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创造名称:地震预测预报的方法和系统
外观设计名称:
决定号:189264
决定日:2019-09-06
委内编号:1F255715
优先权日:
申请(专利)号:201510916521.6
申请日:2015-12-14
复审请求人:丁陶生
无效请求人:
授权公告日:
审定公告日:
专利权人:
主审员:李若楠
合议组组长:潘圆圆
参审员:朱磊
国际分类号:G01V1/00
外观设计分类号:
法律依据: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决定要点
:如果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作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对比文件之间具有区别技术特征,但该区别技术特征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则该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不具备创造性。
全文:
本复审请求涉及申请号为201510916521.6,名称为“地震预测预报的方法和系统”的发明专利申请(下称本申请)。申请人为丁陶生。本申请的申请日为2015年12月14日,公开日为2016年06月15日。
经实质审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实质审查部门于2018年05月02日发出驳回决定,驳回了本申请,其理由是:权利要求1-3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驳回决定所依据的文本为:申请日2015年12月14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0-12页、说明书附图第1-3页、权利要求第1-3项、摘要附图;2016年04月22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9页、说明书摘要。
驳回决定中引用了如下对比文件:
对比文件1:CN101363915A,公开日2009年02月11日;
对比文件2:CN1948998A,公开日2007年04月18日;
对比文件3:CN86107762A,公开日1987年12月02日。
驳回决定所针对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地震预测预报的方法和系统,其特征在于用地质钻机向地面以下垂直打钻孔取岩芯。孔的直径108-300mm(毫米)。孔深为1-15km(公里),在钻孔的底部放入早已准备完好的各种仪器仪表如小型地震仪、录音机、温度计、红外线仪、水温表、水压表、氡气测量仪、孔底钢管升高测量仪,用来测量地震前多块岩石层因受外力冲量挤压弯曲变形位移成为累积能量的载体,必然会发生地壳岩层内的动力摩擦、形变、位移造成震动、音响、温度变化、红外线的强弱度、地下水温和压强的变化,测量氡气的浓度和变化参数,载体岩石层弯曲变形位移距离加大向上弯曲度加大使孔底钢管升高仪抬高上升参数,用防水防压的密封钢管保护上述各种仪器仪表和线路畅通,把各种仪器仪表所记录的各种信息、信号,上述仪器仪表的功能所能测量到的各种信息参数,随时自动向孔口上面的发射站输送信息、信号和各种参数。钻孔在地面上的发射装置可以随时自动向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地震局、地震台、地震站等职能单位用移动电话、手机的技术手段自动发射或用GPS系统向卫星发射,国家或当地政府的地震局、地震站等职能单位根据钻孔及时自动发送过来的各种信息、信号、参数分析、研究,当发展到一定严重的程度时,说明地震发生的时间就在眼前,及时向该地区的政府职能单位和电视台、电台、移动电话等现代通讯设施发出地震的紧急地震预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地震预测预报方法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孔的地面孔口上建筑一个外层有防水的圆筒状的钢筋水泥坚固的发射台,如图3所示钢筒上面有发射的天线和避雷针,钢筒内有蓄电池或地面电源,有地面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可及时向钢筒内的蓄电池充电和维修各种发射装置仪器仪表的钢板门,门板必须上锁,以防小孩玩弄或有人破坏,保证孔口上部的发射装置接收到钻孔底部多种仪器仪表自动发送上来的各种信息、信号和各种参数及时自动向地震局、地震站、地震台发送或向GPS系统向卫星发射,由政府职能机构接收,经分析研究当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时可实现地震前黄金时间内的预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预测预报的方法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钻孔的数量和分布是在地震带周围人口稠密地区和在城市每平方公里的面积的大地布置3-4个钻孔,钻孔深度为10-15km(公里)安装上述的各种仪器仪表等发射装置,在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每平方公里面积布置2-3个钻孔,也深为5-10公里在人中稀少的高原、山区钻孔1-2个,孔深为1-3公里。钻孔覆盖面积的大小由有关负责人和专家认为有可能在某一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可以具体布置一个地区钻孔的数量或覆盖几万或几十万平方公里面积,根据具体情况可灵活确定,从此可以确保该地区地震前准确预测预报。”
驳回决定具体指出:(1)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地震预测预报的方法和系统,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对地震前兆进行预测预报的方法和系统;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是:1)放入钻孔底部的仪器仪表还具体包括小型地震仪、录音机、红外线仪、水温表、水压表、氡气测量仪和孔底钢管升高测量仪,用来测量地震前多块岩石层因受外力冲量挤压弯曲变形位移成为累积能量的载体,必然会发生地壳岩层内的动力摩擦、形变、位移造成震动、音响、红外线强弱度、地下水温和压强的变化,测量氡气的浓度和变化参数,载体岩石层弯曲变形位移距离加大向上弯曲度加大使孔底钢管升高仪抬高上升参数,用防水防压的密封钢管保护上述各种仪器仪表和线路通畅;2)孔口接收信息的装置为发射站,钻孔在地面的发射装置可以随时自动向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地震局、地震台、地震站等职能单位用移动电话、手机的技术手段自动发射或用GPS系统向卫星发射,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地震局、地震站等职能单位根据钻孔及时自动发送过来的信息、信号、参数分析、研究,当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时,说明地震发生的时间就在眼前,及时向该地区的政府职能单位和电视台、电台、移动电话等现代通讯设施发出地震的紧急地震预报。上述区别技术特征是在对比文件2和对比文件3的启示下结合本领域常规的技术手段容易想到的。因此权利要求1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不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2)权利要求2-3是从属权利要求,其附加技术特征或被对比文件1、2、3公开或属于本领域的常用技术手段,因此,在其引用的权利要求1不具备创造性的情况下,权利要求2-3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申请人(下称复审请求人)对上述驳回决定不服,于2018年07月09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复审请求,未修改申请文件。复审请求人认为:(1)对比文件1-3的方案是错误的,是不成立的,不是现有技术;具体为:对比文件1的温度计、电脑、气压计等没有地震预测预报的功能;对比文件1的理论“地震发生前,岩浆上涌”是错误的;对比文件1的孔深2000-10000米,为深水孔,全部仪器将置于水中而生锈,且电线要老化、起火或燃烧;没有电源,电脑和摄像仪不能工作;对比文件1的摄像头和时钟对地震预测没有作用;对比文件1需要人员蹲守,成本较高;对比文件2-3只有想法,没有方法,更没有预测预报的系统,没有使用仪器;对地震前地面的测量没有意义,对比文件2没有明确地壳电阻率与地震的关系、如何获取音能量场的变化以及如何与卫星进行联系等;对比文件3没有公开孔深、直径。(2)本申请创立了“冲量地震”学说,揭示了地震动力源来自于地球自转的冲量作用力,为首创,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具备创造性。(3)唯有本申请权利要求1-3才有的录音机和小型地震仪,才能在第一时间发出地震预报;即使震中地区没有钻孔,因为本申请权利要求1-3的多个钻孔之间的距离和方位、坐标是已知的,接收到的振动和声音是来自本申请权利要求多个钻孔的什么方位,距离和标高,都可以通过三角函数计算出来。因此权利要求1-3具备创造性。
经形式审查合格,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8年09月28日依法受理了该复审请求,并将其转送至原专利实质审查部门进行前置审查。
原专利实质审查部门在前置审查意见书中坚持驳回决定。
随后,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合议组对本案进行审理。
合议组于2019年06月11日向复审请求人发出复审通知书,指出:(1)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地震预测预报的方法和系统,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对地震前兆进行预测预报的方法和系统,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相比,其区别技术特征为:1)本申请具体采用地质钻机来打孔;本申请放入钻孔底部的仪器仪表除了温度计之外,还包括小型地震仪、录音机、红外线仪、水温表、水压表、氡气测量仪和孔底钢管升高测量仪,用来测量地震前多块岩石层因受外力冲量挤压弯曲变形位移成为累积能量的载体,必然会发生地壳岩层内的动力摩擦、形变、位移造成震动、音响、红外线的强弱度、地下水温和压强的变化,测量氡气的浓度和变化参数,载体岩石层弯曲变形位移距离加大向上弯曲度加大使孔底钢管升高仪抬高上升参数,用防水防压的密封钢管保护上述各种仪器仪表和线路通畅。2)本申请的孔口接收信息的装置为发射站,钻孔在地面的发射装置可以随时自动向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地震局、地震台、地震站等职能单位用移动电话、手机的技术手段自动发射或用GPS系统向卫星发射,国家或当地政府的地震局、地震站等职能单位根据钻孔及时自动发送过来的信息、信号、参数分析、研究,当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时,说明地震发生的时间就在眼前,及时向该地区的政府职能单位和电视台、电台、移动电话等现代通讯设施发出地震的紧急地震预报。上述区别技术特征1)和2)均是在对比文件2和对比文件3的启示下结合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容易想到的。因此权利要求1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不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2)权利要求2-3是从属权利要求,其附加技术特征或被对比文件1-3公开或属于本领域的常用技术手段,因此,在其引用的权利要求1不具备创造性的情况下,权利要求2-3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3)合议组针对复审请求人的意见进行了回应。
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07月09日提交了意见陈述书和权利要求书的全文修改替换页,修改包括:将说明书中涉及地震产生原理的内容“基于地球自转的同轴不同心,板块的旋转半径因纬度的增高而逐次减小,造成低纬度大板块,最高速旋转所具有的巨大能量,对较高纬度较小板块和较低速旋转板块的动量所产生的动量的增量,即产生的天文数字的巨大冲量和加速度,对较高纬度板块必然产生挤压、俯冲、位移的作用力;高纬度的板块获得了低纬度板块巨大的冲量,从而引起了板块运动状态变化的地震机理”和从属权利要求3的技术特征加入到权利要求1中,并修改了部分文字。复审请求人认为:(1)虽然任何地震预测系统都是对地震前夕产生的现象进行表征,但是如何在测得的浩瀚地震预兆数据中甄别出其中极少见、极罕见有预报价值的现象进行表征,是本申请提出了全新的地震机理后才能实现的;(2)对比文件1虽然公开了“深孔直径0.3-0.5米,深200-2000米”,仍然不容易让本领域技术人员想到本申请的“孔的直径108-300毫米;孔深为1-15公里”,因为本申请孔深为1-15公里不是单一的而是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分布密度和深度;(3)对比文件3没有公开对岩层进行垂直移位测量,“孔底钢管升高测量仪”在任何现有技术中均没有公开;(4)本申请为“小型地震仪、录音机、温度计、红外仪、水温表、水压表、氡气测量仪、孔底钢管升高测量仪”的集合应用,只有本申请全套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才能分析、研究得出有用的震前预报;本申请提供一种全新的并且让人信服的地震机理,以此为指引,实施一种任何现有技术都没有公开和启示,并让本领域技术人员不容易想到的整套的预测预报技术。
复审请求人新修改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 地震预测预报的方法和系统,其特征在于基于地球自转的同轴不同心,板块的旋转半径因纬度的增高而逐次减小,造成低纬度大板块,最高速旋转所具有的巨大能量,对较高纬度较小板块和较低速旋转板块的动量所产生的动量的增量,即产生的天文数字的巨大冲量和加速度,对较高纬度板块必然产生挤压、俯冲、位移的作用力;高纬度的板块获得了低纬度板块巨大的冲量,从而引起了板块运动状态变化的地震机理:用地质钻机向地面以下垂直打钻孔取岩芯;孔的直径108-300毫米;孔深为1-15公里,在钻孔的底部放入早已准备完好的各种仪器仪表如小型地震仪、录音机、温度计、红外仪、水温表、水压表、氡气测量仪、孔底钢管升高测量仪,用来测量地震前多块岩石层因受外力冲量挤压弯曲变形位移成为累积能量的载体,必然会发生地壳岩层内的动力摩擦、形变、位移造成振动、音响、温度变化、红外线的强弱度、地下水温和压强的变化,测量氡气的浓度和变化参数,载体岩石层弯曲变形位移距离加大向上弯曲度加大使孔底钢管升高仪抬高上升参数,用防水防压的密封钢管保护上述各种仪器仪表和线路畅通,把各种仪器仪表所记录的各种信息、信号,上述仪器仪表的功能所能测量到的各种信息参数,随时向孔口上面的发射站输送信息、信号和各种参数;钻孔在地面上的发射装置可以随时自动向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地震局、地震台、地震站等职能单位用移动电话、手机的技术手段自动发射或用GPS系统向卫星发射,国家或当地政府的地震局、地震站等职能单位根据钻孔及时发射过来的各种信息、信号、参数分析、研究,当发展到一定严重的程度时,说明地震发生的时间就在眼前,及时向该地区的政府职能单位和电视台、电台、移动电话等现代通讯设施发出地震的紧急地震预报; 所述的钻孔的数量和分布是在地震带周围人口稠密地区和在城市每平方公里的面积的大地布置3-4个钻孔,钻孔深度为10-15公里安装上述的各种仪器仪表等发射装置,在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每平方公里面积布置2-3个钻孔,也深为5-10公里,在人口稀少的高原、山区钻孔1-2个,孔深为1-3公里,钻孔覆盖面积的大小由有关负责人和专家认为有可能在某一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可以布置一个地区钻孔的数量或覆盖几万或几十万平方公里面积,根据具体情况可灵活确定,以此可以确保该地区地震前准确预测预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地震预测预报的方法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钻孔的地面孔口上建筑一个外层有防水的圆筒状的钢筋水泥坚固的发射台,如图3所示钢筒上面有发射的天线和避雷针,钢筒内有蓄电池或地面电源,有地面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可及时向钢筒内的蓄电池充电和维修各种发射装置仪器仪表的钢板门,门板必须上锁,以防小孩玩弄或有人破坏, 保证孔口上部的发射装置接收到钻孔底部多种仪器仪表发送上来的各种信息、信号和各种参数及时自动地向地震局、地震站、地震台发送或向GPS系统向卫星发射,由政府职能机构接收,经分析研究当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时可实现地震前黄金时间内的预报。”
在上述程序的基础上,合议组认为本案事实已经清楚,可以作出审查决定。
二、决定的理由
1、审查文本的认定
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07月09日答复复审通知书时提交了权利要求书的全文修改替换页,经审查,其所作修改符合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因此,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针对的文本是:申请日2015年12月14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0-12页、说明书附图第1-3页、摘要附图,2016年04月22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9页、说明书摘要,以及2019年07月09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2项。
2、关于创造性
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如果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作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对比文件之间具有区别技术特征,但该区别技术特征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则该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不具备创造性。
(1)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地震预测预报的方法和系统,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对地震前兆进行预测预报的方法和系统,具体公开了(参见说明书第7页最后1段至第9页第2段及图1-5):包括在地面钻深孔,深孔直径为0.3-0.5米(与本申请的孔的直径“108-300毫米”具有相同的端点0.3米),深孔的深度为200-2000米(与本申请的孔深“1-15公里”范围重叠),与水平面垂直(相当于向地面以下垂直打钻孔取岩心),红外线温度计28、时钟27、摄像仪26互相配合地固定于支架29上并连接电线25;支架29连接一根吊绳24,可从深孔1的上端放入到深孔1的下端或底部,地震发生前,岩浆向地面上涌时,会把热推进深孔1内,使红外线温度计28的数值变化或升高(相当于在钻孔的底部放入早已准备完好的各种仪器仪表如温度计等,用来测量地震前会发生地壳岩层内的温度变化);还包括导线和电脑,温度计数值实时地通过导线上传到井口外电脑上,摄像仪26便会对红外线温度计28和时钟27的数值进行实时地摄像,地面人员便可在电脑22上实时地观看到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作出地震预报(相当于把各种仪器仪表所记录的各种信息、信号,上述仪器仪表的功能所能测量到的各种信息参数,随时向孔口上面的“站”输送信息、信号和各种参数)。
该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该对比文件1所公开的技术内容相比,其区别为:
1)本申请具体采用地质钻机来打孔;本申请放入钻孔底部的仪器仪表除了温度计之外,还包括小型地震仪、录音机、红外仪、水温表、水压表、氡气测量仪和孔底钢管升高测量仪,用来测量地震前多块岩石层因受外力冲量挤压弯曲变形位移成为累积能量的载体,必然会发生地壳岩层内的动力摩擦、形变、位移造成振动、音响、红外线的强弱度、地下水温和压强的变化,测量氡气的浓度和变化参数,载体岩石层弯曲变形位移距离加大向上弯曲度加大使孔底钢管升高仪抬高上升参数,用防水防压的密封钢管保护上述各种仪器仪表和线路通畅。
2)本申请的孔口接收信息的装置为发射站,钻孔在地面的发射装置可以随时自动向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地震局、地震台、地震站等职能单位用移动电话、手机的技术手段自动发射或用GPS系统向卫星发射,国家或当地政府的地震局、地震站等职能单位根据钻孔及时发射过来的信息、信号、参数分析、研究,当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时,说明地震发生的时间就在眼前,及时向该地区的政府职能单位和电视台、电台、移动电话等现代通讯设施发出地震的紧急地震预报。
3)所述的钻孔的数量和分布是在地震带周围人口稠密地区和在城市每平方公里的面积的大地布置3-4个钻孔,钻孔深度为10-15公里安装上述的各种仪器仪表等发射装置,在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每平方公里面积布置2-3个钻孔,也深为5-10公里,在人口稀少的高原、山区钻孔1-2个,孔深为1-3公里,钻孔覆盖面积的大小由有关负责人和专家认为有可能在某一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可以布置一个地区钻孔的数量或覆盖几万或几十万平方公里面积,根据具体情况可灵活确定,以此可以确保该地区地震前准确预测预报。
4)基于地球自转的同轴不同心,板块的旋转半径因纬度的增高而逐次减小,造成低纬度大板块,最高速旋转所具有的巨大能量,对较高纬度较小板块和较低速旋转板块的动量所产生的动量的增量,即产生的天文数字的巨大冲量和加速度,对较高纬度板块必然产生挤压、俯冲、位移的作用力;高纬度的板块获得了低纬度板块巨大的冲量,从而引起了板块运动状态变化的地震机理。
对于区别1),本申请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确定孔底具体的检测装置及参数以全面预测地震;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地震探测与预报系统,并具体公开了(参见说明书第4页最后1段至第7页最后1段及图1-4):在岩石层应力变化探测装置的上部或下部的适当位置,设置一个音频信号拾音装置,其功能是将检测到的、通过多功能探测井及声纳管传输进来的岩石层中的音频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相当于录音机),在多功能探测井的最底部,设置一部深井式地震仪(相当于小型地震仪),用来观测岩石层的震动情况,地幔层高温溶岩软流的运动,造成了处在其上的岩石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参见说明书第2页第1-5段),在岩石层多方向受力的自然条件下,这些开裂缝有时也不会只在岩石层的上方或下方一个方向上开裂(相当于地震前多块岩石层因受外力冲量挤压弯曲变形位移成为累积能量的载体),通过对地壳岩层中存在的多种物理信息如音能量场的变化及其强度,岩石层蠕动及应力变化、岩石层地壳的震动、地壳电阻率的变化等的探测(相当于用来测量地震前多块岩石层因受外力冲量挤压弯曲变形位移成为累积能量的载体,必然会发生地壳岩层内的动力摩擦、形变、位移造成振动、音响),岩石层受到地幔层向上作用力,和其他岩石板块对这一岩石板块的压力,则可以确定载体岩石层弯曲变形位移距离加大向上弯曲度加大;多功能探测井及声纳管由高强度钢套管组成(相当于用防压的钢管保护上述各种仪器仪表和线路畅通);
对比文件3公开了一种对天然地震预测预报的系统和方法,并具体公开了:地面之下地震预测最好是利用钻孔来完成,例如为探寻碳氢化合物、水、固体矿物(第7页第1段),测量井中液体的温度、压力(参见第8页a项,相当于包括水温表、水压表)及天然放射性,可以确定测量地下水温和压强变化以及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和参数变化;用激光测量岩石的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的位移及倾斜测量等(参见第6页倒数第3段)。
即对比文件2、3分别公开了将地震仪、录音机以及水温水压测量等各种检测传感器放置于钻孔内以实现综合预测,在此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将其用于对比文件1中,以全面监测实现准确预报;在对比文件3公开了放射性物质测量的基础上,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地层运动开裂时氡气会大量析出,且地表测氡法常用于测试地下地层板块运动、断裂和塌陷等,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采用氡气测量仪测量氡气的浓度和变化参数来进行地震预测预报;同时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地壳岩层在形变、位移时会造成红外线强度的变化,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设置红外仪判断红外线强度的变化来进行地震预测;而在对比文件2给出了耐压管防护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钢管用于防水和密封属于本领域的常规选择;对于“孔底钢管升高测量仪”,对比文件2指出地震前会有岩石层向上弯曲,对比文件3则公开了对岩石层垂直位移进行测量,那么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进一步在孔底安装对岩石层垂直位移进行测量的“孔底钢管升高测量仪”。另外,地质钻机也是本领域公知的钻孔工具。
对于区别2),本申请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对孔底装置获取的信息及时进行预报。对比文件2公开了上述各种探测装置探测到的信号是模拟信号,通过一个数字信号调制装置,将其调制成适于在相应的光纤电视网、宽带网、微波、卫星等网络上传输的信号(相当于孔口接收信息的装置为发射站),将信号传输到主电脑站内,主电脑分析处理相关信息,向地震报警装置发出地震快速报警指令(参见说明书第7页第2-5段,相当于钻孔在地面上的发射装置可以通过卫星等向“主电脑”传输信息,“主电脑”根据钻孔及时发射过来的各种信息、信号、参数分析、研究,当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时,说明地震发生的时间就在眼前,及时发出地震的紧急地震预报)。即对比文件2给出了基于网络实现地震预测信号的远程传输的技术启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将其用于对比文件1中以实现地震预测信号的远程监控与预警,而采用移动电话、手机或卫星发射等手段进行网络传输均是本领域常规的网络传输方式。
对比文件3公开了使用能下井的传感器,用多芯电缆把测得的信号传至井口地面,显示和记录,还具有计算机辅助中心,它能把从自动测量器件用遥测方法收集来的数据加以处理,处理完并对数据加以评价之后,由计算机加以判断而发出警报,以便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且可利用遥测线路发出警报(参见第8页倒数第2段,第11页倒数第2段)。即对比文件3给出了向有关部门发送报警信息以及无线报警的技术启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将其用于对比文件1中,以将传感信息或报警信息无线发送至有关部门,而有关部门为地震局、地震台或地震站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
进一步地,在对比文件3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利用地面的发射装置随时自动向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地震局、地震台、地震站等职能单位用移动电话、手机的技术手段自动发射或用GPS系统向卫星发射,当情况紧急时及时向该地区的政府职能单位和电视台、电台、移动电话等现代通讯设施发出地震的紧急地震预报,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
对于区别3),本申请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设计钻孔分布和深度以提高预测准确性。对比文件1还公开了(参见说明书第6页第5段,权利要求5):在经纬线方向上每隔20公里钻一个同样的深孔,遍布于人口居住区及其邻近区域,包括浅海区,构成大范围的地震监测站网络,深孔的深度可为2000-10000米(相当于在钻孔深度为10-15公里安装各种仪器仪表等装置)。此外对比文件2还公开了(参见说明书第7页第1段):将多组多功能探测站在一个广泛的地域内,相对等距离的设置,对重要的经济地区和人口稠密地区可以提高设置密度,组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多功能地震探测系统网络。由此可见,对比文件1和2已经公开了在广泛区域内布置多个钻孔,以形成大范围地震预测区域的思路,以及在重要地区和人口密集区提高设置密度的思路。因此具体钻孔的数量和分布,以及孔覆盖面积的大小可由地区重要程度、人口密集程度,或有关负责人和专家认为有可能在某一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等综合考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进而对具体的布置方式如不同地区的密度、井深等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测量需求、实际情况容易做出的适应性设计。
对于区别4),限定了地震预测所依据的地震产生原理,由于地震预测是对地震发生前夕所产生现象的监测和处理,与地震是如何产生的并无直接关系,即无论基于何种地震产生原理,地震产生前夕的征兆都是相似的,且从前述评述可知,本申请所采用的地震监测手段均为现有技术已有的或已有启示的,本申请并没有针对该地震产生原理而限定出特殊的监测手段或预测方法;也就是该地震产生原理对地震预测的监测系统和实施没有产生实质的限定作用。
由此可见,在对比文件1公开的基础上结合对比文件2-3以及本领域的公知常识以得出权利要求1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权利要求1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不具备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2)权利要求2引用权利要求1,对比文件2还公开了(参见说明书第6页第3段):在多功能探测井的地面出口处,设置一个具有隔震性能的房屋式建筑,在该房屋装置内,再设立一台地震仪、提升装置等,还具有电源系统(第4页倒数第3段)。对比文件3还公开了(参见说明书第14页最后1段)计算机控制的中心SZK内有无线电接收机RV及RV′,它们接收从地震观测台0及自动测量系统AM的发射机RA和RA′所传来的信号,由计算机加以判断而发出报警,以便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且可利用遥测线路无线发出警报。在对比文件2-3公开发射台、房屋建筑以及电源的基础上,对发射台的结构、形状与性能的设计、具有天线、避雷针以及维修门板等,其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上述对比文件公开的基础上的常规改进,而避免小孩损坏而上锁、管理人员进行维修和管理等也是在此基础上容易想到的常规改进;因此,当其引用的权利要求1不具备创造性时,该从属权利要求2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3、对复审请求人相关意见的评述
复审请求人在答复复审通知书时陈述的本申请具备创造性的理由如下:
(1)虽然任何地震预测系统都是对地震前夕产生的现象进行表征,但是:由于地球自转的同轴不同心,板块的旋转半径因纬度的增高而逐次减小,造成低纬度大板块高速旋转所具有的巨大能量,对较高纬度较小板块和较低速旋转板块的动量产生动量的增量,而造成地震的动因都是时时刻刻在发生、更普遍存在的,更具体说现有深井地震探测的地震预兆:温度、声音、振动、水压、氡气是时常出现被测到的,但是属于引起地震的次数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地震预报的核心难题不在于地震预兆:温度、声音、振动、水压、氡气的监测,而是如何在测得的浩瀚地震预兆数据中甄别出其中极少见、极罕见有预报价值的现象进行表征。
(2)对比文献1虽然公开了“深孔直径0.3-0.5米,深200-2000米”,仍然不容易让本领域技术人员想到本申请的“孔的直径108-300毫米;孔深为1-15公里”,因为本申请的孔深为1-15公里不是单一的而是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有不同分布密度和深度,且孔深2000米以上到15公里未被对比文献1公开,对比文件1更没有公开“在地震带周围人口稠密地区和在城市每平方公里的面积布置3-4个钻孔,钻孔深度为10-15公里”和“在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每平方公里面积布置2-3个钻孔,深为5-10公里”,本申请采用了明显区别于对比文献1的细孔、深井和因地而异的不同深度范围的井深,采用细孔容易测到岩石层弯曲变形使钢管升高仪抬高上升的参数,同时城市等人口稠密地对地层构造扰动大,怕误报更容易误报,密设深井能把人口稠密地地震预报准确性提高到一个异常高的水平,人口密度较小地稀布中井和深井探测,在深井基础上引入中井,高原特别是青藏高原深井处的非有感地震日常活动频繁,极容易误测误报,浅井能够显著提高测报准确性。
(3)对比文献3没有公开对岩层进行垂直移位测量,仅在其说明书第11页第11行公开了“钻孔倾斜之测量”,显然不能想到本申请的孔底钢管升高测量仪,且对比文献3并没有公开如何进行垂直移位测量,也就是在任何现有技术中都没有公开,更没有公开孔底钢管升高测量仪的测量是分布在几万或几十万平方公里面积10-15公里井深、5-10公里、1-3公里井深进行的;对比文献2公开的“地震前会有岩石层向上弯曲”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且对比文献公开于本申请的申请日的28年前,如果其公开的相关信息,真容易启示本领域技术人员,那么应有相应的文献公开。
(4)本申请为“小型地震仪、录音机、温度计、红外仪、水温表、水压表、氡气测量仪、孔底钢管升高测量仪”的集合应用,虽然前7项被对比文献1-3分别公开,但是,这三个对比文献前后时间跨度大,与本申请的时间距离又如此之远,在浩如烟海的地震预测预报文献中,从中找出这三篇如大海捞针,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必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不容易想到的;只有本申请全套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才能分析、研究得出有用的震前预报;本申请提供一种全新的并且让全世界本领域技术人都信服的地震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以此为指引,实施一种任何现有技术都没有公开和启示,并让本领域技术人员不容易想到整套的预测预报技术,在技术实施前、中、后都由这一全新机理进行指导和约束,让地震预测预报有明确的机理和路线指引,取得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因为没有这么明确的地震机理,再多的探测信号数据都无法让本领域技术人员去做有效的分析研究,利用本申请探井技术能够实现人类地震预报的突破。
合议组认为:
(1)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中未限定各种仪器仪表获取的信息具体通过何种理论进行解读,通过何种手段进行处理,也没有针对该理论有区别于现有技术的其他技术特征的限定,如申请人所陈述的:“地震预报的核心难题不在于地震预兆:温度、声音、振动、水压、氡气的监测,而是如何在测得的浩瀚地震预兆数据中甄别”,那么具体如何在测得的数据中甄别出地震现象的准确表征也并未限定在权利要求中,也就是说本申请仅记载了地震预测所依据的地震产生原理,并限定了在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地震预测所采用的传感器的组合,但并未具体说明基于该地震预测原理如何基于已有检测数据进行预测,因此该地震产生原理不能作为本申请具备创造性的理由;同时,不管基于何种地震产生学说的地震预测系统,都是对地震前夕产生的现象进行表征,也就是本申请所使用的都是现有技术中已有的用于预测地震的传感器,用于指示即将发生地震的温度、声音、振动等,而这些表现是在地震发生前的公知的表象,无论基于何种地震产生学说,上述传感器都可以用于指示和预测地震,即本申请并未限定出有别于现有技术的其他预测方法和系统。
(2)首先,对比文件1公开了深孔直径为0.3-0.5米、井深为200-2000米,权利要求中又限定了井深为2000-10000米,基于此,参见《专利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三章第3.2.4节中关于涉及数值范围的技术特征是否被对比文件公开的相关判断方法,对比文件1中的深孔直径为0.3-0.5米已经公开了本申请权利要求1中的“孔的直径108-300mm”(具有相同的端点0.3米),且井深为200-2000米同样公开了“孔深为1-15公里”(数值范围在1-2公里之间具有重叠)。在对比文件1公开了本申请的“直径为108-300mm、孔深为1-15公里”方案的情况下,对比文件2还公开了(参见说明书第7页第1段):将多组多功能探测站在一个广泛的地域内,相对等距离的设置,对重要的经济地区和人口稠密地区可以提高设置密度,组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多功能地震探测系统网络。由此可见,对比文件2给出了在重要地区和人口密集区提高设置密度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具体钻孔的数量和分布,以及孔覆盖面积的大小可由地区重要程度、人口密集程度,或有关负责人和专家认为有可能在某一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等综合考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进而具体的布置方式如不同地区的密度、井深的数值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测量需求、实际情况等容易做出的适应性设计。其次,孔深对地震预测精准度的影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震预测需求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具体来说,钻孔越深,其越接近地壳内部,能越早也越准确地探测可能发生的地震,对岩石层弯曲变形的测量也就越及时,对于人口密集的地区,需要提前发现地震的可能性以减小损失,而对于高原地区,由于易产生误报,则可设浅井,即只有当地震临近时才预报,这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的常规设置,因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对不同区域设置不同的孔深和密度,以适应不同的预报监测需求。
(3)对比文件2指出地震前会有岩石层向上弯曲,这也是本领域公知的与地震相关的常识;对比文件3则公开了用激光测量岩石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位移(具体参见对比文件3说明书第6页倒数第3段),可见岩石层的垂向弯曲变形也是地震预测的表征参数,且对比文件3公开了对岩层进行垂直移位测量以及该位移测量的具体手段,在此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进一步在孔底安装对岩石层垂直位移进行测量的“孔底钢管升高测量仪”;另外参见《专利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第2.2节:“如果发明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仅仅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则该发明是显而易见的”,可见在对比文件2-3已有启示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就能够想到设计“孔底钢管升高测量仪”,而不要求该特征也必须公开在现有技术中;也就是虽然没有现有技术直接公开“孔底钢管升高测量仪”,但不妨碍本领域技术人员从对比文件2-3获得启示而设计得出“孔底钢管升高测量仪”。
(4)首先,本申请与对比文件1-3均是将各种仪器放入到钻孔中进行监测与预报,本申请仅是对现有技术中各种监测手段进行简单组合,其各种监测手段之间没有相互的作用关系,为简单的叠加;虽然本申请是基于对比文件1-3的组合,但对比文件1-3各自也是各种监测手段的组合,其与本申请的监测手段部分相同,可见在现有技术中,将常用的监测手段进行组合以对地震进行准确、全面预报为本领域的常用技术手段,因而将上述监测手段的简单叠加并不能使得本申请具备创造性;其次,对比文件1-3作为在本申请的申请日之前公开出版的专利文献,其已经构成了本申请专利法意义上的现有技术,且参见《专利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第2.4节,发明是否具备创造性,应当基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价。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假定他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因此对比文件1-3公开时间是否久远、与本申请时间间隔长短、是否不容易获得不能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不容易想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理由,即不能作为本申请具备创造性的理由;最后,申请人强调本申请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地震产生原理,并只有基于该原理的指引下,才能准确的甄别出地震预报信息,在技术实施前后都由这一全新机理进行指导和约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申请文件没有给出基于该地震产生机理的传感数据处理方法,没有限定出各种监测手段如何区别于现有技术,该地震产生机理如何指导和约束本申请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的实施和预测,以及如何数据处理、相比于现有技术有何意料不到的效果,因而“只有本申请全套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才能分析、研究得出有用的震前预报”这一理由不具备说服力。
综上,复审请求人的意见陈述不具有说服力,本申请仍然不具备创造性。
三、决定
维持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8年05月02日对本申请作出的驳回决定。
如对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不服,根据专利法第41条第2款的规定,复审请求人可以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