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创造名称:上下文感知的无线漫游
外观设计名称:
决定号:198954
决定日:2019-11-18
委内编号:1F284091
优先权日:2012-11-06
申请(专利)号:201380069422.8
申请日:2013-11-03
复审请求人:发尔泰公司
无效请求人:
授权公告日:
审定公告日:
专利权人:
主审员:俞燕浓
合议组组长:丁玲
参审员:刘佳
国际分类号:H04W8/02,H04W36/08,H04W84/10
外观设计分类号:
法律依据:专利法第33条,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决定要点:如果修改后的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可以根据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文字记载的内容以及说明书附图直接地、毫无疑义地确定,那么该修改没有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
全文:
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涉及申请号为201380069422.8,名称为“上下文感知的无线漫游”的PCT发明专利申请(下称本申请)。申请人为发尔泰公司。本申请的申请日为2013年11月03日,优先权日为2012年11月06日,公开日为2015年09月09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日为2015年07月03日。
经实质审查,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审查部门于2019年02月12日发出驳回决定,驳回了本申请。驳回决定所依据的文本为:申请人于2018年12月10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20项;于2015年07月03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时提交的国际申请文件的中文文本的说明书第1-127段(即第1-22页),说明书附图第1-5页,说明书摘要,摘要附图。驳回决定引用的对比文件为:对比文件1:CN101867989A,公开日为2010年10月20日;对比文件2:GB2464480A,公开日为2010年04月21日。驳回决定的理由是: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特征在于:(1)移动节点还可以接收多个静态接入点通告的漫游元数据,移动节点和静态接入点是无线网状网络的相应节点;(2)通过使归因于不稳定的RF区域的分组损耗最小化并且消除至非最佳接入点的不必要的切换来增加由所述移动节点观测到的总数据吞吐量。权利要求9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特征在于:(1)权利要求9请求保护一种无线网状网络,移动节点属于该网状网络;(2)通过使归因于不稳定的RF区域的分组损耗最小化并且消除至非最佳接入点的不必要的切换来增加由所述移动节点观测到的总数据吞吐量。上述区别特征(1)是本领域的惯用手段,上述区别特征(2)是在对比文件2公开内容的启示下可以想到的手段。因此,权利要求1、9不具有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从属权利要求2-8的附加技术特征或被对比文件1、对比文件2公开,或是在对比文件1、对比文件2公开内容的启示下可以想到的手段,或是本领域的惯用手段,因此,权利要求2-8也不具有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在此基础上,与权利要求1-8对应的方法权利要求10-17,与权利要求1相对应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权利要求18也不具有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从属权利要求19的附加技术特征与从属权利要求2、5、6相对应,从属权利要求20的附加技术特征与从属权利要求3、8相对应,因此,权利要求19、20也不具有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驳回决定所针对的权利要求书内容如下:
“1. 一种移动节点,包括:
用于自动捕捉和解释由所述移动节点附近的一个或多个静态接入点所通告的漫游元数据的装置;
用于响应于预定标准并且基于通过所述漫游元数据所通信的有序列表来自动重新配置所述移动节点以与所述静态接入点的最佳的下一个静态接入点相关联的装置,
其中,所述最佳的下一个静态接入点在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一方向上行进时是第一预定组所述静态接入节点中的一个,在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二方向上行进时是第二预定组所述静态接入节点中的一个;
其中,通过使归因于不稳定的RF区域的分组损耗最小化并且消除至非最佳接入点的不必要的切换来增加由所述移动节点观测到的总数据吞吐量;并且
其中,所述移动节点和所述静态接入点是无线网状网络的相应节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节点,进一步包括:
用于自动评估针对所述静态接入点中的当前关联的一个静态接入点所观测到的信号强度是否处于通过所述漫游元数据而通信的预定信号强度范围内的装置,并且
其中,所述预定标准至少与所观测到的信号强度超过所述预定信号强度范围相关。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节点,进一步包括:
用于自动确定所述移动节点是否已遇到通过所述漫游元数据所通信的标识的装置,并且
其中,所述预定标准至少与所述标识的相遇判定相关。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节点,其中,所述预定标准包括上下文地图,基于所述静态接入点中的至少一些静态接入点的当前信号强度、过去关联的历史以及所通告的漫游元数据通过所述移动节点创建并且定期更新所述上下文地图。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节点,其中,所述上下文地图进一步被用于确定何时所述移动节点与所述静态接入点的给定静态接入点解除关联。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节点,其中,所述上下文地图进一步被用于确定何时所述移动节点能够与所述静态接入点的给定静态接入点相关联。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节点,进一步包括:
用于自动确定菲涅尔带状态的装置,并且
其中,所述预定标准至少与所述菲涅尔带状态相关。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节点,进一步包括:
用于基于所述漫游元数据自动确定移动的位置和方向的装置,并且
其中,所述移动节点是能够将基于上下文的服务提供给与所述移动节点相关联的移动客户端的移动接入点。
9. 一种无线网状网络,包括:
用于识别所述无线网状网络的静态节点接入点的排序的装置; 用于将所述排序传送至所述无线网状网络的移动节点的装置;
用于为各个移动节点确定漫游至所述静态节点接入点的最佳的下一个静态节点接入点的装置,
其中,所述最佳的下一个静态接入点在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一方向上行进时是第一预定组所述静态接入节点中的一个,在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二方向上行进时是第二预定组所述静态接入节点中的一个;
其中,通过使归因于不稳定的RF区域的分组损耗最小化并且消除至非最佳接入点的不必要的切换来增加由所述移动节点观测到的总数据吞吐量;并且
其中,消除在与所述排序相反的所述静态节点接入点之间的所述移动节点的切换。
10. 一种无线漫游方法,包括:
自动捕捉和解释由无线移动节点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静态接入点所通告的漫游元数据;以及
响应于预定标准并且基于通过所述漫游元数据所通信的有序列表自动重新配置所述无线移动节点,以与所述无线静态接入点的最佳的下一个无线静态接入点相关联,
其中,所述最佳的下一个静态接入点在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一方向上行进时是第一预定组所述静态接入节点中的一个,在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二方向上行进时是第二预定组所述静态接入节点中的一个;
其中,通过使归因于不稳定的RF区域的分组损耗最小化并且消除至非最佳接入点的不必要的切换来增加由所述移动节点观测到的总数据吞吐量;并且
其中,所述无线移动节点和所述无线静态接入点是无线网状网络的相应节点。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自动评估针对所述无线静态接入点中的当前关联的一个无线静态接入点所观测到的信号强度是否处于通过所述漫游元数据所通信的预定信号强度范围内,并且
其中,所述预定标准至少与所观测到的信号强度超过所述预定信号强度范围相关。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自动确定所述无线移动节点是否已遇到通过所述漫游元数据所通信的标识,并且
其中,所述预定标准至少与所述标识的相遇判定相关。
13.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预定标准包括上下文地图,基于至少一些所述无线静态接入点的当前信号强度、过去关联的历史以及所通告的漫游元数据通过所述无线移动节点创建并且定期更新所述上下文地图。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上下文地图进一步被用于确定何时所述无线移动节点与所述无线静态接入点的给定静态接入点解除关联。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上下文地图进一步被用于确定何时所述无线移动节点能够与所述无线静态接入点的给定静态接入点相关联。
16.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自动确定菲涅尔带状态,并且
其中,所述预定标准至少与所述菲涅尔带状态相关。
17.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基于所述漫游元数据自动确定移动的位置和方向,并且
其中,所述无线移动节点是能够将基于上下文的服务提供给与所述无线移动节点相关联的移动客户端的移动接入点。
18. 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具有存储在其中的指令集,当通过处理元件执行所述指令集时使所述处理元件执行的操作包括:
自动捕捉和解释由无线移动节点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静态接入点所通告的漫游元数据;
响应于预定标准并且基于通过所述漫游元数据所通信的有序列表自动重新配置所述无线移动节点,以与所述无线静态接入点的最佳的下一个无线静态接入点相关联,
其中,所述最佳的下一个静态接入点在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一方向上行进时是第一预定组所述静态接入节点中的一个,在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二方向上行进时是第二预定组所述静态接入节点中的一个;
其中,通过使归因于不稳定的RF区域的分组损耗最小化并且消除至非最佳接入点的不必要的切换来增加由所述移动节点观测到的总数据吞吐量;并且
其中,所述无线移动节点和所述无线静态接入点是无线网状网络的相应节点。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中,当执行另外的指令时使所述处理元件执行的操作进一步包括:
自动评估针对所述无线静态接入点中的当前关联的一个静态接入点所观测到的信号强度是否处于通过所述漫游元数据所通信的预定信号强度范围内;以及
自动确定所述无线移动节点何时能够与所述无线静态接入点的给定无线静态接入点相关联以及何时被要求从所述无线静态接入点的给定无线静态接入点解除关联。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中,当执行另外的指令时使所述处理元件执行的操作进一步包括:
自动确定所述无线移动节点是否已遇到通过所述漫游元数据所通信的标识;以及
基于所述漫游元数据自动确定所述无线移动节点的移动的位置和方向。”
申请人(下称复审请求人)对上述驳回决定不服,于2019年05月24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复审请求,同时提交了权利要求书全文修改替换页。具体修改为:将权利要求1、9、10、18中的“第一预定组所述静态接入点”、“第二预定组所述静态接入点”修改为“第一预定多个所述静态接入点”、“第二预定多个所述静态接入点”,并在权利要求1、9、10、18中增加特征“所述第一预定多个的至少一部分关于所述第二预定多个互不相容”。复审请求人认为:(1)对比文件1教导基站被有目的地限定为广播关于仅两个小区的信息,这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远离本申请权利要求1。(2)对比文件1中提供了关于单组接入点的信息,但是没有涉及方向,没有公开两个相邻小区和本地小区被排序,也没有公开如何排序,因为对比文件1中不需要进行排序;此外,对比文件1没有公开第一多个静态接入节点和第二多个静态接入节点,也没有公开它们之间互不相容。(3)对比文件2-3没有涉及提供关于哪个基站是“最佳的下一个静态接入点”的信息,没有教导或暗示提供与第一行进方向相关的第一信息和与第二行进方向相关的第二信息。(4)对比文件2中的“读取异常”和“错误状况”是关于信号前度的,如果出现某些故障,诸如确定RSSI的元件故障,或者由如果存在干扰源,可能发生“读取异常”和“错误状况”,其与区域的RF信号稳定性/不稳定性无关;另外,对比文件2没有提及“不必要的切换”或者任何相似的概念。因此,本申请具有创造性。 复审请求时新修改的权利要求1、9、10、18内容如下:
“1. 一种移动节点,包括:
用于自动捕捉和解释由所述移动节点附近的一个或多个静态接入点所通告的漫游元数据的装置;
用于响应于预定标准并且基于通过所述漫游元数据所通信的有序列表来自动重新配置所述移动节点以与所述静态接入点的最佳的下一个静态接入点相关联的装置,
其中,所述最佳的下一个静态接入点在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一方向上行进时是第一预定多个所述静态接入节点中的一个,在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二方向上行进时是第二预定多个所述静态接入节点中的一个,所述第一预定多个的至少一部分关于所述第二预定多个互不相容;
其中,通过使归因于不稳定的RF区域的分组损耗最小化并且消除至非最佳接入点的不必要的切换来增加由所述移动节点观测到的总数据吞吐量;并且
其中,所述移动节点和所述静态接入点是无线网状网络的相应节点。”
“9. 一种无线网状网络,包括:
用于识别所述无线网状网络的静态节点接入点的排序的装置; 用于将所述排序传送至所述无线网状网络的移动节点的装置;
用于为各个移动节点确定漫游至所述静态节点接入点的最佳的下一个静态节点接入点的装置,
其中,所述最佳的下一个静态接入点在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一方向上行进时是第一预定多个所述静态接入节点中的一个,在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二方向上行进时是第二预定多个所述静态接入节点中的一个,所述第一预定多个的至少一部分关于所述第二预定多个互不相容;
其中,通过使归因于不稳定的RF区域的分组损耗最小化并且消除至非最佳接入点的不必要的切换来增加由所述移动节点观测到的总数据吞吐量;并且
其中,消除在与所述排序相反的所述静态节点接入点之间的所述移动节点的切换。”
“10. 一种无线漫游方法,包括:
自动捕捉和解释由无线移动节点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静态接入点所通告的漫游元数据;以及
响应于预定标准并且基于通过所述漫游元数据所通信的有序列表自动重新配置所述无线移动节点,以与所述无线静态接入点的最佳的下一个无线静态接入点相关联,
其中,所述最佳的下一个静态接入点在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一方向上行进时是第一预定多个所述静态接入节点中的一个,在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二方向上行进时是第二预定多个所述静态接入节点中的一个,所述第一预定多个的至少一部分关于所述第二预定多个互不相容;
其中,通过使归因于不稳定的RF区域的分组损耗最小化并且消除至非最佳接入点的不必要的切换来增加由所述移动节点观测到的总数据吞吐量;并且
其中,所述无线移动节点和所述无线静态接入点是无线网状网络的相应节点。”
“18. 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具有存储在其中的指令集,当通过处理元件执行所述指令集时使所述处理元件执行的操作包括:
自动捕捉和解释由无线移动节点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静态接入点所通告的漫游元数据;
响应于预定标准并且基于通过所述漫游元数据所通信的有序列表自动重新配置所述无线移动节点,以与所述无线静态接入点的最佳的下一个无线静态接入点相关联,
其中,所述最佳的下一个静态接入点在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一方向上行进时是第一预定多个所述静态接入节点中的一个,在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二方向上行进时是第二预定多个所述静态接入节点中的一个,所述第一预定多个的至少一部分关于所述第二预定多个互不相容;
其中,通过使归因于不稳定的RF区域的分组损耗最小化并且消除至非最佳接入点的不必要的切换来增加由所述移动节点观测到的总数据吞吐量;并且
其中,所述无线移动节点和所述无线静态接入点是无线网状网络的相应节点。”
经形式审查合格,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9年05月29日依法受理了该复审请求,并将其转送至原审查部门进行前置审查。
原审查部门在前置审查意见书中认为:(1)当前权利要求1中仅记载了“漫游元数据所通信的有序列表”,而并未记载有序列表中包括的静态接入点的数量。(2)对比文件1中根据行驶方向的不同,本小区所广播的两个邻小区与本小区之间的顺序必然为正向邻小区ID、本小区ID、逆向邻小区ID,或者逆向邻小区ID、本小区ID、正向邻小区ID中之一,而不可能为正向邻小区ID、逆向邻小区ID、本小区ID等其他排列顺序,上述三个小区的覆盖区域之间的相对关系是固定的、有序的,即对比文件1公开了三个静态接入点组成的有序列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在某些场景下,覆盖不同方向的静态接入节点可以是相同的多个静态接入节点,例如,相反行进方向的铁轨距离较近时,其可被同一组静态接入节点所覆盖,则分别位于相反行进方向上的移动节点可被同一组静态接入节点所服务,根据相反行进方向的路径如轨道、公路的距离,选择相同或不同的静态接入节点来对其进行通信信号的覆盖,例如,在上述距离较远时,采用互不相容的两组静态接入节点,这是本领域的惯用手段。(3)在对权利要求1的评述中,上述相关特征采用对比文件1进行评述,申请人陈述对比文件2-3与上述特征的不同,无助于权利要求1创造性的确立。(4)对比文件2公开了在信号强度高于一般情况下的最高值时,此时,认为是错误的情况,因此,将相应的基站的预计可用性设置为较低值,避免终端与该基站进行连接,可见,对比文件2避免了终端切换到该基站而该基站事实上不能为终端提供服务的情况,消除了不必要的切换,避免了终端的分组损耗、增加了总数据吞吐量;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存在多种原因如干扰源、元件故障、不良菲涅尔带和不稳定的RF区域与异常高的信号强度如不良RSSI,在此基础上,通过使归因于不稳定的RF区域的分组损耗最小化并且消除至非最佳接入点的不必要的切换来增加由所述移动节点观测到的总数据吞吐量,这是本领域的惯用手段,其不能为本申请带来显著的进步。因而坚持驳回决定。
随后,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合议组对本案进行审理。
合议组于2019年08月26日向复审请求人发出复审通知书。该复审通知书依据的审查文本为:依据的审查文本为: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05月24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20项;于2015年07月03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时提交的国际申请的中文文本的说明书第1-22页,说明书附图第1-5页,说明书摘要和摘要附图。该复审通知书指出:权利要求1、9、10、18的修改不符合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 。
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10月09日提交了意见陈述书以及权利要求书全文修改替换页。具体修改为:在权利要求1、9、10、18中增加特征“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将权利要求1、9、10、18中的特征“所述第一预定多个的至少一部分关于所述第二预定多个互不相容”修改为“所述第一预定多个的全部关于所述第二预定多个互不相容”。复审请求人认为:根据说明书附图la和图lb以及说明书第0104段和第0105段的记载可以直接、毫无疑义地确定权利要求1、9、10、18中修改的内容,因此,该修改没有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符合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
在上述程序的基础上,合议组认为本案事实已经清楚,可以作出审查决定。
二、决定的理由
(一)审查文本的认定
复审请求人在答复复审通知书时提交了权利要求书的全文修改替换页。因此,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所依据的审查文本为: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10月09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20项;于2015年07月03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时提交的国际申请的中文文本的说明书第1-22页,说明书附图第1-5页,说明书摘要和摘要附图。
(二)专利法第33条
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申请人可以对其专利申请文件进行修改,但是,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对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图片或者照片表示的范围。
1.对于权利要求1、9、10、18中修改后的特征“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所述第一预定多个的全部关于所述第二预定多个不相容”,根据说明书附图图la、图lb结合说明书第0104段、0105段的记载的内容可以直接地、毫无疑义地得出。因此,上述修改没有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符合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
(三)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引用的对比文件与驳回决定所引用的对比文件相同,即:
对比文件1:CN101867989A,公开日为2010年10月20日;
对比文件2:GB2464480A,公开日为2010年04月21日。
1.权利要求9要求保护一种无线网状网络,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小区重选方法、基站、车载设备及系统,并具体公开了以下特征(参见说明书第47-99段,图4):图4为根据本发明中高速固定移动路径沿线小区信息列表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示意图利用高速固定移动路径的特点在沿线的所有基站(相当于静态接入节点)共同维护一张小区信息列表(相当于识别无线网络的静态节点接入点的排序);预先在高速固定移动路径沿线各基站存储高速固定移动路径沿线小区信息列表,如高铁沿线基站存储沿线的小区信息表;在本小区内广播正向和逆向相邻两个小区的小区标识(Cell-ID)、或者小区标识和频点等系统信息;终端(相当于移动节点)收到本小区的广播消息后,可以事先知道邻小区ID、频点等系统信息,如图4所示,两个列车行驶方向的邻小区不同,但对不同列车上的终端来说,两个邻小区分别是上一小区和下一小区,终端通过与已保存的上一小区ID的比较,可以确定唯一的下一小区Cell-ID;终端根据确定的下一小区Cell-ID,对下一小区进行信号测量;判断邻小区信号质量是否大于本小区信号质量,是则进行下一小区搜索,完成下一小区的下行同步,小区重选结束(相当于为各个移动节点确定漫游至静态节点接入点的最佳的下一个静态节点接入点,隐含公开了通过消除至非最佳接入点的不必要的切换来增加由所述移动节点观测到的总数据吞吐量)。
权利要求9与对比文件1相比,区别特征为:(1)无线网络为无线网状网络,采用无线网状网络的装置完成方法;(2)通过使归因于不稳定的RF区域的分组损耗最小化来增加由所述移动节点观测到的总数据吞吐量;(3)将所述排序传送至所述无线网状网络的移动节点,最佳的下一个静态接入点在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一方向上行进时是第一预定组所述静态接入节点中的一个,在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二方向上行进时是第二预定组所述静态接入节点中的一个,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所述第一预定多个的全部关于所述第二预定多个互不相容,消除在与所述排序相反的所述静态节点接入点之间的所述移动节点的切换。基于上述区别特征,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完成方法步骤,如何使得移动节点的切换更加稳定,以及如何简单快速进行小区重选以增强信号强度。
对于区别特征(1),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无线网络具体限定为本领域公知的无线网状网络、以及采用无线网状网络的装置完成方法均属于本领域的惯用手段。
对于区别特征(2),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选择用于数据传输的网络连接,并具体公开了以下特征(参见说明书第11页第14-25行,第13页第16行至第14页第24行,图2):随着列车的移动,在列车上从基站A和B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将发生变化,例如,随着列车沿着箭头X的方向驶离基站A,从基站A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将会降低,而因为列车驶向基站B,从基站B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将会增强,在列车移动期间,从基站A和B接收的信号强度的改变使得列车上的连接控制单元CCU(相当于移动节点)将切换基站;基于从基站接收的信号强度,CCU可以产生特定基站的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RSSI;四个信号强度阈值显示在图2中:sig min和sig max是外阈值,sig hi和sig lo是内阈值,如果从特定基站接收的信号RSSI在内阈值sig hi和sig lo之间,则CCU将该基站的预计可用性分数设置为2,指示在下一个时间帧内使用该基站接收和转发数据包具有高的可靠性(sig hi和sig lo之间的区域相当于稳定的RF区域);如果从特定基站接收的信号RSSI在内阈值和外阈值之间,即在sig hi和sig max之间或者在sig lo和sig min之间,则CCU将该基站的预计可用性分数设置为1,指示在下一个时间帧内使用该基站接收和转发数据包具有低的可靠性;如果信号的RSSI在外阈值以外,即大于sig max或者小于sig min,则CCU将该基站的预计可用性分数设置为0,指示在下一个时间帧内使用该基站接收和转发数据包具有低的可靠性(相当于通过使归因于不稳定的RF区域的分组损耗最小化来增加由所述移动节点观测到的总数据吞吐量)。并且对比文件2公开的上述内容在对比文件2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使得移动节点的切换更加稳定。
对于区别特征(3),首先,对比文件1公开的是本小区基站向移动节点广播两个相邻小区的ID,并且基站在广播时并不清楚哪一个小区是正向小区,哪一个小区是逆向小区,因此,对于该两个小区,并不能称为排序列表,并且对比文件1中移动节点是根据与已存储的上一小区ID比较,排除该两个小区中的一个小区,确定唯一的下一小区Cell-ID进行小区切换,并不是根据排序进行小区切换,因此,对比文件1没有公开将所述排序传送至所述无线网状网络的移动节点,消除在与所述排序相反的所述静态节点接入点之间的所述移动节点的切换;而根据对比文件1图4可知:对比文件1中两个相反反向行驶的列车使用同一组小区基站,也就是说,对于不同行驶方向的列车,基站的排序是不同的,这就使得对比文件1不可能将基站的排序传送至无线网状网络的移动节点,既然移动节点不可能接收基站的排序列表,移动节点也不可能基于排序列表进行小区切换,因此,对比文件1也没有给出将所述排序传送至所述无线网状网络的移动节点、消除在与所述排序相反的所述静态节点接入点之间的所述移动节点的切换的技术启示。其次,因为对比文件1中两个相反反向行驶的列车使用同一组小区基站,即只有一个预定多个静态接入节点,不涉及第一预定多个静态接入节点、第二预定多个静态接入节点,更不涉及所述第一预定多个的全部静态接入节点关于所述第二预定多个的静态接入节点互不相容,所以对比文件1也没有给出最佳的下一个静态接入点在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一方向上行进时是第一预定组所述静态接入节点中的一个,在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二方向上行进时是第二预定组所述静态接入节点中的一个,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所述第一预定多个的全部静态接入节点关于所述第二预定多个的静态接入节点互不相容的技术启示。最后,根据对比文件2上述公开内容可知:对比文件2不涉及区别特征(3),也没有给出采用区别特征(3)的任何技术启示,且目前也没有证据证明区别特征(3)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
基于区别特征(3),本申请在移动节点的不同移动方向使用互不相容的不同基站,即在一个移动方向上的基站排序列表是确定的,因此,基站只需要发送给移动节点一次基站排序列表即可,不需要重复发送,相对于对比文件1中随着移动节点的移动,基站每次都需要发送不同的相邻两个小区的小区标识给移动节点,简化了基站与移动节点的交互步骤,使得小区重选更加简单快速;另外,本申请不同移动方向使用互不相容的不同基站,相对于对比文件1中不同移动方向使用相同的基站,基站服务的移动节点单位数量减少,移动方向确定,因此移动节点接收基站的信号强度更强,移动节点用户的信号体验更好。
综上,权利要求9相对于对比文件1、对比文件2和本领域公知常识的任意组合是非显而易见的,权利要求9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具有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2.权利要求10要求保护一种无线漫游方法,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小区重选方法(相当于无线漫游方法)、基站、车载设备及系统,并具体公开了以下特征(参见说明书第47-99段,图4):图4为根据本发明中高速固定移动路径沿线小区信息列表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示意图利用高速固定移动路径的特点在沿线的所有基站(相当于静态接入节点)共同维护一张小区信息列表;终端(相当于移动节点)读取本服务小区的广播消息(相当于漫游元数据),获得两个邻小区信息,包括Cell-ID与频点等系统信息(相当于自动捕捉由无线移动节点附近的一个静态接入点所通告的漫游元数据);与已存储的上一小区ID比较,确定唯一的下一小区Cell-ID(相当于解释由无线移动节点附近的一个静态接入点所通告的漫游元数据);终端根据下一小区Cell-ID对下一小区公共参考信号质量进行信号测量;判断下一小区信号质量是否高于本小区信号质量,当下一小区信号质量高于本小区信号质量时(相当于预定标准),终端开始小区重选,进行下一小区搜索,用生成的唯一同步序列完成下一小区的下行同步,小区重选结束(相当于响应于预定标准自动重新配置所述无线移动节点,以与所述无线静态接入点的最佳的下一个无线静态接入点相关联,隐含公开了通过消除至非最佳接入点的不必要的切换来增加由所述移动节点观测到的总数据吞吐量)。根据上述公开内容可知:所述无线移动节点和所述无线静态接入点是无线网络的相应节点。
权利要求10与对比文件1相比,区别特征为:(1)无线网络为无线网状网络;(2)通过使归因于不稳定的RF区域的分组损耗最小化来增加由所述移动节点观测到的总数据吞吐量;(3)基于通过所述漫游元数据所通信的有序列表自动重新配置所述无线移动节点,最佳的下一个静态接入点在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一方向上行进时是第一预定组所述静态接入节点中的一个,在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二方向上行进时是第二预定组所述静态接入节点中的一个,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所述第一预定多个的全部关于所述第二预定多个互不相容。基于上述区别特征,权利要求10相对于对比文件1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得移动节点的切换更加稳定,以及如何简单快速进行小区重选以增强信号强度。
对于区别特征(1),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无线网络具体限定为本领域公知的无线网状网络是本领域的惯用手段。
对于区别特征(2),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选择用于数据传输的网络连接,并具体公开了以下特征(参见说明书第11页第14-25行,第13页第16行至第14页第24行,图2):随着列车的移动,在列车上从基站A和B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将发生变化,例如,随着列车沿着箭头X的方向驶离基站A,从基站A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将会降低,而因为列车驶向基站B,从基站B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将会增强,在列车移动期间,从基站A和B接收的信号强度的改变使得列车上的连接控制单元CCU(相当于移动节点)将切换基站;基于从基站接收的信号强度,CCU可以产生特定基站的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RSSI;四个信号强度阈值显示在图2中:sig min和sig max是外阈值,sig hi和sig lo是内阈值,如果从特定基站接收的信号RSSI在内阈值sig hi和sig lo之间,则CCU将该基站的预计可用性分数设置为2,指示在下一个时间帧内使用该基站接收和转发数据包具有高的可靠性(sig hi和sig lo之间的区域相当于稳定的RF区域);如果从特定基站接收的信号RSSI在内阈值和外阈值之间,即在sig hi和sig max之间或者在sig lo和sig min之间,则CCU将该基站的预计可用性分数设置为1,指示在下一个时间帧内使用该基站接收和转发数据包具有低的可靠性;如果信号的RSSI在外阈值以外,即大于sig max或者小于sig min,则CCU将该基站的预计可用性分数设置为0,指示在下一个时间帧内使用该基站接收和转发数据包具有低的可靠性(相当于通过使归因于不稳定的RF区域的分组损耗最小化来增加由所述移动节点观测到的总数据吞吐量)。并且对比文件2公开的上述内容在对比文件2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使得移动节点的切换更加稳定。
对于区别特征(3),首先,对比文件1公开的是本小区基站向移动节点广播两个相邻小区的ID,并且基站在广播时并不清楚哪一个小区是正向小区,哪一个小区是逆向小区,因此,对于该两个小区,并不能称为有序列表,并且对比文件1中移动节点是根据与已存储的上一小区ID比较,排除该两个小区中的一个小区,确定唯一的下一小区Cell-ID进行小区切换,并不是基于有序列表配置无线移动节点,因此,对比文件1没有公开基于通过所述漫游元数据所通信的有序列表自动重新配置所述无线移动节点;而根据对比文件1图4可知:对比文件1中两个相反反向行驶的列车使用同一组小区基站,也就是说,对于不同行驶方向的列车,基站的有序列表是不同的,这就使得对比文件1不可能将基站的有序列表传送至移动节点,既然移动节点不可能接收基站的有序列表,移动节点也不可能基于有序列表自动重新配置所述无线移动节点,因此,对比文件1也没有给出基于通过所述漫游元数据所通信的有序列表自动重新配置所述无线移动节点的技术启示。其次,因为对比文件1中两个相反反向行驶的列车使用同一组小区基站,即只有一个预定多个静态接入节点,不涉及第一预定多个静态接入节点、第二预定多个静态接入节点,更不涉及所述第一预定多个的全部静态接入节点关于所述第二预定多个的静态接入节点互不相容,所以对比文件1也没有给出最佳的下一个静态接入点在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一方向上行进时是第一预定组所述静态接入节点中的一个,在所述移动节点在第二方向上行进时是第二预定组所述静态接入节点中的一个,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所述第一预定多个的全部静态接入节点关于所述第二预定多个的静态接入节点互不相容的技术启示。最后,根据对比文件2上述公开内容可知:对比文件2不涉及区别特征(3),也没有给出采用区别特征(3)的任何技术启示,且目前也没有证据证明区别特征(3)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
基于区别特征(3),本申请在移动节点的不同移动方向使用互不相容的不同基站,即在一个移动方向上的基站有序列表是确定的,因此,基站只需要发送给移动节点一次基站有序列表即可,不需要重复发送,相对于对比文件1中随着移动节点的移动,基站每次都需要发送不同的相邻两个小区的小区标识给移动节点,简化了基站与移动节点的交互步骤,使得小区重选更加简单快速;另外,本申请不同移动方向使用互不相容的不同基站,相对于对比文件1中不同移动方向使用相同的基站,基站服务的移动节点单位数量减少,移动方向确定,因此移动节点接收基站的信号强度更强,移动节点用户的信号体验更好。
综上,权利要求10相对于对比文件1、对比文件2和本领域公知常识的任意组合是非显而易见的,权利要求10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具有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3.从属权利要求11-17直接或间接引用权利要求10,因此,在权利要求10具有创造性的基础上,权利要求11-17也具有创造性,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权利要求1-8要求保护移动节点,其是与方法权利要求10-17对应的产品权利要求,因此,在权利要求10-17具有创造性的基础上,权利要求1-8也具有创造性,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权利要求18要求保护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处理元件执行其包括的指令集时执行与权利要求10对应的方法,因此,在权利要求10具有创造性的基础上,权利要求18以及从属权利要求19-20也具有创造性,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
三、决定
撤销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9年02月12日日对本申请作出的驳回决定。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审查部门以下述文本为基础继续进行审批程序:
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10月09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20项;
复审请求人于2015年07月03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22页;
复审请求人于2015年07月03日提交的说明书附图第1-5页;
复审请求人于2015年07月03日提交的摘要;
复审请求人于2015年07月03日提交的摘要附图。
如对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不服,根据专利法第41条第2款的规定,复审请求人可以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