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创造名称:一种复合型高吸油树脂的制备方法
外观设计名称:
决定号:192401
决定日:2019-10-14
委内编号:1F241946
优先权日:
申请(专利)号:201510169464.X
申请日:2015-04-13
复审请求人:浙江海洋学院
无效请求人:
授权公告日:
审定公告日:
专利权人:
主审员:王轶
合议组组长:何炜
参审员:杜国顺
国际分类号:B01J20/26
外观设计分类号:
法律依据: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决定要点:在判断创造性时,首先要将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和最接近的现有技术进行特征对比,找出二者的区别特征,分析确定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进而考察在现有技术中是否存在将所述区别特征引入到所述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中,以解决所述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启示。如果现有技术中不存在这种启示,则该权利要求具备创造性。
全文:
本复审请求涉及申请号为201510169464.X,名称为“一种复合型高吸油树脂的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下称本申请)。本申请的申请人为浙江海洋学院,申请日为2015年04月13日,公开日为 2015年08月19日。
经实质审查,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审查部门于2017年10月17日发出驳回决定,驳回了本申请,其理由是:权利要求1-2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驳回决定所依据的文本为申请日2015年04月13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6页和说明书摘要,2017年07月03日提交的权利要求1-2项。驳回决定所针对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 一种复合型高吸油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固定化微生物微球的制备:
取10份改性贻贝壳粉与20-50份石油烃降解菌浓度为6×109cell/g的种子菌液混合,直至所述改性贻贝壳粉吸附所述种子菌液达到饱和后,得到吸附细菌的改性贻贝壳粉液;
向上述吸附细菌的改性贻贝壳粉液中加入1000份浓度为4-8wt%的海藻酸钠溶液,混合均匀后得到混合溶液,然后用成球设备将上述混合溶液注入至浓度为2.5wt-3.5wt%的氯化钙溶液中分散成球,交联6-18h后制得固定化微生物微球;
其中,所述改性贻贝壳粉的制备方法为:取过40-80目贻贝壳粉加入到浓度为3wt%的柠檬酸溶液中并搅拌均匀,酸活化1-2h后得到酸活化贻贝壳粉液,所述贻贝壳粉与柠檬酸的重量用量比为1:1-3;将上述酸活化贻贝壳粉液在400-600℃下进行热活化,0.5-1h后取出得到热活化贻贝壳粉;将上述热活化贻贝壳粉粉碎过150-200目后得到改性贻贝壳粉;
(2)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
取65-85份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20-30份苯乙烯、0.5-1.5份引发剂、3-7份乳化剂加入到250-450份水中搅拌乳化1-2h,得到乳化液;
向上述乳化液中添加3-5份交联剂、45-55份制孔剂后通氮气进行加热聚合反应,反应温度为65-85℃,反应时间为4-8h,反应结束后得到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
(3)复合型高吸油树脂的制备:
取5-20份上述固定化微生物微球、0.1-0.5份偶联剂、1-5份纤维素和1-5份粒径为10-50纳米的纳米二氧化钛加入到上述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中,在常温下低速搅拌均匀后真空干燥制得复合型高吸油树脂;
以上各组分分数均为重量份数;
步骤(2)中所述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选自甲基丙烯酸十二酯、甲基丙烯酸十三酯中的至少一种,以及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乳化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盐、所述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所述制孔剂为乙酸乙酯;
步骤(3)中所述偶联剂为硅烷偶联剂。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高吸油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石油烃降解菌为短芽孢杆菌D-1。”
驳回决定认为:1、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复合型高吸油树脂的制备方法,对比文件1(“改性天然材料符合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辛姗姗,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I辑,2015年第01期,B016-171,2015年01月15日)公开了一种改性天然材料复合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的合成方法,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为:①固定化微生物微球的制备;②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中采用苯乙烯,乳化剂,各组分的重量份数以及乳化时间;聚合反应时间;③取5-20份上述固定化微生物微球、0.1-0.5份偶联剂和1-5份纤维素加入到上述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中,在常温下低速搅拌均匀后真空干燥制得复合型高吸油树脂;④1-5份粒径为10-50纳米的纳米二氧化钛加入到上述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⑤步骤(2)中所述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选自甲基丙烯酸十二酯、甲基丙烯酸十三酯中的至少一种,以及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中的至少一种;步骤(2)中所述乳化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盐、所述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所述制孔剂为乙酸乙酯;步骤(3)中所述偶联剂为硅烷偶联剂。对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对比文件2(CN 104004745A,公开日2014年08月27日)公开了一种固定化微生物溢油修复剂,对区别技术特征①和③给出了教导;对比文件3(CN101550261A,公开日为2009年10月07日)公开了一种含纤维素废弃物填料的高吸油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对区别特征②和⑤给出了教导,其他区别特征为本领域公知常识、常规技术手段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有限的试验可以确定的,因此,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对比文件2、对比文件3和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基于类似的理由,权利要求2也不具备创造性。
申请人浙江海洋学院(下称复审请求人)对上述驳回决定不服,于2018年01月05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复审请求,同时修改了权利要求书(共2项),其中将权利要求1的步骤(1)的“浓度为2.5wt-3.5wt%的氯化钙溶液中”修改为“2.5-3.5wt%的氯化钙溶液中”。复审请求人认为:对比文件2是发明人的在先专利,本申请人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即将固定化微生物微球外部包覆一层高吸油树脂,形成核壳结构,高吸油树脂内部的微细孔道结构众多,具有快速的吸油速率、较大的吸油容量和出色的保油性;本发明先使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和苯乙烯等进行预聚合,在共聚达到特定程度后,再与固定化微生物微球等一起复合,由于是在常温低速搅拌条件下与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复合,避开了高温高搅拌速率,聚合物内部网络结构形成条件较为温和,在保证聚合物树脂具有较好吸附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确保微生物细胞不受损害。无论是对比文件1还是对比文件2中,均不存在上述技术问题,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本就没有想到过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复审请求时新修改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 一种复合型高吸油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固定化微生物微球的制备:
取10份改性贻贝壳粉与20-50份石油烃降解菌浓度为6×109cell/g的种子菌液混合,直至所述改性贻贝壳粉吸附所述种子菌液达到饱和后,得到吸附细菌的改性贻贝壳粉液;
向上述吸附细菌的改性贻贝壳粉液中加入1000份浓度为4-8wt%的海藻酸钠溶液,混合均匀后得到混合溶液,然后用成球设备将上述混合溶液注入至浓度为2.5-3.5wt%的氯化钙溶液中分散成球,交联6-18h后制得固定化微生物微球;
其中,所述改性贻贝壳粉的制备方法为:取过40-80目贻贝壳粉加入到浓度为3wt%的柠檬酸溶液中并搅拌均匀,酸活化1-2h后得到酸活化贻贝壳粉液,所述贻贝壳粉与柠檬酸的重量用量比为1:1-3;将上述酸活化贻贝壳粉液在400-600℃下进行热活化,0.5-1h后取出得到热活化贻贝壳粉;将上述热活化贻贝壳粉粉碎过150-200目后得到改性贻贝壳粉;
(2)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
取65-85份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20-30份苯乙烯、0.5-1.5份引发剂、3-7份乳化剂加入到250-450份水中搅拌乳化1-2h,得到乳化液;
向上述乳化液中添加3-5份交联剂、45-55份制孔剂后通氮气进行加热聚合反应,反应温度为65-85℃,反应时间为4-8h,反应结束后得到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
(3)复合型高吸油树脂的制备:
取5-20份上述固定化微生物微球、0.1-0.5份偶联剂、1-5份纤维素和1-5份粒径为10-50纳米的纳米二氧化钛加入到上述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中,在常温下低速搅拌均匀后真空干燥制得复合型高吸油树脂;
以上各组分分数均为重量份数;
步骤(2)中所述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选自甲基丙烯酸十二酯、甲基丙烯酸十三酯中的至少一种,以及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乳化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盐、所述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所述制孔剂为乙酸乙酯;
步骤(3)中所述偶联剂为硅烷偶联剂。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高吸油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石油烃降解菌为短芽孢杆菌D-1。”
经形式审查合格,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8年01月16日依法受理了该复审请求,并将其转送至原审查部门进行前置审查。
原审查部门在前置审查意见书中坚持驳回决定。
随后,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合议组对本案进行审理。
合议组于2019年05月21日向复审请求人发出复审通知书,指出: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复合型高吸油树脂的制备方法,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改性天然材料复合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的合成方法,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为:①权利要求1限定了由贻贝壳经酸活化和热活化制备固定化微生物微球,对比文件1限定的是经过热活化和表面活性剂加热搅拌来制备改性贝壳粉;②与贝壳粉复合的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不同,权利要求1限定了以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与苯乙烯在一定条件下聚合得到,对比文件1公开的是与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在相应的条件下进行聚合;③权利要求1限定了将固定化微生物微球与丙烯酸酯复合时将固定化微生物球、偶联剂、纤维素以及纳米二氧化碳加入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中得到复合型高吸油树脂,而对比文件1公开的是将放入溶解的PVA中再加入致孔剂、引发剂共聚单体等进行聚合反应得到。对于区别技术特征①,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固定化微生物溢油修复剂,采用对比文件2公开的改性的贻贝壳替制备固定化微生物替代对比文件1中的贝壳以提高吸附性能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容易做出的选择;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工艺需要,通过有限的试验即可获得改性贻贝壳、种子菌液以及海藻酸钠的具体加入量。对于区别技术特征②,对比文件1已经公开了改性贝壳复合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的合成方法,对比文件3公开了一种含纤维素废弃物填料的高吸油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从对比文件3中获得教导选择所述单体、引发剂等并确定其反应条件得到相应的共聚物乳液。对于区别技术特征③,对比文件1公开了改性贝壳复合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对比文件2公开了改性的贻贝壳具有优良吸油效率,对比文件3公开了含纤维素废弃物填料的高吸油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提高吸油效率)。综上所述,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对比文件2-3以及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得到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不具备创造性。基于类似的理由,权利要求2也不具备创造性。
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06月04日提交了意见陈述书,但未修改申请文件。复审请求人认为:(1)本申请将固定化微生物微球外部包覆一层高吸油树脂,形成核壳结构,高吸油树脂内部的微细孔道结构众多,具有快速的吸油速率、较大的吸油容量和出色的保油性。而树脂内部含有固定化微生物,能够对被吸附入树脂内部的油进行及时分解具有如下好处,能够解决固定化微生物微球自身吸油能力较差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吸附的溢油能够及时讲解,其内部空间不断释放,提高了吸油效率,并且不需要回收。(2)本申请使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和苯乙烯进行预聚合,在共聚达到特定程度后,在于固定化微生物微球等一起复合,避开了高温高搅拌速率,条件温和,在保证了聚合物树脂具有较好吸附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确保微生物细胞不受损害;(3)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中贝壳粉的作用不同,二者没有结合启示。因此,本申请具有创造性。
在上述程序的基础上,合议组认为本案事实已经清楚,可以作出审查决定。
二、决定的理由
审查文本的认定
请求人在提出复审请求时提交了权利要求修改替换页(共2项),其中将权利要求1的步骤(1)的“浓度为2.5wt-3.5wt%的氯化钙溶液中”修改为“2.5-3.5wt%的氯化钙溶液中”,经审查,合议组认为,该申请文件的修改符合专利法第33条和专利法实施细则第61条第1款的规定。因此,本复审决定所针对的文本为:2018年01月05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2项,申请日2015年04月13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6页(下称复审决定文本)。
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关于专利法第22条第3款: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在判断创造性时,首先要将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和最接近的现有技术进行特征对比,找出二者的区别特征,分析确定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进而考察在现有技术中是否存在将所述区别特征引入到所述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中,以解决所述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启示。如果现有技术中不存在这种启示,则该权利要求具备创造性。
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复合型高吸油树脂的制备方法,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改性天然材料复合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的合成方法,并具体披露了如下技术特征(参见第20-21页3.2.3高吸油树脂的合成):以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乙酸乙酯为致孔剂,利用微波辅助悬浮聚合的方法进行复合树脂的合成。把从秦皇岛北戴河海边捡回的贝壳用自来水清洗干净,用质量分数为1%的稀盐酸浸泡两个小时除去贝壳粉的表面污垢,再用蒸馏水清洗数次,将洗净的贝壳放入托盘内置60℃的烘箱中干燥,用粉碎机将烘干的贝壳打磨成细粉。将贝壳粉粉末放于300℃的马弗炉中煅烧2h,烧去贝壳粉中的有机物,然后自然冷却到室温,将煅烧的贝壳粉研磨后过100目筛即得贝壳粉粉末(粒径小于147μm)。往烧杯中倾倒50mL蒸馏水、5g煅烧的贝壳粉和1gA151(10g HDTMA-Br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用智能磁力搅拌器在80℃下持续加热搅拌2h。冷却、静置分层,去除澄清液,用蒸馏水洗涤抽滤数次后80℃烘干,将粉末研磨后过100目筛即得到改性贝壳粉。在三颈瓶中加入1.12g PVA和30mL蒸馏水,采用微波加热完全溶解PVA,在90℃下加热20min,自然冷却到室温,加入0.112g改性贝壳粉搅拌均匀。在氮气的保护下缓缓加入致孔剂乙酸乙酯5.6g(占单体总质量的50%)、0.224gBPO(精制)、0.224g MBA、单体 n(BA):n(MBA)=1.5:1的混合溶液,水油体积比为4:1。微波加热:40℃,5min;60℃,5min;70℃,5min;75℃,20min;80℃,1h。用蒸馏水洗涤所得树脂数次,烘干即得到最终复合树脂。
可见,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为:①权利要求1限定了由贻贝壳经酸活化和热活化制备固定化微生物微球,对比文件1限定的是经过热活化和表面活性剂加热搅拌来制备改性贝壳粉;②与贝壳粉复合的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不同,权利要求1限定了以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与苯乙烯在一定条件下聚合得到,对比文件1公开的是与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在相应的条件下进行聚合;③权利要求1限定了将固定化微生物微球与丙烯酸酯复合时将固定化微生物球、偶联剂、纤维素以及纳米二氧化碳加入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中得到复合型高吸油树脂,而对比文件公开的是将放入溶解的PVA中再加入致孔剂、引发剂共聚单体等进行聚合反应得到。
本申请说明书第[0006]段记载了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高吸油树脂吸油后对油分离回收困难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型高吸油树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备的复合型高吸油树脂吸油速率快,吸油量大,而且能够对被吸附后的油进行微生物降解,使得高吸油树脂能够长期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油污。说明书第[0026]段记载了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制备的复合型高吸油树脂内部的微细孔道结构众多,具有快速的吸油速率、较大的吸油容量和出色的保油性。同时内部复合有固定化微生物,能够对被吸附入树脂内部的油进行分解,固定化微生物以改性贻贝壳粉-海藻酸钠-氯化钙为载体,对微生物固化的稳定性好,而改性贻贝壳粉具有多孔结构,也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够使营养物质更容易被微生物摄取,提高了微生物的存活率和活性,降解效率高。本复合型高吸油树脂能够将吸附的油自行分解,可同时进行吸油以及油降解,无需进行分离回收。说明书实施例1-4制备了所述的复合型高吸油树脂,但未对其结构或性能作进一步的测试。对比文件1同样是制备了一种改性贝壳粉复合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本申请说明书中并未记载具体实验数据对其技术效果进行描述,没有证据证明本申请的吸油树脂相对如对比文件1代表的现有技术能够取得何种更好的技术效果,仅能合理预期其具有和现有技术类似的吸油等效果。在此基础上,基于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和对比文件1公开的内容可以确定本发明相对于对比文件1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新的复合吸油树脂。
对于区别技术特征①,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固定化微生物溢油修复剂,其中(参见权利要求3-10)以海藻酸钠-CaCl2-改性贻贝壳作为载体进行包埋,具体步骤为:1)贻贝壳改性处理;2)将适量的改性处理后贻贝壳与种子菌液按1:(2~5)质量比混合进行吸附,直至吸附饱和,得到吸附细菌的改性贻贝壳;3)向步骤2)中得到的吸附细菌的改性贻贝壳中加入海藻酸钠溶液,混匀后,用成球设备注入至CaCl2溶液中分散成球,交联6~18h,得到固定化微生物微球。所述步骤1)中,贻贝壳改性处理步骤如下:a、将原料贻贝壳清理、筛拣、干燥、粉碎,过40~80目筛,备用;b、称取步骤a中粉碎好的贻贝壳,加入到浓度为2~5wt%的柠檬酸溶液,搅拌混匀,将混匀的料液在室温下浸渍约1.0~2.0h,其中,贻贝壳与柠檬酸溶液的质量比为1:(1~3);c、将浸渍好的料液放入马福炉中进行活化,取出冷却;d、将制得的活化后的样品粉碎过120~150目筛,得改性贻贝壳。所述步骤b中,柠檬酸溶液浓度为2.5wt%;贻贝壳与柠檬酸溶液的质量比为1:2。所述步骤c中的活化温度为300~600℃,从室温升至所需活化温度的升温速率为40~60℃/min,保温15~30min;优选活化条件为:活化温度为550℃,升温速率为50℃/min,保温30min。所述种子菌液以短芽孢杆菌D-1作为石油烃降解菌,种子菌液浓度为(5~8)×109cell/g,其中,种子菌液浓度优选为6×109cell/g。所述使用海藻酸钠的浓度为4wt%~8wt%,优选浓度为6wt%;CaCl2溶液浓度为2.5wt%~3.5wt%,优选浓度为3wt%。所述步骤3)中,改性贻贝壳:海藻酸钠的质量比为1.2:6。所述步骤3)中得到的固定化微生物微球用生理盐水冲洗2~4遍,即为成品。其中(参见说明书第34-35段)本发明固定化微生物溢油修复剂首次将改性贻贝壳添加至海藻酸钠—氯化钙包埋固定化载体中,提高了制剂的机械强度,且由于改性贻贝壳的多孔结构,可大大提高其传质性,使营养物质更容易被微生物摄取,极大的提高了微生物的活性及降解效率。改性贻贝壳与一般的吸附剂—活性碳相比,原料来源更为广泛,价格更为低廉,且使固定化微生物的性能更优,且废弃贻贝壳再利用,解决了环境问题也实现废弃贻贝壳资源化。本发明以海藻酸钠-氯化钙-改性贻贝壳为包埋固定化材料的固定化微生物溢油修复剂的制备方法,通过添加改性处理后贻贝壳来提高制剂的机械强度和传质性,具有工艺简单、原材料成本低的特点,且反应条件温和,制得的修复剂微生物不易泄漏,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好,并且有较高的微生物活性和细胞容量,对石油烃的降解率可达82~94%。根据上述教导,采用对比文件2公开的改性的贻贝壳替代对比文件1中的贝壳以提高吸附性能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容易做出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工艺需要,通过有限的试验即可获得改性贻贝壳、种子菌液以及海藻酸钠的具体加入量。
对于区别技术特征②,对比文件1已经公开了改性贝壳复合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的合成方法,对比文件3公开了一种含纤维素废弃物填料的高吸油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中(参见权利要求1-2)基材丙烯酸酯共聚物中的柔性链段单体/刚性链段单体(95-50/5-50),聚合物柔性链段单体可选自甲基丙烯酸十二酯,甲基丙烯酸十三酯,聚合物刚性链段单体为苯乙烯,加入乳化剂……搅拌乳化,将对比文件3公开的共聚物乳液中的共聚物乳液制备方法替代对比文件1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容易做出的,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有限的时间即可获得各组分的重量份数;对比文件3还公开了加热聚合反应时间5-9小时。对比文件3公开了乳化剂为(参见权利要求3)十二烷基磺酸钠;对比文件3公开了(参见权利要求1,4)引发剂为过硫酸盐,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从对比文件3中获得教导选择所述单体、引发剂等并确定其反应条件得到相应的共聚物乳液。
对于区别技术特征③,对比文件1公开了改性贝壳复合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对比文件2公开了改性的贻贝壳具有优良吸油效率,对比文件3公开了含纤维素废弃物填料的高吸油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提高吸油效率),同时在丙烯酸共聚物乳液中同时加入纤维素和改性的贻贝壳以提高吸油能力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容易做出的,加入偶联剂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与所述固定化微生物微球、偶联剂和纤维素一同加入到所述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中的还有纳米二氧化钛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纳米二氧化钛的用量以及粒径是本领域的常规选择。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有限的试验即可获得所需的各组成重量份数;在常温下低速搅拌均匀后真空干燥制得复合型高吸油树脂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
综上所述,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对比文件2-3以及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得到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本说明书中也未记载任何因此权利要求1不具备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
权利要求2是从属权利要求,对比文件2公开了石油烃降解菌为短芽孢杆菌D-1。当其引用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时,权利要求2也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
针对复审请求人答复复审通知书时的主张(具体参见案由部分),合议组认为:如前所述,本申请说明书实施例1-4制备了所述的复合型高吸油树脂,但未对其结构或性能作进一步的测试。复审请求人所主张的相对于对比文件提高吸油效率和能够降解的技术效果不能得到验证。对于聚合条件对微生物细胞的影响,微生物通常都在特定条件存活是公知常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将微生物引入聚合物结构中时会避免聚合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例如温度、聚合物单体的性质等因素而采用先聚合再复合的方式,并且对相应的条件进行调整。尽管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记载贝壳粉的作用不完全相同,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其本身的性质和能发挥的作用的认识,上述内容并不构成将二者结合的阻碍。综上所述,复审请求人的主张没有说服力,合议组不予采纳。
三、决定
维持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7年10月17日对本申请作出的驳回决定。
如对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不服,根据专利法第41条第2款的规定,请求人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