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形模型的锌需求预测方法-复审决定


发明创造名称:基于“S”形模型的锌需求预测方法
外观设计名称:
决定号:189868
决定日:2019-09-17
委内编号:1F253516
优先权日:
申请(专利)号:201610401823.4
申请日:2016-05-31
复审请求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无效请求人:
授权公告日:
审定公告日:
专利权人:
主审员:焦景梅
合议组组长:易红春
参审员:何俊
国际分类号:G06Q10/04
外观设计分类号:
法律依据:专利法第2条第2款
决定要点
:如果一项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方法,其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属于专利法意义上的技术问题;所要求保护的方法本质上属于人的思维运动过程,不属于专利法意义上的技术手段;所实现的效果也不属于专利法意义上的技术效果,则该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方案不属于专利法第2条第2款规定的技术方案,不符合专利法第2条第2款关于发明定义的规定。
全文:
本复审请求涉及申请号为201610401823.4,名称为“基于“S”形模型的锌需求预测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申请人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本申请的申请日为2016年05月31日,公开日为2016年11月09日。
经实质审查,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审查部门审查员于2018年02月24日发出驳回决定,驳回了本发明专利申请,其理由是:权利要求1-10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有关创造性的规定。驳回决定所依据的文本申请人于2016年05月31日提交的权利要求1-10、说明书第1-18页、说明书附图1-6、说明书摘要、摘要附图。驳回决定所针对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 一种基于“S”形模型的锌需求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人均锌消费与人均GDP的“S”形理论模型为基础,以人均GDP为自变量,运用双曲正切数学方法,结合不同国家或区域历史数据建立锌需求预测方程,从而实现对国家、区域或行业锌中长期需求的准确定量预测,包括如下步骤:
S1:收集各国人均锌消费及各国人均GDP历史数据,以人均GDP为横坐标,人均锌消费为纵坐标构建“S”形曲线;
S2:构建人均锌消费与人均GDP的“S”形物理模型;
S3:构建人均锌消费与人均GDP的“S”形理论模型;
S4:构建“S”形曲线数学模型:在人均锌消费与人均GDP的“S”形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双曲正切数学方法构建以人均GDP为自变量的锌需求预测方程;
S5:预测GDP值:设定预测时长及相关的人均GDP值;
S6:将步骤S5得到的人均GDP值代入步骤S4中得到的方程中,求得锌需求预测结果;
其中,步骤S2包括:
S21:根据人均锌消费增幅的变化规律确定“S”形曲线上的三个关键点:人均锌消费进入高增长期的起飞点,人均锌消费增幅由大到小的转折点以及人均锌消费需求达到顶点的零增长点;
S22:根据三个关键点分别将“S”形曲线划分为四个区间:缓慢增长区、快速增长区、增速减缓区以及零/负增长区;
其中,步骤S3包括:
S31:搜集各国锌历史消费结构;
S32:分析“S”形曲线关键点与锌消费结构、二产比例、城市化率以及粗钢消费之间的关系。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S”形模型的锌需求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包括如下步骤:
S41:构建出人均锌消费值Z与人均GDP值G的拟合方程:

其中,ak为待定常数,j=2,f(Z,G)为Z与G的多项式或周期性函数;
S42:基于对已有数据的分析,给出方程(1)的具体方程:

其中,σ1、σ2为待定常数,σ1σ2<0;
且曲线在转折点Pi(Gi,Zi)处有方程:

其中,Gi和Zi分别为转折点处的GDP值和人均锌消费值。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S”形模型的锌需求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还包括如下步骤:
S43:解出方程(2)在曲线起飞点前以及转折点后曲线呈现平坦状态的双曲正切函数
Z-Zi=A tanh(α(G-Gi)) (4)
其中,A为双曲正切函数的幅值,单位与Z相同,为待定常数。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S”形模型的锌需求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还包括如下步骤:
S44:解出方程(2)在曲线呈现非平坦状态的方程:

其中,α1、α2、α3为指数常数,单位与G-1相同;
由方程(5)得曲线在起飞点前、转折点临近区域、零增长点后线性变化的方程,分别如下:
Z-Zi=A A(α2-α3)(G-Gi)=A ρ1(G-Gi) (6)
Z-Zi=0.5A(α1 α3)(G-Gi)=ρi(G-Gi) (7)
Z-Zi=A A(α1-α2)(G-Gi)=A ρv(G-Gi)(8)
其中,ρ1、ρi、ρv分别为曲线在起飞点前、转折点临近区域、零增长点后线性变化区域的斜率值;
由方程(6)~(8)得α1、α2、α3待定常数与斜率相联系的方程,分别如下:



同时曲线在零增长点处有:

将(9)、(10)二式代入方程(12)得:
tanh(η1A-1)tanh(η2A-1)=η3 (13)
其中,
η1=0.5(ρ1 ρi ρv)(Gv-Gi) (14)
η2=0.5(ρ1 2ρi-ρv)(Gv-Gi) (15)

由具体数据给出Gi、Si、Gv、ρ1、ρi、ρv值,代入方程(13)中计算出A值;其中,Gv表示曲线中顶点位置的人均GDP数值;
S49:由方程(9)~(11)式依次计算出α1、α2、α3值,得出曲线趋势性拟合方程,即铅需求预测方程,也即方程(5)的具体形式。
5. 一种根据权利要求4的基于“S”形模型的锌需求预测方法得到的中国的锌需求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将中国的人均GDP代入下述方程式求得预测结果:

6. 一种基于“S”形模型的锌需求预测方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人均锌消费与人均GDP的“S”形理论模型为基础,以人均GDP为自变量,运用双曲正切数学方法,结合不同国家或区域历史数据建立锌需求预测方程,包括如下步骤:
S1:收集各国入均锌消费及各国人均GDP历史数据,以人均GDP为横坐标,人均锌消费为纵坐标构建“S”形曲线;
S2:构建人均锌消费与人均GDP的“S”形物理模型;
S3:构建人均锌消费与人均GDP的“S”形理论模型;
S4:构建“S”形曲线数学模型:在人均锌消费与人均GDP的“S”形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双曲正切数学方法构建以人均GDP为自变量的锌需求预测方程;
其中,步骤S2包括:
S21:根据人均锌消费增幅的变化规律确定“S”形曲线上的三个关键点:人均锌消费进入高增长期的起飞点,人均锌消费增幅由大到小的转折点以及人均锌消费需求达到顶点的零增长点;
S22:根据三个关键点分别将“S”形曲线划分为四个区间:缓慢增长区、快速增长区、增速减缓区以及零/负增长区;
其中,步骤S3包括:
S31:搜集各国锌历史消费结构;
S32:分析“S”形曲线关键点与锌消费结构、二产比例、城市化率以及粗钢消费之间的关系。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S”形模型的锌需求预测方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以人均GDP为自变量的锌需求预测方程包括:
S43:在曲线起飞点前以及转折点后曲线呈现平坦状态的双曲正切函数Z-Zi=A tanh(α(G-Gi)) (4)
其中,Z为人均锌消费值,G为人均GDP值,A为双曲正切函数的幅值,单位与Z相同,为待定常数;
根据不同国家的历史数据确定参数α,从而得到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具体预测方程。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S”形模型的锌需求预测方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以人均GDP为自变量的锌需求预测方程包括:
S44:在曲线呈现非平坦状态的方程:

其中,Z为人均锌消费值,G为人均GDP值,A为双曲正切函数的幅值,单位与Z相同,α1、α2、α3为指数常数,单位与G-1相同;
根据不同国家的历史数据确定参数α1、α2、α3,从而得到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具体预测方程。
9. 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基于“S”形模型的锌需求预测方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以人均GDP为自变量的锌需求预测方程中的方程(4)和(5)是由方程(2)解出的:

其中,σ1、σ2为待定常数,σ1σ2<0。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S”形模型的锌需求预测方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还包括如下步骤:
S41:构建出人均锌消费值Z与人均GDP值G的拟合方程:

其中,ak为待定常数,j=2,f(Z,G)为Z与G的多项式或周期性函数;
S42:基于对已有数据的分析,给出方程(1)的具体方程,即方程(2);
且曲线在转折点Pi(Gi,Zi)处有方程:

其中,Gi和Zi分别为转折点处的GDP值和人均锌消费值。 ”
申请人(下称复审请求人)对上述驳回决定不服,于2018年06月08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复审请求,同时修改了权利要求书、说明书第1-18页、说明书摘要。复审请求人认为: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复审请求时新修改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 一种基于“S”形模型的中国的锌需求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人均锌消费与人均GDP的“S”形理论模型为基础,以人均GDP为自变量,运用双曲正切数学方法,结合不同国家或区域历史数据建立锌需求预测方程,从而实现对国家、区域或行业锌中长期需求的准确定量预测,包括如下步骤:
S1:收集各国人均锌消费及各国人均GDP历史数据,以人均GDP为横坐标,人均锌消费为纵坐标构建“S”形曲线;
S2:构建人均锌消费与人均GDP的“S”形物理模型;
S3:构建人均锌消费与人均GDP的“S”形理论模型;
S4:构建“S”形曲线数学模型:在人均锌消费与人均GDP的“S”形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双曲正切数学方法构建以人均GDP为自变量的锌需求预测方程;
其中,步骤S2包括:
S21:根据人均锌消费增幅的变化规律确定“S”形曲线上的三个关键点:人均锌消费进入高增长期的起飞点,人均锌消费增幅由大到小的转折点以及人均锌消费需求达到顶点的零增长点;
S22:根据三个关键点分别将“S”形曲线划分为四个区间:缓慢增长区、快速增长区、增速减缓区以及零/负增长区;
其中,步骤S3包括:
S31:搜集各国锌历史消费结构;
S32:分析“S”形曲线关键点与锌消费结构、二产比例、城市化率以及粗 钢消费之间的关系。
其中,所述步骤S4包括如下步骤:
S41:构建出人均锌消费值Z与人均GDP值G的拟合方程:

其中,ak为待定常数,j=2,f(Z,G)为Z与G的多项式或周期性函数;
S42:基于对已有数据的分析,给出方程(1)的具体方程:

其中,σ1、σ2为待定常数,σ1σ2<0;
且曲线在转折点Pi(Gi,Zi)处有方程:

其中,Gi和Zi分别为转折点处的GDP值和人均锌消费值;
S43:解出方程(2)在曲线起飞点前以及转折点后曲线呈现平坦状态的双曲正切函数
Z-Zi=Atanh(α(G-Gi)) (4)
其中,A为双曲正切函数的幅值,单位与Z相同,为待定常数;
S44:解出方程(2)在曲线呈现非平坦状态的方程:

其中,α1、α2、α3为指数常数,单位与G-1相同;
由方程(5)得曲线在起飞点前、转折点临近区域、零增长点后线性变化的方程,分别如下:
Z-Zi=A A(α2-α3)(G-Gi)=A ρl(G-Gi) (6)
Z-Zi=0.5A(α1 α3)(G-Gi)=ρi(G-Gi) (7)
Z-Zi=A A(α1-α2)(G-Gi)=A ρv(G-Gi) (8)
其中,ρl、ρi、ρv分别为曲线在起飞点前、转折点临近区域、零增长点后线性变化区域的斜率值;
由方程(6)~(8)得α1、α2、α3待定常数与斜率相联系的方程,分别如下:



同时曲线在零增长点处有:

将(9)、(10)二式代入方程(12)得:
tanh(η1A-1)tanh(η2A-1)=η3 (13)
其中,
η1=0.5(ρl ρi ρv)(Gv-Gi) (14)
η2=0.5(ρl 2ρi-ρv)(Gv-Gi) (15)

由具体数据给出Gi、Si、Gv、ρl、ρi、ρv值,代入方程(13)中计算出 A值;其中,Gv表示曲线中顶点位置的人均GDP数值;
S45:由方程(9)~(11)式依次计算出α1、α2、α3值,得出曲线趋势性拟合方程,即锌需求预测方程,也即方程(5)的具体形式,包括:
提取中国60多年人均锌消费与人均GDP数据,构建以人均GDP为自变量的锌需求预测方程如下:

S5:根据中国经济历史增长趋势及未来20年经济发展规划,给定预测期内人均GDP;
S6:将预测期内的人均GDP代入方程(17)中,求得锌需求预测结果。 ”。
经形式审查合格,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8年06月19日依法受理了该复审请求,并将其转送至原审查部门进行前置审查。
原审查部门在前置审查意见书中坚持原驳回决定。
随后,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合议组对本案进行审理。
合议组于2019年05月06日向复审请求人发出复审通知书,指出:本申请权利要求1不符合专利法第2条第2款的规定。
复审请求人于2018年06月20日提交了意见陈述书,并修改了权利要求1。复审请求人认为:本申请的锌需求预测方法借助于计算机程序实现,保护计算机程序的内容属于专利法意义下的内容,由此直接产生的效果属于专利法中的技术效果,因此符合专利法第2条第2款的有关规定。其权利要求1的内容如下:
“1. 一种基于“S”形模型的中国的锌需求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人均锌消费与人均GDP的“S”形理论模型为基础,以人均GDP为自变量,运用双曲正切数学方法,结合不同国家或区域历史数据建立锌需求预测方程,从而实现对国家、区域或行业锌中长期需求的准确定量预测,包括如下步骤:
S1:收集各国人均锌消费及各国人均GDP历史数据,以人均GDP为横坐标,人均锌消费为纵坐标构建“S”形曲线;
S2:构建人均锌消费与人均GDP的“S”形物理模型;
S3:构建人均锌消费与人均GDP的“S”形理论模型;
S4:构建“S”形曲线数学模型:在人均锌消费与人均GDP的“S”形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双曲正切数学方法构建以人均GDP为自变量的锌需求预测方程;
其中,步骤S2包括:
S21:根据人均锌消费增幅的变化规律确定“S”形曲线上的三个关键点:人均锌消费进入高增长期的起飞点,人均锌消费增幅由大到小的转折点以及人均锌消费需求达到顶点的零增长点;
S22:根据三个关键点分别将“S”形曲线划分为四个区间:缓慢增长区、快速增长区、增速减缓区以及零/负增长区;
其中,步骤S3包括:
S31:搜集各国锌历史消费结构;
S32:分析“S”形曲线关键点与锌消费结构、二产比例、城市化率以及粗 钢消费之间的关系。
其中,所述步骤S4包括如下步骤:
S41:构建出人均锌消费值Z与人均GDP值G的拟合方程:

其中,ak为待定常数,j=2,f(Z,G)为Z与G的多项式或周期性函数;
S42:基于对已有数据的分析,给出方程(1)的具体方程:

其中,σ1、σ2为待定常数,σ1σ2<0;
且曲线在转折点Pi(Gi,Zi)处有方程:

其中,Gi和Zi分别为转折点处的GDP值和人均锌消费值;
S43:解出方程(2)在曲线起飞点前以及转折点后曲线呈现平坦状态的双曲正切函数
Z-Zi=Atanh(α(G-Gi)) (4)
其中,A为双曲正切函数的幅值,单位与Z相同,为待定常数;
S44:解出方程(2)在曲线呈现非平坦状态的方程:

其中,α1、α2、α3为指数常数,单位与G-1相同;
由方程(5)得曲线在起飞点前、转折点临近区域、零增长点后线性变化的方程,分别如下:
Z-Zi=A A(α2-α3)(G-Gi)=A ρl(G-Gi) (6)
Z-Zi=0.5A(α1 α3)(G-Gi)=ρi(G-Gi) (7)
Z-Zi=A A(α1-α2)(G-Gi)=A ρv(G-Gi) (8)
其中,ρl、ρi、ρv分别为曲线在起飞点前、转折点临近区域、零增长点后线性变化区域的斜率值;
由方程(6)~(8)得α1、α2、α3待定常数与斜率相联系的方程,分别如下:



同时曲线在零增长点处有:

将(9)、(10)二式代入方程(12)得:
tanh(η1A-1)tanh(η2A-1)=η3 (13)
其中,
η1=0.5(ρl ρi ρv)(Gv-Gi) (14)
η2=0.5(ρl 2ρi-ρv)(Gv-Gi) (15)

由具体数据给出Gi、Si、Gv、ρl、ρi、ρv值,代入方程(13)中计算出 A值;其中,Gv表示曲线中顶点位置的人均GDP数值;
S45:由方程(9)~(11)式依次计算出α1、α2、α3值,得出曲线趋势性拟合方程,即锌需求预测方程,也即方程(5)的具体形式,包括:
提取中国60多年人均锌消费与人均GDP数据,构建以人均GDP为自变量的锌需求预测方程如下:

S5:根据中国经济历史增长趋势及未来20年经济发展规划,给定预测期内人均GDP;
S6:将预测期内的人均GDP输入至方程(6)中,然后输出锌需求预测结果。”
在上述程序的基础上,合议组认为本案事实已经清楚,可以作出审查决定。
二、决定的理由
审查文本的认定
复审请求人在复审阶段提交了修改文件,所述修改符合专利法第33条及细则第61条的规定,因此,本复审决定所针对的文本为:复审请求人于2018年06月20日提交的权利要求1、2018年06月08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18页和说明书摘要;于申请日2016年05月31日提交的说明书附图1-6和摘要附图。
关于专利法第2条第2款
专利法第2条第2款规定: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如果一项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方法,其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属于专利法意义上的技术问题;所要求保护的方法本质上属于人的思维运动过程,不属于专利法意义上的技术手段;所实现的效果也不属于专利法意义上的技术效果,则该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方案不属于专利法第2条第2款规定的技术方案,不符合专利法第2条第2款关于发明定义的规定。
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基于“S”形模型的中国的锌需求预测方法,其方案是以人均锌消费与人均GDP的“S”形理论模型为基础,以人均GDP为自变量,运用双曲正切数学方法,结合不同国家或区域历史数据建立锌需求预测方程,实现对国家、区域或行业的锌中长期需求的定量预测。该权利要求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解决以往锌需求预测普遍存在的预测偏差大的问题,不属于专利法意义上的技术问题;该方法是人的思维运动,它源于人的思维,经过推理、分析和判断产生出抽象的结果,或者经过人的思维运动作为媒介,间接地作用于自然产生结果,是指导人们进行思维、表述、判断和记忆的规则和方法,其本质上属于人的思维运动过程,是基于历史数据进行推理、分析和判断而产生的预测结果,不属于专利法意义上的技术手段;所欲实现的效果是预测中国的锌中长期需求,不属于专利法意义上的技术效果,因此,该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方案不属于专利法第2条第2款规定的技术方案,不符合专利法第2条第2款关于发明定义的规定。
基于上述事实和理由,合议组作出如下决定。
三、决定
维持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8年02月24日对本申请作出的驳回决定。
如对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不服,根据专利法第41条第2款的规定,复审请求人可以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