1:CN101047531A,公开日为2007年10月03日。
1、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方法。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分布式会议系统(分布式会议属于一种多方实时通讯场景),并具体公开了以下技术特征(参见说明书第4-11页):所有参加者中处理能力较强和带宽充足的用户被动态地选为MCU节点,当会议发起者发起会议时,首先在步骤S401中,将会议发起者的节点作为MCU节点。在步骤S403中,判断在步骤S402中加入的节点是否具有更高的能力。根据网络当前负载和该新加入的节点的负载能力(即MCU参考信息)确定该节点是否作为MCU节点(由此可见,必然收集了当前节点和该新加入的节点的负载能力,根据各个节点的能力判断由能力高的节点来担任MCU节点,即公开了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其中,“新加入的节点的负载能力”属于“所述终端的状态信息”中的一种)。如果确定该新加入的节点的能力比当前的MCU节点的能力低时(步骤S403中的“否”),将该新加入的节点作为该MCU节点的子节点。如果确定该新加入的节点具有比当前MCU节点更高的能力(步骤S403中的“是”), 则在步骤S404中将该节点变为新的MCU节点(即公开了根据MCU参考信息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由此可见,该权利要求相对于对比文件1的区别在于:(1)MCU参考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物理拓扑位置、所述终端的类型、所述终端的计算能力,将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并赋予相应的权值,根据所述权值对各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值加权求和,得到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2)本申请的MCU参考信息是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的各终端的所述MCU参考信息,所述方法应用于网络控制单元,网络控制单元根据获取到的终端评价数据确定应作为MCU的终端,并将所述选取的结果通知给所述被选取作为MCU的终端,而对比文件1中由当前MCU节点执行所述方法,且依据当前MCU节点和新加入节点的MCU参考信息选取作为MCU的终端。基于上述区别特征可以确定,该权利要求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更准确地选出处理能力强的网络节点服务于多方会话,以及如何提高多人会议的稳定性。
对于区别(1),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面对如何从网络节点中准确地选出处理能力强的网络节点这一技术问题时,由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恰当地选择终端的属性、能力等参数,并对其进行量化、加权可以实现更准确的决策,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动机选取能反映网络和终端状态的参数,对其进行量化和加权处理,选择出的能力较高的设备,这是本领域中从多个设备中筛选出最优设备时的惯用手段。
对于区别(2),对比文件1对其针对的背景技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描述:“现有视频会议的方法主要有组播和混合两种方式……混合的方式需要有一个中央的服务器来组织和混音等工作,并上传给所有用户,这种方式造成服务器的能力和带宽成为瓶颈(图1)。为解决以上问题,有人提出了全分布式的会议系统(图2)……此方法的主要问题是:信令复杂,每个用户加入和退出时都要与所有人交换信息;要求每个用户都有足够的带宽与所有参加者通信(参见说明书第1页第8-16行)”。针对前述技术问题,对比文件1提出一种分布式会议系统(图3),“通过分布式地动态选择具有较强处理能力的节点作为MCU节点来完成集中处理的任务,因此能够使得该会议系统的负载均衡,且组网灵活(参见说明书第3页第22-24行)”。由此可见,对比文件1在综合考虑了使用中央服务器的混合视频会议和全分布式的会议系统之后,选择了分布式会议系统,并在分布式会议系统的网络构架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先确定一个MCU终端,再利用MCU终端来选取能力更强的终端作为MCU终端,从而改善会议系统的性能。在对比文件1所提出的上述方案中,放弃了在混合视频会议中使用中央服务器的网络结构,转而使用分布式网络结构,并给出了做出上述选择的理由是“服务器的能力和带宽成为瓶颈”。由此可见,对比文件1体现出对网络结构进行去中心化、采用分布式结构的改进思想。因此,对比文件1对于上述区别特征(2)的应用给出了反向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会将对比文件1公开的分布式会议系统中执行的方法转而应用于中心服务器结构的系统。并且,在对比文件1中,首先将会以发起者的节点作为MCU节点(不一定是最优的),之后将该MCU节点的能力与新加入节点的能力比较,从中选择能力较高的节点作为新的MCU节点,逐步找到该网络中最优的MCU节点。由于重新确定MCU节点之后,需要相应地更新网络中各个终端之间的连接关系,导致其网络连接性能不稳定。而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1中,由于使用网络控制单元对该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的各终端的信息进行收集、比较,并从中选取能力更强的终端作为MCU终端,能够直接选定MCU终端,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逐步查找到最优MCU终端的过程中不断切换连接的繁琐步骤,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由此可见,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本领域惯用手段的结合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因此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2、权利要求8请求保护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方法。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分布式会议系统(分布式会议属于一种多方实时通讯场景),并具体公开了以下技术特征(参见说明书第4-11页):所有参加者中处理能力较强和带宽充足的用户被动态地选为MCU节点,当会议发起者发起会议时,首先在步骤S401中,将会议发起者的节点作为MCU节点。在步骤S403中,判断在步骤S402中加入的节点是否具有更高的能力。根据网络当前负载和该新加入的节点的负载能力(即MCU参考信息)确定该节点是否作为MCU节点(由此可见,当前MCU节点必然接收了与当前节点和各加入节点相关的网络当前负载和该新加入的节点的负载能力,根据各个节点的能力判断由能力高的节点来担任MCU节点,即公开了接收各终端发来的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如果确定该新加入的节点的能力比当前的MCU节点的能力低时(步骤S403中的“否”),将该新加入的节点作为该MCU节点的子节点。如果确定该新加入的节点具有比当前MCU节点更高的能力(步骤S403中的“是”), 则在步骤S404中将该节点变为新的MCU节点(即公开了根据MCU参考信息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由此可见,该权利要求相对于对比文件1的区别在于:(1)MCU参考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物理拓扑位置、所述终端的类型、所述终端的计算能力,将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并赋予相应的权值,根据所述权值对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值加权求和,得到各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2)本申请的MCU参考信息是各终端的MCU参考信息,所述方法应用于网络控制单元,网络控制单元根据获取到的终端评价数据确定应作为MCU的终端,并将所述选取的结果通知给所述被选取作为MCU的终端,而对比文件1中由当前MCU节点执行所述方法。基于上述区别特征可以确定,该权利要求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更准确地选出处理能力强的网络节点服务于多方会话,以及如何实现对网络设备的自动控制并提高多人会议的稳定性。
由此可见,该权利要求相对于对比文件1的区别在于:(1)所述终端评价数据为根据本终端收集到的MCU参考信息中的各项内容经量化后计算得到,该过程包括,将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并赋予相应的权值,根据所述权值对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值加权求和,得到各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2)本申请中,由网络控制单元接收各终端发来的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根据各终端发来的所述终端评价数据选取作为MCU的终端,并将所述选取的结果通知给所述被选取作为MCU的终端,而对比文件1中由当前MCU节点执行。基于上述区别特征可以确定,该权利要求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更准确地选出处理能力强的网络节点服务于多方会话,以及如何实现对网络设备的自动控制并提高多人会议的稳定性。
对于区别(1),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面对如何从网络节点中准确地选出处理能力强的网络节点这一技术问题时,由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对终端的属性、能力等参数进行量化、加权可以实现更准确的决策,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动机对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进行量化和加权处理,选择出的能力较高的设备,这是本领域中从多个设备中筛选出最优设备时的惯用手段。
对于区别(2),对比文件1对其针对的背景技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描述:“现有视频会议的方法主要有组播和混合两种方式……混合的方式需要有一个中央的服务器来组织和混音等工作,并上传给所有用户,这种方式造成服务器的能力和带宽成为瓶颈(图1)。为解决以上问题,有人提出了全分布式的会议系统(图2)……此方法的主要问题是:信令复杂,每个用户加入和退出时都要与所有人交换信息;要求每个用户都有足够的带宽与所有参加者通信(参见说明书第1页第8-16行)”。针对前述技术问题,对比文件1提出一种分布式会议系统(图3),“通过分布式地动态选择具有较强处理能力的节点作为MCU节点来完成集中处理的任务,因此能够使得该会议系统的负载均衡,且组网灵活(参见说明书第3页第22-24行)”。由此可见,对比文件1在综合考虑了使用中央服务器的混合视频会议和全分布式的会议系统之后,选择了分布式会议系统,并在分布式会议系统的网络构架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先确定一个MCU终端,再利用MCU终端来选取能力更强的终端作为MCU终端,从而改善会议系统的性能。在对比文件1所提出的上述方案中,放弃了在混合视频会议中使用中央服务器的网络结构,转而使用分布式网络结构,并给出了做出上述选择的理由是“服务器的能力和带宽成为瓶颈”。由此可见,对比文件1体现出对网络结构进行去中心化、采用分布式结构的改进思想。因此,对比文件1对于上述区别特征(2)的应用给出了反向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会将对比文件1公开的分布式会议系统中执行的方法转而应用于中心服务器结构的系统。并且,在对比文件1中,首先将会以发起者的节点作为MCU节点(不一定是最优的),之后将该MCU节点的能力与新加入节点的能力比较,从中选择能力较高的节点作为新的MCU节点,逐步找到该网络中最优的MCU节点。由于重新确定MCU节点之后,需要相应地更新网络中各个终端之间的连接关系,导致其网络连接性能不稳定。而在权利要求8中,由于使用网络控制单元对各终端的信息进行收集、比较,并从中选取能力更强的终端作为MCU终端,能够直接指定MCU终端,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逐步查找到最优MCU终端的过程中不断切换连接的繁琐步骤,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由此可见,权利要求8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本领域惯用手段的结合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因而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3、权利要求10请求保护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方法。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分布式会议系统(分布式会议属于一种多方实时通讯场景),并具体公开了以下技术特征(参见说明书第4-11页):所有参加者中处理能力较强和带宽充足的用户被动态地选为MCU节点,当会议发起者发起会议时,首先在步骤S401中,将会议发起者的节点作为MCU节点。在步骤S403中,判断在步骤S402中加入的节点是否具有更高的能力。根据网络当前负载和该新加入的节点的负载能力(即MCU参考信息)确定该节点是否作为MCU节点(由此可见,当前MCU节点必然收集了与当前节点和各加入节点相关的网络当前负载和该新加入的节点的负载能力,根据各个节点的能力判断由能力高的节点来担任MCU节点,其中,新加入的节点的负载能力等关于加入节点的信息必然是由加入节点收集并发送给当前MCU节点的,即公开了终端收集MCU参考信息,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如果确定该新加入的节点的能力比当前的MCU节点的能力低时(步骤S403中的“否”),将该新加入的节点作为该MCU节点的子节点。如果确定该新加入的节点具有比当前MCU节点更高的能力(步骤S403中的“是”), 则在步骤S404中将该节点变为新的MCU节点。
由此可见,该权利要求相对于对比文件1的区别在于:(1)将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并赋予相应的权值,根据所述权值对本终端的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值加权求和,得到各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2)向网络控制单元发送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以使得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终端评价数据选取作为MCU的终端。基于上述区别特征可以确定,该权利要求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更准确地选出处理能力强的网络节点服务于多方会话,以及如何提高多人会议的稳定性。
对于区别(1),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面对如何对网络节点进行准确地选出处理能力强的网络节点这一技术问题时,由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量化、加权可以实现更准确的决策,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动机使用量化和加权对本领域中属于同一个网络控制单元管辖的各个终端的信息进行处理,选择出的能力较高的设备,这是本领域中从多个设备中筛选出最优设备时的惯用手段。
对于区别(2),对比文件1对其针对的背景技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描述:“现有视频会议的方法主要有组播和混合两种方式……混合的方式需要有一个中央的服务器来组织和混音等工作,并上传给所有用户,这种方式造成服务器的能力和带宽成为瓶颈(图1)。为解决以上问题,有人提出了全分布式的会议系统(图2)……此方法的主要问题是:信令复杂,每个用户加入和退出时都要与所有人交换信息;要求每个用户都有足够的带宽与所有参加者通信(参见说明书第1页第8-16行)”。针对前述技术问题,对比文件1提出一种分布式会议系统(图3),“通过分布式地动态选择具有较强处理能力的节点作为MCU节点来完成集中处理的任务,因此能够使得该会议系统的负载均衡,且组网灵活(参见说明书第3页第22-24行)”。由此可见,对比文件1在综合考虑了使用中央服务器的混合视频会议和全分布式的会议系统之后,选择了分布式会议系统,并在分布式会议系统的网络构架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先确定一个MCU终端,再利用MCU终端来选取能力更强的终端作为MCU终端,从而改善会议系统的性能。在对比文件1所提出的上述方案中,放弃了在混合视频会议中使用中央服务器的网络结构,转而使用分布式网络结构,并给出了做出上述选择的理由是“服务器的能力和带宽成为瓶颈”。由此可见,对比文件1体现出对网络结构进行去中心化、采用分布式结构的改进思想。因此,对比文件1对于上述区别特征(2)的应用给出了反向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会将对比文件1公开的分布式会议系统中执行的方法转而应用于中心服务器结构的系统。并且,在对比文件1中,首先将会以发起者的节点作为MCU节点(不一定是最优的),之后将该MCU节点的能力与新加入节点的能力比较,从中选择能力较高的节点作为新的MCU节点,逐步找到该网络中最优的MCU节点。由于重新确定MCU节点之后,需要相应地更新网络中各个终端之间的连接关系,导致其网络连接性能不稳定。而在权利要求10中,由于使用网络控制单元对各终端的信息进行收集、比较,并从中选取能力更强的终端作为MCU终端,能够直接指定MCU终端,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逐步查找到最优MCU终端的过程中不断切换连接的繁琐步骤,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由此可见,权利要求10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本领域惯用手段的结合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因而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4、由于独立权利要求1、8、10具备创造性,引用上述权利要求的从属权利要求2-7、9、11-14也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5、权利要求15-28请求保护的多方实时通讯控制装置与权利要求1-14请求保护的多方实时通讯控制方法相对应,使用功能单元完成特定功能,是本领域的惯用手段。基于类似的理由,权利要求15-28也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6、权利要求29请求保护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系统。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分布式会议系统(分布式会议属于一种多方实时通讯场景),并具体公开了以下技术特征(参见说明书第4-11页):所有参加者中处理能力较强和带宽充足的用户被动态地选为MCU节点,当会议发起者发起会议时,首先在步骤S401中,将会议发起者的节点作为MCU节点。在步骤S403中,判断在步骤S402中加入的节点是否具有更高的能力。根据网络当前负载和该新加入的节点的负载能力(即MCU参考信息;其中,网络当前负载即网络信息,新加入的节点的负载能力即终端信息)确定该节点是否作为MCU节点(由此可见,必然收集了与当前节点和各加入节点相关的网络当前负载和该新加入的节点的负载能力,根据各个节点的能力判断由能力高的节点来担任MCU节点,即公开了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如果确定该新加入的节点的能力比当前的MCU节点的能力低时(步骤S403中的“否”),将该新加入的节点作为该MCU节点的子节点。如果确定该新加入的节点具有比当前MCU节点更高的能力(步骤S403中的“是”), 则在步骤S404中将该节点变为新的MCU节点(即公开了根据MCU参考信息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由此可见,该权利要求相对于对比文件1的区别在于:(1)将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并赋予相应的权值,根据所述权值对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值加权求和,得到各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2)本申请的MCU参考信息是所述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的各终端的所述MCU参考信息,由网络控制单元向终端发送获取终端信息的请求,终端根据该请求向网络控制单元发送本终端的终端信息,网络控制单元根据获取到的终端评价数据确定应作为MCU的终端,将所述选取的结果通知给所述被选取作为MCU的终端。基于上述区别特征可以确定,该权利要求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更准确地选出处理能力强的网络节点服务于多方会话,以及如何实现对网络设备的自动控制并提高多人会议的稳定性。
对于区别(1),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面对如何对网络节点进行准确地选出处理能力强的网络节点这一技术问题时,由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量化、加权可以实现更准确的决策,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动机使用量化和加权对各终端信息进行处理,选择出的能力较高的设备,这是本领域中从多个设备中筛选出最优设备时的惯用手段。
对于区别(2),对比文件1对其针对的背景技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描述:“现有视频会议的方法主要有组播和混合两种方式……混合的方式需要有一个中央的服务器来组织和混音等工作,并上传给所有用户,这种方式造成服务器的能力和带宽成为瓶颈(图1)。为解决以上问题,有人提出了全分布式的会议系统(图2)……此方法的主要问题是:信令复杂,每个用户加入和退出时都要与所有人交换信息;要求每个用户都有足够的带宽与所有参加者通信(参见说明书第1页第8-16行)”。针对前述技术问题,对比文件1提出一种分布式会议系统(图3),“通过分布式地动态选择具有较强处理能力的节点作为MCU节点来完成集中处理的任务,因此能够使得该会议系统的负载均衡,且组网灵活(参见说明书第3页第22-24行)”。由此可见,对比文件1在综合考虑了使用中央服务器的混合视频会议和全分布式的会议系统之后,选择了分布式会议系统,并在分布式会议系统的网络构架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先确定一个MCU终端,再利用MCU终端来选取能力更强的终端作为MCU终端,从而改善会议系统的性能。在对比文件1所提出的上述方案中,放弃了在混合视频会议中使用中央服务器的网络结构,转而使用分布式网络结构,并给出了做出上述选择的理由是“服务器的能力和带宽成为瓶颈”。由此可见,对比文件1体现出对网络结构进行去中心化、采用分布式结构的改进思想。因此,对比文件1对于上述区别特征(2)的应用给出了反向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会将对比文件1公开的分布式会议系统中执行的方法转而应用于中心服务器结构的系统。并且,在对比文件1中,首先将会以发起者的节点作为MCU节点(不一定是最优的),之后将该MCU节点的能力与新加入节点的能力比较,从中选择能力较高的节点作为新的MCU节点,逐步找到该网络中最优的MCU节点。由于重新确定MCU节点之后,需要相应地更新网络中各个终端之间的连接关系,导致其网络连接性能不稳定。而在权利要求29中,由于使用网络控制单元对该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的各终端的信息进行收集、比较,并从中选取能力更强的终端作为MCU终端,能够直接指定MCU终端,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逐步查找到最优MCU终端的过程中不断切换连接的繁琐步骤,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具有显著的进步。
由此可见,权利要求29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本领域惯用手段的结合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因而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7、权利要求30请求保护一种多方实时通讯控制系统。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分布式会议系统(分布式会议属于一种多方实时通讯场景),并具体公开了以下技术特征(参见说明书第4-11页):所有参加者中处理能力较强和带宽充足的用户被动态地选为MCU节点,当会议发起者发起会议时,首先在步骤S401中,将会议发起者的节点作为MCU节点。在步骤S403中,判断在步骤S402中加入的节点是否具有更高的能力。根据网络当前负载和该新加入的节点的负载能力(即MCU参考信息)确定该节点是否作为MCU节点(由此可见,当前MCU节点必然收集了与当前节点和各加入节点相关的网络当前负载和该新加入的节点的负载能力,根据各个节点的能力判断由能力高的节点来担任MCU节点,其中,新加入的节点的负载能力等关于加入节点的信息必然是由加入节点收集并发送给当前MCU节点的,即公开了收集多点控制单元MCU参考信息,所述MCU参考信息为用于确定作为MCU的终端所需的信息;同时也公开了终端收集MCU参考信息,和终端发送本终端的终端信息的步骤)。如果确定该新加入的节点的能力比当前的MCU节点的能力低时(步骤S403中的“否”),将该新加入的节点作为该MCU节点的子节点。如果确定该新加入的节点具有比当前MCU节点更高的能力(步骤S403中的“是”), 则在步骤S404中将该节点变为新的MCU节点(即公开了根据MCU参考信息选取作为MCU的终端)。
由此可见,该权利要求相对于对比文件1的区别在于:(1)所述终端评价数据为所述各终端根据本终端收集到的MCU参考信息中的各项内容经量化后计算得到,该过程包括,将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并赋予相应的权值,根据所述权值对本终端的MCU参考信息的各项内容量化值加权求和,得到本终端的终端评价数据;(2)本申请中,网络控制单元接收各终端发来的终端评价数据,根据获取到的终端评价数据确定应作为MCU的终端,并将所述选取的结果通知给所述被选取作为MCU的终端,而对比文件1中由当前MCU节点执行所述方法。基于上述区别特征可以确定,该权利要求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更准确地选出处理能力强的网络节点服务于多方会话,以及如何实现对网络设备的自动控制并提高多人会议的稳定性。
对于区别(1),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面对如何对网络节点进行准确地选出处理能力强的网络节点这一技术问题时,由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量化、加权可以实现更准确的决策,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动机使用量化和加权对本领域各个终端的信息进行处理,选择出的能力较高的设备,这是本领域中从多个设备中筛选出最优设备时的惯用手段。
对于区别(2),对比文件1对其针对的背景技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描述:“现有视频会议的方法主要有组播和混合两种方式……混合的方式需要有一个中央的服务器来组织和混音等工作,并上传给所有用户,这种方式造成服务器的能力和带宽成为瓶颈(图1)。为解决以上问题,有人提出了全分布式的会议系统(图2)……此方法的主要问题是:信令复杂,每个用户加入和退出时都要与所有人交换信息;要求每个用户都有足够的带宽与所有参加者通信(参见说明书第1页第8-16行)”。针对前述技术问题,对比文件1提出一种分布式会议系统(图3),“通过分布式地动态选择具有较强处理能力的节点作为MCU节点来完成集中处理的任务,因此能够使得该会议系统的负载均衡,且组网灵活(参见说明书第3页第22-24行)”。由此可见,对比文件1在综合考虑了使用中央服务器的混合视频会议和全分布式的会议系统之后,选择了分布式会议系统,并在分布式会议系统的网络构架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先确定一个MCU终端,再利用MCU终端来选取能力更强的终端作为MCU终端,从而改善会议系统的性能。在对比文件1所提出的上述方案中,放弃了在混合视频会议中使用中央服务器的网络结构,转而使用分布式网络结构,并给出了做出上述选择的理由是“服务器的能力和带宽成为瓶颈”。由此可见,对比文件1体现出对网络结构进行去中心化、采用分布式结构的改进思想。因此,对比文件1对于上述区别特征(2)的应用给出了反向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会将对比文件1公开的分布式会议系统中执行的方法转而应用于中心服务器结构的系统。并且,在对比文件1中,首先将会以发起者的节点作为MCU节点(不一定是最优的),之后将该MCU节点的能力与新加入节点的能力比较,从中选择能力较高的节点作为新的MCU节点,逐步找到该网络中最优的MCU节点。由于重新确定MCU节点之后,需要相应地更新网络中各个终端之间的连接关系,导致其网络连接性能不稳定。而在权利要求30中,由于使用网络控制单元对该网络控制单元控制下的各终端的信息进行收集、比较,并从中选取能力更强的终端作为MCU终端,能够直接指定MCU终端,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逐步查找到最优MCU终端的过程中不断切换连接的繁琐步骤,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具有显著的进步。
由此可见,权利要求30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本领域惯用手段的结合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因而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三、决定
撤销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9年02月11日对本申请作出的驳回决定。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实质审查部门以下述文本为基础继续进行审批程序:
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12月10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30项;
复审请求人依据专利合作条约第28条或者第41条提交的修改的说明书第1-29页;
复审请求人依据专利合作条约第28条或者第41条提交的修改的说明书附图第1-8页;
复审请求人于2014年05月09日提交的摘要;
复审请求人于2014年05月09日提交的摘要附图。
如对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不服,根据专利法第41条第2款的规定,请求人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3个月内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