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系统环境自动化部署方法及自动部署系统-复审决定


发明创造名称:Windows系统环境自动化部署方法及自动部署系统
外观设计名称:
决定号:192275
决定日:2019-10-11
委内编号:1F275009
优先权日:
申请(专利)号:201510557053.8
申请日:2015-09-01
复审请求人:茂名市群英网络有限公司
无效请求人:
授权公告日:
审定公告日:
专利权人:
主审员:邓隽
合议组组长:马雅凡
参审员:张一良
国际分类号:G06F9/50
外观设计分类号:
法律依据: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决定要点
:如果一项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作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对比文件相比存在区别技术特征,并且现有技术整体上没有给出将上述区别技术特征应用到该对比文件中以解决其存在的技术问题的启示,且该区别技术特征的引入使该权利要求的整体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有益的技术效果,那么该权利要求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具备创造性。
全文:
本复审请求涉及申请号为201510557053.8,名称为“Windows系统环境自动化部署方法及自动部署系统”的发明专利申请(下称“本申请”)。申请人为茂名市群英网络有限公司。本申请的申请日为2015年09月01日,公开日为2015年12月02日。
经实质审查,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审查部门于2018年12月29日发出驳回决定,驳回了本申请,其理由是:权利要求1-6相对于对比文件1(CN 103580908 A,公开日为2014年02月12日)、对比文件2(CN 1731738 A,公开日为2006年02月08日)以及本领域惯用技术手段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具体理由包括: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是:“(1)系统为Windows系统;(2)所述将操作系统部署至资源机的步骤包括:步骤S21,建立克隆及工具菜单,且所述克隆及工具菜单包括:克隆方式选择菜单;步骤S22,选择相应克隆方式;步骤S23,根据选择的克隆方式进行相应克隆配置,并将克隆配置的配置文件在操作系统克隆时,一并克隆至资源机的系统盘;步骤S24,当资源机的操作系统克隆安装后,自动读取配置文件以实现对该操作系统配置,完成资源机部署;所述克隆方式包括:公网克隆和手动克隆;若选择公网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设置资源机的设备编号、本机IP地址、掩码、网关和联通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若为手动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自动获取IP地址或自定义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若为内网克隆,包括形成相应配置文件;其中上述各配置文件中部署指令还包括:清空桌面文件和/或系统日志指令、创建上传密码数据库指令、自动关闭设备电源重启登录系统指令”。然而上述区别技术特征部分被对比文件2公开,部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因此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对比文件1、对比文件2以及本领域惯用技术手段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从属权利要求2-4的附加技术特征部分被对比文件1或对比文件2公开,部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因此也不具备创造性。
权利要求5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是:“(1)系统为Windows系统;(2)所述操作系统部署单元包括:克隆及工具菜单生成模块,提供克隆方式和/或硬盘分区工具选择;部署操作系统模块,根据选择的克隆方式进行克隆配置,并将克隆配置的相应配置文件在操作系统克隆时,一并克隆至资源机的系统盘,供资源机在操作系统克隆安装后,自动读取配置文件以实现对操作系统配置,即完成资源机的操作部署”。然而上述区别技术特征部分被对比文件2公开,部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因此权利要求5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对比文件1、对比文件2以及本领域惯用技术手段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从属权利要求6的附加技术特征被对比文件1公开,因此也不具备创造性。
驳回决定所依据的文本为申请人于申请日2015年09月01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76段、说明书附图图1-4、说明书摘要及摘要附图,2018年07月12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6项。驳回决定所针对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一种Windows系统环境自动化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配置网卡驱动;以及
步骤S2,部署操作系统;
所述步骤S2部署操作系统,即将操作系统部署至资源机;
所述将操作系统部署至资源机的步骤包括:
步骤S21,建立克隆及工具菜单,且所述克隆及工具菜单包括:克隆方式选择菜单;
步骤S22,选择相应克隆方式;
步骤S23,根据选择的克隆方式进行相应克隆配置,并将克隆配置的配置文件在操作系统克隆时,一并克隆至资源机的系统盘;
步骤S24,当资源机的操作系统克隆安装后,自动读取配置文件以实现对该操作系统配置,完成资源机部署;
所述克隆方式包括:公网克隆、内网克隆和手动克隆;
若选择公网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设置资源机的设备编号、本机IP地址、掩码、网关和联通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
若选择内网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设置资源机的本体IP地址、掩码联通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
若为手动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自动获取IP地址或自定义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
其中上述各配置文件中部署指令还包括:清空桌面文件和/或系统日志指令、创建上传密码数据库指令、自动关闭设备电源重启登录系统指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Windows系统环境自动化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配置网卡驱动的步骤包括:
步骤S11,检测资源机的网卡硬件ID;
步骤S12,通过网卡硬件ID从网卡驱动库中选择相应的网卡驱动,并将该网卡驱动发送至资源机,供资源机加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Windows系统环境自动化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克隆配置的方法还包括:软件部署,即部署软件包括:IIS6、DBC2000、PHP环境、MYSQL、NET系列软件、SQL系列软件;以及
根据选择部署的软件在配置文件中添加相应部署指令,即当部署的软件随操作系统一起克隆至资源机的系统盘,且待资源机的操作系统克隆安装后,启动软件部署。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Windows系统环境自动化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克隆及工具菜单还包括:硬盘分区,即适于对资源机的硬盘进行分区。
5、一种Windows系统环境自动化部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网卡驱动配置单元和操作系统部署单元;
所述操作系统部署单元包括:
克隆及工具菜单生成模块,提供克隆方式和/或硬盘分区工具选择;
部署操作系统模块,根据选择的克隆方式进行克隆配置,并将克隆配置的相应配置文件在操作系统克隆时,一并克隆至资源机的系统盘,供资源机在操作系统克隆安装后,自动读取配置文件以实现对操作系统配置,即完成资源机的操作系统部署。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Windows系统环境自动化部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卡驱动配置单元包括:
网卡检测模块,用于检测资源机的网卡硬件ID;
网卡驱动数据库,存储有各网卡驱动程序;以及
与网络检测模块、网卡驱动数据库相连的网卡驱动发送模块,该网卡驱动发送模块适于通过网卡硬件ID从网卡驱动库中选择相应的网卡驱动,并将该网卡驱动发送至资源机,供资源机加载。”
申请人(下称复审请求人)对上述驳回决定不服,于2019年02月26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复审请求,同时修改了权利要求书,将技术特征“步骤S0,构建资源机,即构建系统环境部署用资源机;即通过光盘启动或系统引导启动部署设置;所述步骤S1包括:适于检测该资源机的硬件配置,并根据硬件配置自动选择相匹配的操作系统进行克隆;以及还可以检查资源机的数据吞吐量,且根据数据吞吐量结合硬件配置选择相适应的操作系统;所述配置文件采用bat批处理文件,部署指令还包括资源机IP访问限制、系统版本GHO镜像上传、网络PXE引导配置、根据数据机房不同品牌型号、安装的操作系统镜像包”添加至权利要求1中,并对权利要求5参照权利要求1作相应修改以使之对应。复审请求人认为:(1)本申请是将包括操作系统在内的软件和配置文件都保存在光盘上,当机器启动时,系统通过自检之后,通过BIOS的引导程序,将光盘的操作系统引导加载至主存,计算机的所有软硬件资源都在操作系统的控制之下,而对比文件1是通过ipmi平台管理工具设置pxe启动并开机,加载内核文件,执行安装命令,即本申请与对比文件1的启动安装方式不同;(2)本申请适于检测资源机的硬件配置,并根据硬件配置自动选择相匹配的操作系统进行克隆,以使资源机的硬件配置与操作系统匹配,提高资源机的工作性能;(3)本申请是基于GHO镜像的安装方式,而对比文件2是映像的安装方式,二者有所区别;本申请在资源机的操作系统克隆安装后,自动读取配置文件以实现对操作系统配置,完成资源机安装,而对比文件2在安装的过程中先分区后安装,再配置软件脚本,即本申请的安装部署过程与对比文件2公开的安装部署原理和过程不同,且本申请的配置文件与对比文件2的配置文件、配置脚本所包含的指令内容均不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无法获得将对比文件2公开的内容结合到对比文件1以得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技术启示。
复审请求时新修改的独立权利要求1和5如下:
“1、一种Windows系统环境自动化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0,构建资源机,即构建系统环境部署用资源机;即通过光盘启动或系统引导启动部署设置;
步骤S1,配置网卡驱动;所述步骤S1包括:适于检测该资源机的硬件配置,并根据硬件配置自动选择相匹配的操作系统进行克隆;以及还可以检查资源机的数据吞吐量,且根据数据吞吐量结合硬件配置选择相适应的操作系统;以及
步骤S2,部署操作系统;
所述步骤S2部署操作系统,即将操作系统部署至资源机;
所述将操作系统部署至资源机的步骤包括:
步骤S21,建立克隆及工具菜单,且所述克隆及工具菜单包括:克隆方式选择菜单;
步骤S22,选择相应克隆方式;
步骤S23,根据选择的克隆方式进行相应克隆配置,并将克隆配置的配置文件在操作系统克隆时,一并克隆至资源机的系统盘;
步骤S24,当资源机的操作系统克隆安装后,自动读取配置文件以实现对该操作系统配置,完成资源机部署;
所述克隆方式包括:公网克隆、内网克隆和手动克隆;
若选择公网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设置资源机的设备编号、本机IP地址、掩码、网关和联通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
若选择内网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设置资源机的本体IP地址、掩码联通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
若为手动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自动获取IP地址或自定义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
其中上述各配置文件中部署指令还包括:清空桌面文件和/或系统日志指令、创建上传密码数据库指令、自动关闭设备电源重启登录系统指令;
所述配置文件采用bat批处理文件,部署指令还包括资源机IP访问限制、系统版本GHO镜像上传、网络PXE引导配置、根据数据机房不同品牌型号、安装的操作系统镜像包。
5、一种Windows系统环境自动化部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构建资源机单元,即构建系统环境部署用资源机;即通过光盘启动或系统引导启动部署设置;
网卡驱动配置单元和操作系统部署单元;
所述网卡驱动配置单元包括:适于检测该资源机的硬件配置,并根据硬件配置自动选择相匹配的操作系统进行克隆;以及还可以检查资源机的数据吞吐量,且根据数据吞吐量结合硬件配置选择相适应的操作系统;
所述操作系统部署单元包括:
克隆及工具菜单生成模块,提供克隆方式和/或硬盘分区工具选择;
部署操作系统模块,根据选择的克隆方式进行克隆配置,并将克隆配置的相应配置文件在操作系统克隆时,一并克隆至资源机的系统盘,供资源机在操作系统克隆安装后,自动读取配置文件以实现对操作系统配置,即完成资源机的操作系统部署;
所述克隆方式包括:公网克隆、内网克隆和手动克隆;
若选择公网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设置资源机的设备编号、本机IP地址、掩码、网关和联通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
若选择内网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设置资源机的本机IP地址、掩码联通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
若为手动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自动获取IP地址或自定义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
其中上述各配置文件中部署指令还包括:清空桌面文件和/或系统日志指令、创建上传密码数据库指令、自动关闭设备电源重启登录系统指令;
所述配置文件采用bat批处理文件,部署指令还包括资源机IP访问限制、系统版本GHO镜像上传、网络PXE引导配置、根据数据机房不同品牌型号、安装的操作系统镜像包。”
经形式审查合格,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9年03月01日依法受理了该复审请求,并将其转送至原审查部门进行前置审查。
原审查部门在前置审查意见书中认为:(1)对比文件1已经公开了“步骤s203,目标服务器通过ipmi平台管理工具设置pxe启动并开机,加载内核文件,执行安装命令”,上述内容中的目标服务器开机即为新增技术特征中的“构建资源机,即构建系统环境部署用资源机”,而对于新增技术特征“通过光盘启动或系统引导启动部署设置”这已经是操作系统安装尤其是Windows系统安装领域广泛使用的技术,在BIOS中可以设置从光盘启动、硬盘启动等,这属于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2)目前存在多种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Unix等,对于不同的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还分为不同的版本,如Windows XP/7/10,根据补丁包的不同还有SP1/SP2,同时还可以分为32位和64位版本,尤其是对于后面这种32位和64位的分类,其和CPU、内存等硬件配置密不可分,相应地系统处理的数据吞吐量也大不相同,且64位的操作系统只能在64位CPU的机器上进行安装,可见,安装部署哪种类型的操作系统与机器的硬件配置以及数据吞吐量都密不可分,安装时根据硬件配置和数据吞吐量选择相适应的操作系统也属于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3)对比文件2第7页第5-6行公开了“对于Windows操作系统,软件的配置需要调用一些配置工具,用批处理的方式来实现”,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Windows系统中,批处理的实现方式可以通过执行bat或cmd文件来进行,可见对比文件2已经给出了技术启示,且对比文件2还公开了“步骤4:配置目标节点,目标节点安装完毕首次启动时,运行配置程序对目标节点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进行配置”,而本申请中记载了“当资源机的操作系统克隆安装后,自动读取配置文件以实现对该操作系统配置”,由此可见,本申请和对比文件2一样是先安装操作系统然后完成相应的配置,且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对比文件2中的脚本实际上就是指令的集合,且这些指令可以根据需要配置,例如包括清空桌面文件和/或系统日志指令、创建上传密码数据库指令、自动关闭设备电源重启登录系统指令、资源机IP访问限制、系统版本GHO镜像上传、网络PXE引导设置、根据数据机房不同品牌型号、安装的操作系统镜像包,这些都是常见的配置,是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申请人认为本申请是基于GHO镜像的安装方式,与对比文件2不同,实际上,对比文件2背景技术中记载了“本发明以前的现有技术中,一般以手动或ghost硬盘刻录或NFS共享安装方法来部署操作系统和软件,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用于大规模计算机集群系统节点上的自动化部署方法”,其公开的映像本质上仍然是一种GHO镜像,其中一种创建方式“通过安装包来创建映像”和本申请的方案是相同的;(4)申请人复审时提交的修改的权利要求增加的区别技术特征“构建资源机,即构建系统环境部署用资源机;即通过光盘启动或系统引导启动部署设置”是为了仅涉及资源机,即仅仅采用光盘启动或系统引导启动在资源机上进行部署,但是权利要求1中还是存在对于部署操作系统到资源机的克隆方式相关的技术特征,该技术特征限定了克隆方式是“公网克隆、内网克隆或手动克隆”对操作系统和配置文件进行克隆,无论哪种克隆方式,都需要从网络上获得上述文件,那就意味着一定有一个存放上述文件的节点对接资源机,资源机从该节点进行克隆,可见,这和对比文件1、2是相同的,且对比文件1公开了本申请的核心思想:构建资源机,配置网卡驱动并部署操作系统,实现全程无人工干预,因此是最接近的现有技术,而对比文件2公开的技术特征所起的作用与本申请中所起的作用相同,因此对比文件2具有结合启示。因而坚持原驳回决定。
随后,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合议组对本案进行审理。
经过充分阅卷并合议,合议组认为本案事实已经清楚,可以作出审查决定。
二、决定的理由
1、 审查文本的认定
复审请求人在提出复审请求时修改了权利要求书,形成新的权利要求第1-6项,经审查,所作的修改符合专利法第33条和专利法实施细则第61条第1款的规定。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所依据的文本为:申请日2015年09月01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76段、说明书附图图1-4、说明书摘要及摘要附图,2019年02月26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6项。
2、 具体理由的阐述
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创造性,是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如果一项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作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对比文件相比存在区别技术特征,并且现有技术中没有给出将上述区别技术特征应用到该对比文件以解决其存在的技术问题的启示,且该区别技术特征的引入使该权利要求的整体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有益的技术效果,那么该权利要求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具备创造性。
本复审决定引用的对比文件与驳回决定所引用的对比文件相同,即:
对比文件1:CN 103580908 A,公开日为2014年02月12日,并作为与本申请最接近的现有技术。
对比文件2:CN 1731738 A,公开日为2006年02月08日。
(2-1)权利要求1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Windows系统环境自动化部署方法。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服务器的配置方法及系统,其中具体公开了如下技术特征(参见对比文件1说明书第0023段至第0051段,附图2):步骤S203,目标服务器通过ipmi平台管理工具设置pxe启动并开机,加载内核文件,执行安装命令(相当于构建资源机,即构建系统环境部署用资源机);步骤S204,目标服务器根据网卡型号选择驱动模块,并将驱动模块加载入内核(相当于配置网卡驱动);步骤S205,目标服务器启动内网网卡,通过内网动态主机设置协议获取内网IP,并根据内网IP和其他网络参数,例如网关和掩码等参数,配置内网(此处虽然公开了内网克隆方式,但是没有公开在“公网克隆、内网克隆和手动克隆”三者之间进行克隆方式的选择),使得内网网卡可以与安装服务器通信;步骤S206,从安装服务器下载安装配置文件,将安装配置文件中的主网络IP配置在目标服务器的网卡上;步骤S207,从内核文件的脚本中获取安装包服务器的主网络IP地址;步骤S208,根据安装配置文件在目标服务器上生成磁盘阵列、根分区和home分区;步骤S209,根据安装包服务器的主网络IP地址从安装包服务器上获取安装配置文件中指定的安装包,并以解压的方式安装到根分区上(相当于部署操作系统,即将操作系统部署至资源机,但是其没有公开根据选择的克隆方式进行克隆配置,完成操作系统的部署);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服务器的配置方法,在系统安装前生成了需要的配置文件,系统通过引导获取内核后,自动执行后续的安装配置过程,实现全自动安装并配置(相当于一种系统环境自动化部署方法)。
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在于:(1)通过光盘启动或系统引导启动部署设置;(2)Windows系统环境自动化部署方法,步骤S1包括:适于检测资源机的硬件配置,并根据硬件配置自动选择相匹配的操作系统进行克隆;以及还可以检查资源机的数据吞吐量,且根据数据吞吐量结合硬件配置选择相适应的操作系统;所述将操作系统部署至资源机的步骤包括:步骤S21,建立克隆及工具菜单,且所述克隆及工具菜单包括:克隆方式选择菜单;步骤S22,选择相应克隆方式;步骤S23,根据选择的克隆方式进行相应克隆配置,并将克隆配置的配置文件在操作系统克隆时,一并克隆至资源机的系统盘;步骤S24,当资源机的操作系统克隆安装后,自动读取配置文件以实现对该操作系统配置,完成资源机部署;所述克隆方式包括:公网克隆、内网克隆、手动克隆;若选择公网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设置资源机的设备编号、本机IP地址、掩码、网关和联通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若选择内网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设置资源机的本机IP地址、掩码联通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若选择手动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自动获取IP地址或自定义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3)其中各配置文件中部署指令还包括:清空桌面文件和/或系统日志指令、创建上传密码数据库指令、自动关闭设备电源重启登录系统指令;所述配置文件采用bat批处理文件,部署指令还包括资源机IP访问限制、系统版本GHO镜像上传、网络PXE引导配置、根据数据机房不同品牌型号、安装的操作系统镜像包。
基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以何种方式启动部署设置,如何选择合适的操作系统进行克隆以及如何实现操作系统部署至资源机。
对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1),在操作系统安装过程中通过光盘启动或系统引导启动部署设置已经是广泛使用的技术,在BIOS中可以设置从光盘启动或从硬盘启动来引导部署设置,这属于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
对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3),对比文件2公开了对于Windows操作系统,软件的配置需要调用一些配置工具,用批处理的方式来实现(相当于配置文件采用bat批处理文件)。而在本技术领域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安装操作系统的实际需要来选择配置文件中的部署指令,常用的部署指令包括清空桌面文件和/或系统日志指令、创建上传密码数据库指令、自动关闭设备电源重启登录系统指令、资源机IP访问限制、系统版本GHO镜像上传、网络PXE引导配置、根据数据机房不同品牌型号安装的操作系统镜像包等也均是本领域惯用技术手段。
对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2),首先,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大规模计算机集群系统节点的自动化快速部署方法,其中具体公开了如下技术特征(参见对比文件2说明书第4页第15行至第7页第7行,附图1-3):分区完成之后使用rsync等远程复制工具从服务器上下载与本机对应的映像并完整的复制到本地硬盘,在Linux操作系统中,配置过程就是执行一系列的脚本,每个应用软件都有相应的配置脚本,这些脚本在获得映像这一步中就已经写入映像中了,安装完成后,节点自动重启;对于Windows操作系统,软件的配置需要调用一些配置工具,用批处理的方式来实现;步骤4,配置目标节点,目标节点安装完毕首次启动时,运行配置程序对目标节点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进行配置。由此可见,对比文件2虽然实现了在操作系统安装完成之后以批处理方式自动实现对操作系统的配置,但是在对比文件2中,没有公开根据资源机的硬件配置或根据资源机的数据吞吐量和硬件配置来自动选择需要克隆的相匹配的操作系统,也没有公开为所选择的需要克隆的相适配的操作系统选择相应克隆方式,因此,上述区别技术特征(2)并没有被对比文件2公开。其次,对比文件1为了实现自动安装和配置服务器的目的,其中的配置文件及安装包在安装服务器之前便已经生成,在整个安装过程中不存在根据硬件配置自动选择相匹配的安装内容的需要,该方案的重点在于如何根据已有的配置文件和安装包自动安装服务器,正是由于使用了事先已有的“配置文件和安装包”进行统一的安装,实现了脚本的一致,从而解决了后续交接的问题。这与本申请中根据不同条件进行不同的操作系统安装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除非对比文件1中给出明确的技术指引或教导,否则本领域技术人员难以想到将对比文件1进行改进以形成本申请的根据不同的数据吞吐量结合硬件配置选择相应的操作系统的技术方案。再次,虽然上述区别技术特征中的公网克隆、内网克隆和手动克隆三种克隆方式分别是现有技术中的常见方式,但是本申请中需要对三种克隆方式进行选择,这种选择并没有被现有证据公开,且这种选择是在自动化部署过程中进行的,其与操作系统的配置密切相关,通过选择不同的克隆方式会形成相应的配置文件,该配置文件将在之后用以对操作系统的配置。最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作为一个整体,对本申请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至关重要,需要结合其实际所带来的效果整体进行考量,不应被割裂理解和看待,也不能被简单认定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或者容易想到的手段。
综上所述,权利要求1中的技术特征“Windows系统环境自动化部署方法,步骤S1包括:适于检测资源机的硬件配置,并根据硬件配置自动选择相匹配的操作系统进行克隆;以及还可以检查资源机的数据吞吐量,且根据数据吞吐量结合硬件配置选择相适应的操作系统;所述将操作系统部署至资源机的步骤包括:步骤S21,建立克隆及工具菜单,且所述克隆及工具菜单包括:克隆方式选择菜单;步骤S22,选择相应克隆方式;步骤S23,根据选择的克隆方式进行相应克隆配置,并将克隆配置的配置文件在操作系统克隆时,一并克隆至资源机的系统盘;所述克隆方式包括:若选择公网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设置资源机的设备编号、本机IP地址、掩码、网关和联通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若选择内网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设置资源机的本机IP地址、掩码联通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若选择手动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自动获取IP地址或自定义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没有被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公开,其也不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正是由于采用了上述区别技术特征中的手段,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实现了自动选择待克隆操作系统及自动根据选择的克隆方式进行相应克隆配置,从而达到在高度自动化的环境下实现自动选择及安装操作系统并自动进行相应克隆配置,而无需人工干预的有益的技术效果。因此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对比文件1、对比文件2及本领域惯用技术手段的结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显而易见的,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从而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2-2)权利要求2-4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从属权利要求2-4直接或间接引用权利要求1,因此,当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对比文件2及本领域惯用技术手段的结合具备创造性时,从属权利要求2-4也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2-3)权利要求5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权利要求5请求保护一种Windows系统环境自动化部署方法。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服务器的配置方法及系统,其中具体公开了如下技术特征(参见对比文件1说明书第0023段至第0051段,附图2):步骤S203,目标服务器通过ipmi平台管理工具设置pxe启动并开机,加载内核文件,执行安装命令(相当于构建资源机,即构建系统环境部署用资源机);步骤S204,目标服务器根据网卡型号选择驱动模块,并将驱动模块加载入内核(相当于配置网卡驱动);步骤S205,目标服务器启动内网网卡,通过内网动态主机设置协议获取内网IP,并根据内网IP和其他网络参数,例如网关和掩码等参数,配置内网(此处虽然公开了内网克隆方式,但是没有公开在“公网克隆、内网克隆和手动克隆”三者之间进行克隆方式的选择),使得内网网卡可以与安装服务器通信;步骤S206,从安装服务器下载安装配置文件,将安装配置文件中的主网络IP配置在目标服务器的网卡上;步骤S207,从内核文件的脚本中获取安装包服务器的主网络IP地址;步骤S208,根据安装配置文件在目标服务器上生成磁盘阵列、根分区和home分区;步骤S209,根据安装包服务器的主网络IP地址从安装包服务器上获取安装配置文件中指定的安装包,并以解压的方式安装到根分区上(相当于部署操作系统,即将操作系统部署至资源机,但是其没有公开根据选择的克隆方式进行克隆配置,完成操作系统的部署);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服务器的配置方法,在系统安装前生成了需要的配置文件,系统通过引导获取内核后,自动执行后续的安装配置过程,实现全自动安装并配置(相当于一种系统环境自动化部署方法)。
权利要求5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在于:(1)通过光盘启动或系统引导启动部署设置;(2)Windows系统环境自动化部署系统包括:网卡驱动配置单元和操作系统配置单元;所述网卡驱动配置单元包括:适于检测资源机的硬件配置,并根据硬件配置自动选择相匹配的操作系统进行克隆;以及还可以检查资源机的数据吞吐量,且根据数据吞吐量结合硬件配置选择相适应的操作系统;所述操作系统部署单元包括:克隆及工具菜单生成模块,提供克隆方式和/或硬盘分区工具选择;部署操作系统模块,根据选择的克隆方式进行克隆配置,并将克隆配置的相关配置文件在操作系统克隆时,一并克隆至资源机的系统盘,供资源机在操作系统克隆安装后,自动读取配置文件以实现对操作系统配置,即完成资源机的操作系统部署;所述克隆方式包括:公网克隆、内网克隆、手动克隆;若选择公网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设置资源机的设备编号、本机IP地址、掩码、网关和联通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若选择内网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设置资源机的本机IP地址、掩码联通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若选择手动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自动获取IP地址或自定义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3)其中各配置文件中部署指令还包括:清空桌面文件和/或系统日志指令、创建上传密码数据库指令、自动关闭设备电源重启登录系统指令;所述配置文件采用bat批处理文件,部署指令还包括资源机IP访问限制、系统版本GHO镜像上传、网络PXE引导配置、根据数据机房不同品牌型号、安装的操作系统镜像包。
基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权利要求5的技术方案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以何种方式启动部署设置,如何选择合适的操作系统进行克隆以及如何实现操作系统部署至资源机。
对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1),在操作系统安装过程中通过光盘启动或系统引导启动部署设置已经是广泛使用的技术,在BIOS中可以设置从光盘启动或从硬盘启动来引导部署设置,这属于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
对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3),对比文件2公开了对于Windows操作系统,软件的配置需要调用一些配置工具,用批处理的方式来实现(相当于配置文件采用bat批处理文件)。而在本技术领域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安装操作系统的实际需要来选择配置文件中的部署指令,常用的部署指令包括清空桌面文件和/或系统日志指令、创建上传密码数据库指令、自动关闭设备电源重启登录系统指令、资源机IP访问限制、系统版本GHO镜像上传、网络PXE引导配置、根据数据机房不同品牌型号安装的操作系统镜像包等也均是本领域惯用技术手段。
对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2),首先,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大规模计算机集群系统节点的自动化快速部署方法,其中具体公开了如下技术特征(参见对比文件2说明书第4页第15行至第7页第7行,附图1-3):分区完成之后使用rsync等远程复制工具从服务器上下载与本机对应的映像并完整的复制到本地硬盘,在Linux操作系统中,配置过程就是执行一系列的脚本,每个应用软件都有相应的配置脚本,这些脚本在获得映像这一步中就已经写入映像中了,安装完成后,节点自动重启;对于Windows操作系统,软件的配置需要调用一些配置工具,用批处理的方式来实现;步骤4,配置目标节点,目标节点安装完毕首次启动时,运行配置程序对目标节点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进行配置。由此可见,对比文件2虽然实现了在操作系统安装完成之后以批处理方式自动实现对操作系统的配置,但是在对比文件2中,没有公开根据资源机的硬件配置或根据资源机的数据吞吐量和硬件配置来自动选择需要克隆的相匹配的操作系统,也没有公开为所选择的需要克隆的相适配的操作系统选择相应克隆方式,因此,上述区别技术特征(2)并没有被对比文件2公开。其次,对比文件1为了实现自动安装和配置服务器的目的,其中的配置文件及安装包在安装服务器之前便已经生成,在整个安装过程中不存在根据硬件配置自动选择相匹配的安装内容的需要,该方案的重点在于如何根据已有的配置文件和安装包自动安装服务器,正是由于使用了事先已有的“配置文件和安装包”进行统一的安装,实现了脚本的一致,从而解决了后续交接的问题。这与本申请中根据不同条件进行不同的操作系统安装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除非对比文件1中给出明确的技术指引或教导,否则本领域技术人员难以想到将对比文件1进行改进以形成本申请的根据不同的数据吞吐量结合硬件配置选择相应的操作系统的技术方案。再次,虽然上述区别技术特征中的公网克隆、内网克隆和手动克隆三种克隆方式分别是现有技术中的常见方式,但是本申请中需要对三种克隆方式进行选择,这种选择并没有被现有证据公开,且这种选择是在自动化部署过程中进行的,其与操作系统的配置密切相关,通过选择不同的克隆方式会形成相应的配置文件,该配置文件将在之后用以对操作系统的配置。最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作为一个整体,对本申请权利要求5的技术方案至关重要,需要结合其实际所带来的效果整体进行考量,不应被割裂理解和看待,也不能被简单认定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或者容易想到的手段。
综上所述,权利要求5中的技术特征“Windows系统环境自动化部署系统包括:网卡驱动配置单元和操作系统配置单元;所述网卡驱动配置单元包括:适于检测资源机的硬件配置,并根据硬件配置自动选择相匹配的操作系统进行克隆;以及还可以检查资源机的数据吞吐量,且根据数据吞吐量结合硬件配置选择相适应的操作系统;所述操作系统部署单元包括:克隆及工具菜单生成模块,提供克隆方式和/或硬盘分区工具选择;部署操作系统模块,根据选择的克隆方式进行克隆配置,并将克隆配置的相关配置文件在操作系统克隆时,一并克隆至资源机的系统盘;所述克隆方式包括:公网克隆、手动克隆;若选择公网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设置资源机的设备编号、本机IP地址、掩码、网关和联通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若选择内网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设置资源机的本机IP地址、掩码联通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若选择手动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自动获取IP地址或自定义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没有被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公开,其也不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正是采用了上述区别技术特征中的手段,权利要求5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实现了自动选择待克隆操作系统及自动根据选择的克隆方式进行相应克隆配置,从而达到在高度自动化的环境下实现自动选择及安装操作系统并自动进行相应克隆配置,而无需人工干预的有益的技术效果。因此权利要求5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对比文件1、对比文件2及本领域惯用技术手段的结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显而易见的,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从而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2-4)权利要求6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从属权利要求6引用权利要求5,因此,当权利要求5相对于对比文件1、对比文件2及本领域惯用技术手段的结合具备创造性时,从属权利要求6也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3、 对原审查部门驳回决定和前置审查意见书中相关意见的评述
针对原审查部门的意见(参见案由部分),合议组认为:
首先,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均未公开:Windows系统环境自动化部署方法,步骤S1包括:适于检测资源机的硬件配置,并根据硬件配置自动选择相匹配的操作系统进行克隆;以及还可以检查资源机的数据吞吐量,且根据数据吞吐量结合硬件配置选择相适应的操作系统;所述将操作系统部署至资源机的步骤包括:步骤S21,建立克隆及工具菜单,且所述克隆及工具菜单包括:克隆方式选择菜单;步骤S22,选择相应克隆方式;步骤S23,根据选择的克隆方式进行相应克隆配置,并将克隆配置的配置文件在操作系统克隆时,一并克隆至资源机的系统盘;所述克隆方式包括:若选择公网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设置资源机的设备编号、本机IP地址、掩码、网关和联通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若选择内网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设置资源机的本机IP地址、掩码联通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若选择手动克隆,则对克隆配置的方法包括:自动获取IP地址或自定义IP地址,以形成相应配置文件。也就是说,当本领域技术人员面对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时,无法得到根据资源机的硬件配置或根据资源机的数据吞吐量和硬件配置来自动选择需要克隆的相匹配的操作系统的技术启示;进一步地,在面对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无法得到为所选择的需要克隆的相适配的操作系统选择相应克隆方式的技术启示,从而也就无法得到建立克隆方式选择菜单以选择相应克隆方式并根据所选择的克隆方式进行相应克隆配置的技术启示。同时,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首先根据资源机的硬件配置或根据资源机的数据吞吐量和硬件配置来自动选择需要克隆的相匹配的操作系统,然后依据克隆方式选择菜单选择操作系统克隆方式,最后根据所选择的克隆方式进行克隆配置,上述各步骤前后之间存在先后顺序的逻辑关系。上述区别技术特征作为一个整体,对本申请权利要求1、5的技术方案至关重要,需结合其实际所带来的技术效果从整体上进行考量,不应被割裂理解和看待,也不能被简单认定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或容易想到的手段。正是采用了上述区别技术特征中的手段,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实现了自动选择待克隆操作系统及自动根据选择的克隆方式进行相应克隆配置,从而达到在高度自动化的环境下实现自动选择及安装操作系统并自动进行相应克隆配置,而无需人工干预的有益的技术效果。
其次,对比文件1为了实现自动安装和配置服务器的目的,其中的配置文件及安装包在安装服务器之前便已经生成,在整个安装过程中不存在根据硬件配置自动选择相匹配的安装内容的需要,该方案的重点在于如何根据已有的配置文件和安装包自动安装服务器,正是由于使用了事先已有的“配置文件和安装包”进行统一的安装,实现了脚本的一致,从而解决了后续交接的问题。这与本申请中根据不同条件进行不同的操作系统安装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除非对比文件1中给出明确的技术指引或教导,否则本领域技术人员难以想到将对比文件1进行改进以形成本申请的根据不同的数据吞吐量结合硬件配置选择相应的操作系统的技术方案。
综上所述,本申请权利要求1-6相对于上述现有证据具备创造性,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仅针对驳回理由及证据进行审查,至于本申请是否还存在其他缺陷,均留待后续程序继续审查。
根据上述事实和理由,本案合议组依法作出以下审查决定。
三、决定
撤销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8年12月29日对本申请作出的驳回决定,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审查部门以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所依据的文本为基础继续进行审查,即:
复审请求人于申请日2015年09月01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76段、说明书附图图1-4、说明书摘要及摘要附图,2019年02月26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6项。
如对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不服,根据专利法第41条第2款的规定,请求人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