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创造名称:一种用于监测节点与汇聚网关之间的低功耗无线通信方法
外观设计名称:
决定号:194660
决定日:2019-10-14
委内编号:1F289316
优先权日:
申请(专利)号:201610794996.7
申请日:2016-08-31
复审请求人:陕西哥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无效请求人:
授权公告日:
审定公告日:
专利权人:
主审员:朱琦
合议组组长:刘俭
参审员:刘琼艳
国际分类号:H04L12/24,H04L29/06,H04L12/26
外观设计分类号:
法律依据: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决定要点:如果一项权利要求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存在区别特征,现有技术中并没有给出将上述区别特征应用到该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以解决权利要求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启示,且上述区别特征的存在使得该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具有有益的技术效果,则该权利要求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因而具备创造性。
全文:
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涉及申请号为201610794996.7,名称为“一种用于监测节点与汇聚网关之间的低功耗无线通信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下称本申请)。申请人为陕西哥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本申请的申请日为2016年08月31日,公开日为2016年12月14日。
经实质审查,国家知识产权局实质审查部门于2019年03月15日发出驳回决定,以本申请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为由驳回了本申请。其中引用了四篇对比文件:
对比文件1:CN1845520A,公开日为2006年10月11日;
对比文件2:CN102546184A,公开日为2012年07月04日;
对比文件3:CN103312682A,公开日为2013年09月18日;
对比文件4:CN104918339A,公开日为2015年09月16日。
驳回决定所依据的文本为申请日2016年08月31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77段(即第1-10页)、说明书附图、说明书摘要及摘要附图;2019年02月14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7项。驳回决定所针对的权利要求书的内容如下:
“1.一种用于监测节点与汇聚网关之间的低功耗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A)节点注册阶段;
节点注册主要包括监测节点向汇聚网关进行身份注册,汇聚网关对监测节点初始化设置;节点注册阶段监测节点向汇聚网关进行身份注册的具体过程如下:
A1)监测节点向汇聚网关发送注册请求信息;
A2)汇聚网关在接收到监测节点的注册请求后向监测节点发送确认信息和监测节点初始化设置信息;
B)认证与加密阶段;
认证与加密主要包括监测节点与汇聚网关进行身份认证,按业务要求对通过认证的监测节点和汇聚网关选择对应的加密方式,并对需要加密的信息进行加密;认证与加密阶段监测节点与汇聚网关进行身份认证过程具体如下:
B1)监测节点选择认证策略;
B2)监测节点向汇聚网关发起对汇聚网关的认证请求,汇聚网关对监测节点的认证请求进行响应;
B3)汇聚网关发起对监测节点的身份认证请求,监测节点对汇聚网关的身份认证请求进行响应;
C)数据传输阶段;
数据传输阶段主要包括监测节点以预定的传输协议向汇聚网关上报监测数据,并接收来自汇聚网关的确认信息或控制指令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监测节点与汇聚网关之间的低功耗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1)中监测节点向汇聚网关发送的注册请求信息至少包括监测节点物理ID、传感器种类、传感器数量、注册状态等信息;
A2)中汇聚网关发送的确认信息至少包括监测节点的物理ID、分配的逻辑ID、节点初始化信息;汇聚网关发送的确认信息分配的逻辑ID是汇聚网关用节点物理ID通过预定的算法生成节点逻辑ID;汇聚网关发送的初始化设置信息中至少包括唤醒策略设置、数据帧类型、业务类型、无线协议类型等信息;
注册请求信息、确认信息、初始化信息能够通过一次或多次发送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用于监测节点与汇聚网关之间的低功耗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认证与加密阶段的加密方式由系统预定为一种或多种不同安全等级和加密方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监测节点与汇聚网关之间的低功耗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阶段的具体过程如下:
C1)监测节点按照预定的格式完成传感数据分组;
C2)监测节点根据节点的监测业务特点对数据分组进行业务适配;
C3)监测节点根据节点所支持的无线传输协议类型及业务特点进行无线协议适配;
C4)监测节点唤醒无线射频单元进行数据发送;
C5)监测节点在完成数据发送之后,或周期性唤醒之后,接收来自汇聚网关的数据帧确认信息,或者控制指令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监测节点与汇聚网关之间的低功耗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1)中监测节点数据分组是指将获得的传感器数据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顺序以数据分组的形式组织和存储;数据帧中至少包括传感器类型、数据长度等信息;
C2)中监测节点根据当前监测业务的任务,对数据帧进行业务适配;业务适配是指数据帧进行重新封装,针对业务特点进行分割或合并,并加入业务类型信息,形成新的业务数据帧;
C3)中监测节点进行无线协议适配是指监测节点选择合适的无线协议,针对业务特点对业务数据帧进行分割或合并,并加入协议类型信息,形成新的无线传输协议数据帧;
C4)中监测节点唤醒无线射频单元进行数据发送至少包括唤醒无线射频单元、获取无线信道、形成无线传输物理层数据帧并发送。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用于监测节点与汇聚网关之间的低功耗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4)中监测节点唤醒射频单元至少包括节点周期性自唤醒和传感器触发唤醒;获取无线信道是指采用适当的无线信道分配或竞争机制获取用于向汇聚网关发送的无线信道;形成无线传输物理层数据帧是指按照选定的无线协议规定的物理层帧格式无线传输协议数据帧进行重新分割或合并,并加入物理层帧格式、数据长度等信息,形成新的用于无线发送的物理层数据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监测节点与汇聚网关之间的低功耗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4)中监测节点周期性的唤醒射频单元,其唤醒周期由监测节点根据业务特点、节点能耗状态、安全策略进行学习和调整;监测节点唤醒周期可以根据唤醒策略的评估结果在一定取值区间内调整;监测节点唤醒周期是指在周期的起点启动无线射频并接收或发送数据,之后进行休眠直至下一个周期起始时刻。”
驳回决定的具体理由为: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在于:(1)监测节点与汇聚网关进行身份认证过程具体如下:监测节点选择认证策略;监测节点向汇聚网关发起对汇聚网关的认证请求,汇聚网关对监测节点的认证请求进行响应;汇聚网关发起对监测节点的身份认证请求,监测节点对汇聚网关的身份认证请求进行响应;(2)按业务要求对通过认证的监测节点和汇聚网关选择对应的加密方式,并对需要加密的信息进行加密。基于上述区别特征,权利要求1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无线传感网络的安全性和如何平衡系统效率和传输安全。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传感网内消息安全传输或密钥分发的方法和系统,对比文件3公开了一种网络安全接入的方法和系统,涉及无线传感网应用的网关安全接入技术。区别特征(1)中部分特征被对比文件2公开,其余特征为本领域惯用手段,区别特征(2)中部分特征被对比文件3公开,其余特征为本领域惯用手段。因此,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对比文件2、对比文件3以及本领域惯用手段得到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权利要求1不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对比文件2、对比文件3以及本领域惯用手段可以得到权利要求2-6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比文件4公开了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控制方法和装置,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对比文件2、对比文件3、对比文件4以及本领域惯用手段可以得到权利要求7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因此,权利要求2-7不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申请人(下称复审请求人)对上述驳回决定不服,于2019年07月01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复审请求,同时提交了权利要求书修改文本。权利要求书的修改方式为:删除权利要求1和4,将权利要求2和5合并作为新的权利要求1,适应性修改其它权利要求的引用关系以及序号。复审请求人认为:(1)对比文件1公开的网关回复响应信号是一种通信交互行为,与本申请所述方法的“监测节点初始化设置”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行为。本申请权利要求中明确说明汇聚网关发送的初始化设置信息中至少包括唤醒策略设置、数据帧类型、业务类型、无线协议类型等信息;对比文件1公开的具体发送动作不等同于本申请所述的监测节点以预定的传输协议向汇聚网关上报监测数据。(2)对比文件2给出了一种关于信息安全密钥分发方法,在无线网络的信息安全领域,安全协议的基本操作是认证和加密。不能简单的将一个具体的加密方法的密钥管理方法等同于本申请所述的安全认证与加密。对于特征“认证与加密主要包括监测节点与汇聚网关进行身份认证,按业务要求对通过认证的监测节点和汇聚网关选择对应的加密方式,并对需要加密的信息进行加密”,其特别强调按照业务要求对监测节点选择加密方式,这是一种基于业务的可变化的加密策略管理方法,而非具体的加密方法。本申请所述方法并无“信任中心”设计,也不存在将“信任中心”实现在汇聚节点,不能没有根据地推理和扩展本申请的技术内容。(3)对比文件3所述方法是基于节点状态(包括在线、能量、资源等评估认证加密算法),这是基于节点的硬件资源情况。本申请所述“按业务要求对通过认证的监测节点和汇聚网关选择对应的加密方式”不是基于节点本身,而是基于节点上面运行的业务需求。(4)对比文件4中没有基于业务调整唤醒周期的方法,也未明确该唤醒周期是动态调整的,仅说明可能会有不同的周期取值,这种不同周期可能分布于不同区域和子系统中,并不能直接说明在一个系统中是动态调整的。复审请求时提交的修改的权利要求书的内容如下:
“1.一种用于监测节点与汇聚网关之间的低功耗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A)节点注册阶段;
节点注册主要包括监测节点向汇聚网关进行身份注册,汇聚网关对监测节点初始化设置;节点注册阶段监测节点向汇聚网关进行身份注册的具体过程如下:
A1)监测节点向汇聚网关发送注册请求信息;监测节点向汇聚网关发送的注册请求信息至少包括监测节点物理ID、传感器种类、传感器数量、注册状态等信息;
A2)汇聚网关在接收到监测节点的注册请求后向监测节点发送确认信息和监测节点初始化设置信息;汇聚网关发送的确认信息至少包括监测节点的物理ID、分配的逻辑ID、节点初始化信息;汇聚网关发送的确认信息分配的逻辑ID是汇聚网关用节点物理ID通过预定的算法生成节点逻辑ID;汇聚网关发送的初始化设置信息中至少包括唤醒策略设置、数据帧类型、业务类型、无线协议类型等信息;
注册请求信息、确认信息、初始化信息能够通过一次或多次发送完成;
B)认证与加密阶段;
认证与加密主要包括监测节点与汇聚网关进行身份认证,按业务要求对通过认证的监测节点和汇聚网关选择对应的加密方式,并对需要加密的信息进行加密;认证与加密阶段监测节点与汇聚网关进行身份认证过程具体如下:
B1)监测节点选择认证策略;
B2)监测节点向汇聚网关发起对汇聚网关的认证请求,汇聚网关对监测节点的认证请求进行响应;
B3)汇聚网关发起对监测节点的身份认证请求,监测节点对汇聚网关的身份认证请求进行响应;
C)数据传输阶段;
数据传输阶段主要包括监测节点以预定的传输协议向汇聚网关上报监测数据,并接收来自汇聚网关的确认信息或控制指令信息;数据传输阶段的具体过程如下:
C1)监测节点按照预定的格式完成传感数据分组;监测节点数据分组是指将获得的传感器数据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顺序以数据分组的形式组织和存储;数据帧中至少包括传感器类型、数据长度等信息;
C2)监测节点根据节点的监测业务特点对数据分组进行业务适配;监测节点根据当前监测业务的任务,对数据帧进行业务适配;业务适配是指数据帧进行重新封装,针对业务特点进行分割或合并,并加入业务类型信息,形成新的业务数据帧;
C3)监测节点根据节点所支持的无线传输协议类型及业务特点进行无线协议适配;监测节点进行无线协议适配是指监测节点选择合适的无线协议,针对业务特点对业务数据帧进行分割或合并,并加入协议类型信息,形成新的无线传输协议数据帧;
C4)监测节点唤醒无线射频单元进行数据发送;监测节点唤醒无线射频单元进行数据发送至少包括唤醒无线射频单元、获取无线信道、形成无线传输物理层数据帧并发送;
C5)监测节点在完成数据发送之后,或周期性唤醒之后,接收来自汇聚网关的数据帧确认信息,或者控制指令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用于监测节点与汇聚网关之间的低功耗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认证与加密阶段的加密方式由系统预定为一种或多种不同安全等级和加密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监测节点与汇聚网关之间的低功耗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4)中监测节点唤醒射频单元至少包括节点周期性自唤醒和传感器触发唤醒;获取无线信道是指采用适当的无线信道分配或竞争机制获取用于向汇聚网关发送的无线信道;形成无线传输物理层数据帧是指按照选定的无线协议规定的物理层帧格式无线传输协议数据帧进行重新分割或合并,并加入物理层帧格式、数据长度等信息,形成新的用于无线发送的物理层数据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监测节点与汇聚网关之间的低功耗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4)中监测节点周期性的唤醒射频单元,其唤醒周期由监测节点根据业务特点、节点能耗状态、安全策略进行学习和调整;监测节点唤醒周期可以根据唤醒策略的评估结果在一定取值区间内调整;监测节点唤醒周期是指在周期的起点启动无线射频并接收或发送数据,之后进行休眠直至下一个周期起始时刻。”
经形式审查合格,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9年07月05日依法受理了该复审请求,并将其转送至实质审查部门进行前置审查。
实质审查部门在前置审查意见书中认为:(1)对比文件1公开了传感器向网关发送数据,其必然有对应的传输协议。响应于节点注册对节点进行初始化设置属于本领域惯用手段,并且唤醒策略设置、数据帧类型、业务类型、无线协议类型均为公知的传感器节点工作所需的配置信息。对比文件1公开了“通信控制信息包”可用于“通知节点随时修改工作参数”,可见该“通信控制信息包”可包括控制节点修改工作参数的控制指令信息。按照预定的格式和顺序实现数据分组的组织属于本领域惯用手段;传感器节点可同时支持Zigbee和蓝牙等方式,Zigbee便于处理高频率的小数据量数据,蓝牙便于传输大数据量数据,这是本领域公知常识;由此基于业务特点的业务适配和无线传输协议适配,例如对于高频的小数据量数据和大数据量数据,对应地采用不同的业务适配和不同的无线传输协议适配,这都是本领域惯用手段。节点触发唤醒和周期性唤醒、以及基于分配或竞争机制获取无线信道属于本领域惯用手段。(2)对比文件3明确公开了根据节点数据量大小和节点数据类型决定加密算法,不同业务对应不同的数据类型属于惯用手段,因此基于业务选择加密方式容易想到,即基于业务的安全策略由对比文件3容易想到。(3)对比文件2公开的是传感网的入网节点需要与信任中心通过请求与响应的方式进行相互的认证,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将其认证方式应用于对比文件1中的传感器节点和网关之间。(4)对比文件4中针对同一个传感器节点,同时支持周期性监测业务和突发实时监测业务,并且可以基于业务特点来对应的进行节点唤醒,给出了对不同业务采取不同唤醒方式的启示。对于周期监测任务,不同的业务可能需要不同的上报频率,由此基于不同的业务特点来调整唤醒周期,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因而坚持驳回决定。
随后,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合议组对本案进行审理。
在上述程序的基础上,合议组认为本案事实已经清楚,可以作出审查决定。
二、决定的理由
审查文本的认定
复审请求人在提出复审请求时提交了权利要求书修改文本,经审查,该修改文本的修改之处符合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所针对的审查文本为:2019年07月01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4项;申请日2016年08月31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10页、说明书附图、说明书摘要及摘要附图。
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引用的对比文件与驳回决定中引用的对比文件相同,即
对比文件1:CN1845520A,公开日为2006年10月11日;
对比文件2:CN102546184A,公开日为2012年07月04日;
对比文件3:CN103312682A,公开日为2013年09月18日;
对比文件4:CN104918339A,公开日为2015年09月16日。
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用于监测节点与汇聚网关之间的低功耗无线通信方法,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与网关之间的通信方法,并具体公开了如下内容(参见对比文件1说明书第1页倒数第1段一第9页倒数第2段):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可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方式,如802.11协议、ZigBee协议、蓝牙协议以及UWB通信方式等;传感器节点加电后先工作于注册状态,每隔一定时间自动向外发送一次包括自身ID号的注册请求信号;网关回复含有传感器节点ID和所对应的顺序号SN的响应信号,如果传感器节点收到网关回复的响应信号,则注册成功,该网关即为所述传感器节点的注册网关;如果传感器节点没有收到网关回复的响应信号,则进入休眠时段,休眠结束后再次发送注册请求信号,如此往复,直至注册成功;传感器节点注册成功后进入采集数据状态,先根据收到的顺序号SN计算出其休眠时间Twait,并进入休眠时段;待休眠结束后开始采集传感数据,再以注册网关的工作频率发送所采集到的数据;注册网关在收到传感器节点发送的包括ID号的采集数据信号后回复响应信号“通信控制信息包”;每次网关收到传感器节点上传的数据后都返回“通信控制信息包”,其作用之一是协调各节点发送数据的工作时隙,另一个是方便通知节点随时修改工作参数。
依据对比文件1公开的内容可知,其公开了本申请权利要求1中关于A)节点注册阶段的大部分技术特征以及C)数据传输阶段的部分技术特征,即A)节点注册阶段;节点注册主要包括监测节点向汇聚网关进行身份注册,汇聚网关对监测节点初始化设置;节点注册阶段监测节点向汇聚网关进行身份注册的具体过程如下:A1)监测节点向汇聚网关发送注册请求信息;监测节点向汇聚网关发送的注册请求信息包括监测节点物理ID;A2)汇聚网关在接收到监测节点的注册请求后向监测节点发送确认信息和监测节点初始化设置信息;汇聚网关发送的确认信息至少包括监测节点的物理ID、节点初始化信息;注册请求信息、确认信息、初始化信息能够通过一次或多次发送完成。C)数据传输阶段;数据传输阶段主要包括监测节点以预定的传输协议向汇聚网关上报监测数据,并接收来自汇聚网关的确认信息或控制指令信息。
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之间的区别在于:(1)A)节点注册阶段;监测节点向汇聚网关发送的注册请求信息还包括传感器种类、传感器数量、注册状态等信息;汇聚网关发送的确认信息还包括分配的逻辑ID,汇聚网关发送的确认信息分配的逻辑ID是汇聚网关用节点物理ID通过预定的算法生成节点逻辑ID;汇聚网关发送的初始化设置信息中至少包括唤醒策略设置、数据帧类型、业务类型、无线协议类型等信息;(2)B)认证与加密阶段的全部技术特征;(3)C)数据传输阶段具体过程中涉及的全部技术特征。基于上述区别特征,权利要求1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无线传感网络的安全性以及如何实现低功耗的无线传感网络通信传输。
对于区别特征(1),在节点注册阶段,将传感网中传感器种类、传感器数量、注册状态等常规的信息类型包含在注册请求信息中发送给网关;汇聚网关发送的确认信息还包括分配的逻辑ID,汇聚网关发送的确认信息分配的逻辑ID是汇聚网关用节点物理ID通过预定的算法生成节点逻辑ID,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惯用手段,属于公知常识。此外,对比文件1中公开了传感器节点进入采集数据状态后根据收到的顺序号SN顺序发送采集的数据,可以认为网关向监测节点回复顺序号SN是对监测节点进行初始化设置的操作。而网关发送的初始化设置信息中至少包括唤醒策略设置、数据帧类型、业务类型、无线协议类型等常规的信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是惯用手段,属于公知常识。
对于区别特征(2),对比文件2涉及一种传感网内消息安全传输或密钥分发的方法和系统,其公开了如下内容(参见对比文件2说明书第[0058]-[0077]段,附图3-5):在一个节点申请进入传感网的一个子网时,所述子网的信任中心对由该节点发送的入网申请消息进行安全认证,步骤201:入网节点生成一个入网申请消息MO,并根据其安全密钥k2使用AES算法对入网申请消息MO进行计算和加密,得到加密后的入网申请消息M1和加密后的认证码Pl;步骤202:入网节点以Zigbee无线传输的方式将加密后的入网申请消息M1和加密后的认证码Pl进行全网广播;步骤203:信任中心以监听的方式接收到加密后的入网申请消息Ml和加密后的认证码Pl后,使用AES解密算法对加密后的入网申请消息M1和加密后的认证码Pl进行解密,得到解密后的入网申请M2和解密后的认证码P2,其中,在解密的过程中使用的安全密钥为信任中心的安全密钥K2;步骤204:信任中心对接收到的加密后的入网申请消息M1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如果M1是有效的,则执行步骤205,否则,拒绝所述入网节点进入所述信任中心所在的子网;步骤301至步骤304与实施例2中的步骤201至步骤204相同;步骤305:信任中心使用AES算法对入网许可命令进行计算,得到入网许可认证码,之后使用AES算法对入网许可命令和入网许可认证码分别进行加密,并将加密后得到的加密后的入网许可命令和加密后的入网许可认证码以无线单播传输的方式发送给入网节点,其中,使用AES算法进行计算和加密时所使用的安全密钥均为信任中心的安全密钥;步骤306:入网节点接收到加密后的入网许可命令和加密后的入网许可认证码后,根据其安全密钥,使用AES算法对接收到的加密后的入网许可命令和加密后的入网许可认证码分别进行解密,得到解密后的入网许可命令和解密后的入网许可认证码;步骤307:入网节点对接收到的加密后的入网许可命令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如果有效,则入网节点进行入网操作,否则,流程结束。由此可知,对比文件2中公开了传感网中的信任中心与申请入网的节点之间进行认证与加密的操作过程。而在传感网的监测节点与汇聚网关之间进行认证是常规的对信息传输安全性的要求,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惯用手段;监测节点选择认证策略也属于常规的设置。因此,对比文件2结合公知常识公开了B)认证与加密阶段的具体过程,即B1)监测节点选择认证策略;B2)监测节点向汇聚网关发起对汇聚网关的认证请求,汇聚网关对监测节点的认证请求进行响应;B3)汇聚网关发起对监测节点的身份认证请求,监测节点对汇聚网关的身份认证请求进行响应。
对于区别特征(2)包含的其它特征“按业务要求对通过认证的监测节点和汇聚网关选择对应的加密方式,并对需要加密的信息进行加密”,合议组认为:
对比文件2涉及一种传感网内消息安全传输或密钥分发的方法和系统,主要解决在进行安全密钥更新的过程中存在瞬间弱点的问题,其中并不涉及加密方式的选择与具体业务要求之间的关系。因此,对比文件2没有公开与按业务要求对通过认证的监测节点和汇聚网关选择对应的加密方式相关的内容。
对比文件3涉及网关安全接入的方法及系统,其具体公开了如下特征(参见对比文件3说明书第[0089]-[0091]段):安全等级管理平台评估节点安全等级的步骤,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安全等级管理平台的评估依据是节点应用等级和节点信息;所述节点应用等级是用户根据节点应用ID人工设置的。所述节点信息包括节点属性、节点状态和节点数据量大小及节点数据类型,节点实时状态决定了节点处理认证加密等算法的能力,决定了整个系统的处理效率;所述节点数据量大小及节点数据类型作为节点状态的一部分在节点状态更新阶段发送,系统根据节点数据量的大小以及节点数据类型决定所使用的加密算法,如是使用安全性复杂度高但效率低的认证加密算法还是安全性复杂度低效率高的算法,通过此机制可实现系统效率与信息传输安全的最大化平衡。尽管对比文件3中公开的内容包含系统根据数据量的大小以及节点数据类型决定所使用的加密算法的特征,但考虑到上述特征是应用在安全等级管理平台评估节点安全等级,得出节点等级评估值的过程中,且系统根据数据量的大小以及节点数据类型决定所使用的加密算法的目的是为了确定适合节点实时状态、符合节点处理认证加密算法能力的加密算法,因此,对比文件3不存在将该区别特征应用到对比文件1中以解决其存在的技术问题的启示,本领域技术人员没有动机改进对比文件1并获得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对比文件4涉及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控制方法和装置,其针对电力无线传感网业务的周期性特点和传感器野外长时间工作要求,基于休眠激活机制提出了一种用于电力无线传感网的超低功耗通信技术(参见对比文件4说明书第[0027]段)。其中并不涉及加密方式的选择与具体业务要求之间的关系。因此,对比文件4没有公开与按业务要求对通过认证的监测节点和汇聚网关选择对应的加密方式相关的内容。
同时也没有证据表明按业务要求对通过认证的监测节点和汇聚网关选择对应的加密方式是本领域的惯用手段,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
对于区别特征(3),本申请提出在智能家居、智能安防领域,不同的应用场景必然会有不同的业务特性,所以,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无线传输协议无法针对每个具体的应用场景都实现低功耗。其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在智能安防应用中,要针对其业务特征去设计或修正现有的无线通信协议,才能真正达到无线通信系统与业务的最佳匹配,达到真正的低功耗。区别特征(3)中记载的步骤C1-C3完整地实现了针对业务特征设计或修正现有的无线通信协议,达到了无线通信系统与业务的最佳匹配,实现低功耗。因此,步骤C1-C3是本申请要解决其提出的技术问题的关键技术手段。对比文件2、对比文件3和对比文件4中都没有文字记载或者隐含公开与上述步骤C1-C3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内容。因此,对比文件2、对比文件3和对比文件4不存在将上述区别特征(3)应用到对比文件1中以解决其存在的技术问题的启示,本领域技术人员没有动机改进对比文件1并获得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同时也没有证据表明步骤C1-C3是本领域的惯用手段,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而步骤C4-C5涉及唤醒机制和发送数据接收确认信息等常规的通信技术,具体的设置在通信领域普遍应用,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
综上所述,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对比文件1、对比文件2、对比文件3和对比文件4以及公知常识的结合不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本申请权利要求1实现监测节点与汇聚网关之间的低功耗无线通信,具有使得监测节点在电池供电能力和安全性能上获得优化的有益的技术效果。因此,权利要求1具备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权利要求2-4进一步限定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监测节点与汇聚网关之间的低功耗无线通信方法,在其引用的权利要求具备创造性的基础上,权利要求2-4同样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三、决定
撤销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9年03月15日对本申请作出的驳回决定。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实质审查部门以下述文本为基础继续进行审批程序:
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07月01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4项;
复审请求人于2016年08月31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10页;
复审请求人于2016年08月31日提交的说明书附图第1-4页;
复审请求人于2016年08月31日提交的说明书摘要;
复审请求人于2016年08月31日提交的摘要附图。
如对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不服,根据专利法第41条第2款的规定,复审请求人可以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