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雷达动态检测衬砌病害注浆修复模拟试验装置及方法-复审决定


发明创造名称:地质雷达动态检测衬砌病害注浆修复模拟试验装置及方法
外观设计名称:
决定号:183194
决定日:2019-06-21
委内编号:1F264477
优先权日:
申请(专利)号:201610188380.5
申请日:2016-03-29
复审请求人:山东大学
无效请求人:
授权公告日:
审定公告日:
专利权人:
主审员:周宏卉
合议组组长:王树玲
参审员:张丽
国际分类号:G01N23/20
外观设计分类号:
法律依据: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决定要点
:如果一项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作为最接近现有技术的对比文件相比存在多个区别技术特征,但上述区别技术特征或被另一对比文件公开,或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则该项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不具备创造性。
全文:
本复审请求涉及申请号为201610188380.5,名称为“地质雷达动态检测衬砌病害注浆修复模拟试验装置及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下称本申请)。本申请的申请人为山东大学,申请日为2016年03月29日,公开日为2016年08月17日。
经实质审查,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审查部门于2018年08月01日发出驳回决定,驳回了本发明专利申请,其理由是:本申请权利要求第1、3-5项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驳回决定中引用了如下2篇对比文件:
对比文件1:“铁路隧道复合式衬砌地质雷达检测模拟试验研究”,杨艳青 等,《岩土工程学报》,第34卷第6期,第1159-1165页,公开日期为2012年06月30日;
对比文件2:CN 104215748 A,公开日期为2014年12月17日。
此外,还引用了如下3篇举证文件:
举证文件1:“地质雷达检测隧道衬砌常见病害模型实验研究”,耿大新 等,《华东交通大学学报》,第31卷第6期,第7-12页,公开日期为2014年12月31日;
举证文件2:“地质雷达检测隧道衬砌质量的技术研究”,郭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Ⅱ辑》,2015年第08期,C034-133第16-24页,公开日期为2015年08月15日;
举证文件3:“偏压载荷下裂损特征对隧道衬砌受力影响试验”,刘学增 等,《土木工程学报》,第48卷第10期,第119-128页,公开日期为2015年10月31日。
驳回决定所依据的文本为申请人于申请日2016年03月29日提交的说明书1-58段、说明书附图1-2、说明书摘要和摘要附图以及于2018年06月29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3-5项。驳回决定所针对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 一种使用模拟试验装置检测隧道衬砌病害以及注浆修复效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装置包括主体模型和雷达检测装置;所述主体模型包括位于前方且用于隧道衬砌的混凝土板,混凝土板的侧方及后方砌有与其形成空间结构的砖墙;在砖墙和混凝土板形成的空间结构中堆积有模拟围岩的沙子,且在浇筑混凝土板和堆沙之前使用放置预制塑料箱的方式形成预留空洞模拟各种隧道衬砌病害;所述预制塑料箱为长方体,顶部开口,其余面封闭,高度略高于混凝土板,在浇筑混凝土板及填沙前置入模型中;采用细长板状塑料箱模拟衬砌开裂;采用长宽比5:1左右的塑料箱模拟衬砌及围岩间的空洞;采用长宽比5:1左右的塑料箱,内填小块碎石模拟衬砌不密实;大块碎石填入砖墙中模拟衬砌后方围岩破碎;
所述混凝土板中,其中一段为素混凝土,另一段中加入钢筋网模拟有筋情况,钢筋排布方式与隧道衬砌中钢筋实际排布方式类似;
在混凝土板的前方设有检测隧道衬砌病害或者病害注浆修复状况的雷达检测装置;所述雷达检测装置包括一对平行于混凝土板的导轨,在所述的导轨上放置小车,在小车上放置地质雷达;检测方法如下:
步骤1:建成模拟试验模型,选择地质雷达,并做好其他准备工作;
步骤2:对未注浆修复的模型进行地质雷达探测,获得此时的响应特征;
步骤3:对试验模型中设计的几种衬砌病害进行注浆修复;
步骤4:注浆修复结束后,使用地质雷达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多次探测,获得水泥浆刚注入时、半凝固时及完全凝固时的响应特征;
步骤5:拆除地质雷达,取出预制塑料箱中内铺的硬塑料布和其中的混凝土块,为下一次试验做准备;
步骤6:分析所得数据,评价注浆效果,总结注浆修复各阶段中不同病害的响应特征;
步骤7:重复步骤3至步骤6,控制注浆量以达到不同注浆修复效果,记录、分析并总结各种病害在不同注浆修复效果下的响应特征。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模拟试验装置检测隧道衬砌病害以及注浆修复效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板与实际隧道衬砌相似,使用隧道衬砌中常用的C30混凝土。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模拟试验装置检测隧道衬砌病害以及注浆修复 效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方及后方砖墙的厚度以承载其所填物的重量为准。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模拟试验装置检测隧道衬砌病害以及注浆修复效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砖墙与混凝土板紧密相连,保证其中所填的干沙不外泄。”
驳回决定主要认为:独立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为:(1)本申请检测病害注浆修复效果,相应的地质雷达检测的是病害注浆修复状况;砖墙和混凝土板间填充的是沙子,用预制塑料箱形成的预留空洞在浇筑混凝土板前形成,预留空洞的高度略微高于混凝土板,在浇筑混凝土板及填沙前置入模型;混凝土板中钢筋排布方式与隧道衬砌中钢筋实际排布方式类似;采用细长板状塑料箱来模拟衬砌开裂,采用大块碎石填入砖墙中模拟衬砌后方围岩破碎;采用长宽比5:1左右的塑料箱以模拟衬砌及围岩间的空洞和不密实;(2)本申请利用地质雷达对注浆修复效果进行检测分析的具体检测步骤对比文件1未公开。然而,上述区别技术特征(1)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技术手段,区别技术特征(2)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对比文件2公开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得到的。因此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2与本领域公知常识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从属权利要求3-5的附加技术特征均属于本领域的常用技术手段,因而同样不具备创造性。
申请人山东大学(下称复审请求人)不服上述驳回决定,于2018年11月01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复审请求,同时提交了权利要求书的全文修改替换页,将权利要求编号1、3-5修改为1-4,权利要求实质内容未作修改。
复审请求人认为:(1)对比文件1仅检测衬砌病害,没有对修复前、后进行探测,其中的试验装置难以开展注浆修复研究、检测注浆修复过程及效果,也没有分析数据评价注浆效果,总结各阶段不同病害的响应特征;对比文件2中的实际工程注浆效果检测方法,是破坏性、一次性的,无法满足科学研究需要的可重用性,不存在研究性质。结合对比文件1和2,会使操作步骤更复杂,且需要建设多个试验装置实现多次探测的目的。(2)本申请的试验装置可模拟四种病害,相比对比文件1中仅模拟两种病害更为全面,实用性更强;采用预制塑料箱的方式相比对比文件1实际浇筑时再预留孔洞的方式,便于施工,形状、大小不受限制,且具有良好的可重用性。因此,本申请具备创造性。
经形式审查合格,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8年11月07日依法受理了该复审请求,并将其转送至原审查部门进行前置审查。
原审查部门在前置审查意见书中坚持原驳回决定。
随后,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合议组对本案进行审理。
合议组于2019年04月09日向复审请求人发出复审通知书,指出:独立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的方法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在于:1)在砖墙和混凝土板形成的空间结构中堆积沙子模拟围岩,在浇筑混凝土板和堆沙之前使用放置预制塑料箱的方式形成预留空洞模拟各种隧道衬砌病害;预制塑料箱为长方体,顶部开口,其余面封闭,高度略高于混凝土板,在浇筑混凝土板及填沙前置入模型中;采用细长板状塑料箱模拟衬砌开裂;采用长宽比5:1左右的塑料箱模拟衬砌及围岩间的空洞;采用长宽比5:1左右的塑料箱,内填小块碎石模拟衬砌不密实;大块碎石填入砖墙中模拟衬砌后方围岩破碎。2)检测注浆修复效果,还包括步骤3:对试验模型中设计的几种衬砌病害进行注浆修复;步骤4:注浆修复结束后,使用地质雷达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多次探测,获得水泥浆刚注入时、半凝固时及完全凝固时的响应特征;步骤5:拆除地质雷达,取出预制塑料箱中内铺的硬塑料布和其中的混凝土块,为下一次试验做准备;步骤6:分析所得数据,评价注浆效果,总结注浆修复各阶段中不同病害的响应特征;步骤7:重复步骤3至步骤6,控制注浆量以达到不同注浆修复效果,记录、分析并总结各种病害在不同注浆修复效果下的响应特征。上述区别技术特征1)属于本领域常用技术手段;对于区别技术特征2),对比文件2给出了技术启示,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由能够想到对试验模型中的几种病害进行注浆修复,地质雷达探测注浆前后的响应特征以评价注浆效果,其余具体的操作步骤属于本领域常用技术手段。因此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2与本领域公知常识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从属权利要求2-4的附加技术特征均属于本领域公知常识,因而同样不具备创造性。
针对上述复审通知书,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05月22日提交了复审无效宣告程序意见陈述书,未修改申请文件。
复审请求人认为:(1)对比文件1公开了模拟衬砌病害,对比文件2公开了实际工程中注浆效果的评价,二者之间未形成完整逻辑链条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直接结合对比文件1和2;(2)如何检测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面对的难点,对比文件1仅检测衬砌病害,没有对修复前、后进行探测,也没有分析数据评价注浆效果,总结各阶段不同病害的响应特征;对比文件2中的实际工程注浆效果检测方法,不存在研究性质,最终目的是确定注浆效果以指导施工。本申请和对比文件2在研究对象、最终目标、操作过程和技术重点方面均存在区别。(3)本申请的试验装置符合实际情况,可模拟四种病害的注浆修复,较为全面。因此,本申请具备创造性。
在上述程序的基础上,合议组认为本案事实已经清楚,现依法作出审查决定。
二、决定的理由
(一)、审查文本的认定
在复审程序中,复审请求人于2018年11月01日提交复审请求时提交了权利要求书的全文修改替换页,所作修改符合专利法第33条和专利法实施细则第61条第1款的规定。因此,本复审决定以复审请求人于申请日2016年03月29日提交的说明书1-58段、说明书附图1-2、说明书摘要和摘要附图以及于2018年11月01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4项为基础作出。
(二)、有关创造性的问题
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如果一项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作为最接近现有技术的对比文件相比存在多个区别技术特征,但上述区别技术特征或被另一对比文件公开,或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则该项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不具备创造性。
具体到本申请:
1、独立权利要求1不具备创造性
独立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使用模拟试验装置检测隧道衬砌病害及注浆修复效果的方法,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铁路隧道复合式衬砌地质雷达监测模拟试验装置和方法(参见第1160-1164页第1-3节,图2-6),建立隧道衬砌局部足尺寸试件模型,设计围岩模拟槽,一侧长边放置隧道衬砌试件,其他三边采用240 mm砖墙做围护结构,围岩模拟槽内回填素填土,模拟围岩条件。衬砌试件初期支护为C20喷射混凝土结构,内设钢筋网片;二次衬砌一半为C20素混凝土结构,一半为C20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100mm厚水泥板做支挡结构,在初期支护背后设置两段长2m,深150mm空洞,模拟初期支护背后存在空洞工况;在二次衬砌与ECB塑料防水板之间设置两段长2m,深100mm空洞,模拟二次衬砌背后存在空洞工况;在初期支护背后设置长4m,厚150mm空洞,并采用C20喷射混凝土回填料填充,模拟初期支护背后存在回填不密实工况;在二次衬砌与ECB塑料防水板之间设置长空洞,并采用C20喷射混凝土回填料填充,模拟二次衬砌背后存在回填不密实工况。
轨道采用I16工字钢制作,检测小车采用槽钢焊接制作而成,可人工或机动车牵引,采用钢板、角钢制作了可调节的固定地质雷达天线的装置,并在试验前进行了地质雷达天线固定装置调试及现场搭载雷达天线测试。图2-3明确示出一对轨道平行设于衬砌试件前方,轨道上放置检测小车,检测小车上设有地质雷达天线。
制作好试验模型后进行地质雷达检测,地质雷达主机采用SIR-20型主机,天线采用400 MHz地耦型屏蔽天线,数据处理系统采用地质雷达自带的后处理软件RADAN,地质雷达检测测线距离地面50 cm,天线底面密贴复合式衬砌试件表面,以人工牵引方式进行检测,地质雷达主机脉冲重复频率100kHz,采样点数设为512,扫描速率设为80扫/s。对试验模型进行地质雷达检测,获得复合式衬砌试件地质雷达图,获得不同病害在地质雷达图上的典型特征。
通过复合式衬砌二次衬砌背后空洞、回填不密实和初期支护背后空洞、回填不密实等各种状况的不同组合,建立复合式衬砌背后复杂病害条件,对其进行地质雷达检测,然后结合实际衬砌试件模型各种工况对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复合式衬砌各种复杂条件下地质雷达扫描图的特征。
将权利要求1和对比文件1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对比文件1中的铁路隧道复合式衬砌地质雷达检测模拟试验方法对应于权利要求1中的使用模拟试验装置检测隧道衬砌病害的方法,对比文件1中的隧道衬砌局部足尺寸试件模型对应于权利要求1中的主体模型,对比文件1中的一侧长边放置的混凝土结构隧道衬砌试件和其他三边的240 mm砖墙围护结构,分别对应于权利要求1中的位于前方且用于隧道衬砌的混凝土板和混凝土板侧方及后方砌有的与其形成空间结构的砖墙;对比文件1中的衬砌试件二次衬砌一半为C20素混凝土结构,一半为C20钢筋混凝土结构,对应于权利要求1中的混凝土板中,其中一段为素混凝土,另一段中加入钢筋网模拟有筋情况,钢筋排布方式与隧道衬砌中钢筋实际排布方式类似;对比文件1中的一对平行设于衬砌试件前方的轨道,轨道上放置检测小车和检测小车上设有地质雷达天线,分别对应于权利要求1中的一对平行于混凝土板的导轨,在导轨上放置小车,在小车上放置地质雷达,因而对比文件1中的轨道、检测小车和地质雷达天线构成了权利要求1中的设于混凝土板前方的检测隧道衬砌病害的雷达检测装置。对比文件1公开的建立试验模型,地质雷达主机采用SIR-20型主机,在试验前进行地质雷达天线固定装置调试及现场搭载雷达天线测试,对应于权利要求1检测方法步骤1:建成模拟试验模型,选择地质雷达,并做好其他准备工作;对比文件1中的对试验模型进行地质雷达检测,获得复合式衬砌试件地质雷达图,获得不同病害在地质雷达图上的典型特征,对应于权利要求1检测方法步骤2:对未注浆的模型进行地质雷达探测,获得此时的响应特征。
由此可见,独立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的方法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在于:1)在砖墙和混凝土板形成的空间结构中堆积沙子模拟围岩,在浇筑混凝土板和堆沙之前使用放置预制塑料箱的方式形成预留空洞模拟各种隧道衬砌病害;预制塑料箱为长方体,顶部开口,其余面封闭,高度略高于混凝土板,在浇筑混凝土板及填沙前置入模型中;采用细长板状塑料箱模拟衬砌开裂;采用长宽比5:1左右的塑料箱模拟衬砌及围岩间的空洞;采用长宽比5:1左右的塑料箱,内填小块碎石模拟衬砌不密实;大块碎石填入砖墙中模拟衬砌后方围岩破碎。2)检测注浆修复效果,还包括步骤3:对试验模型中设计的几种衬砌病害进行注浆修复;步骤4:注浆修复结束后,使用地质雷达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多次探测,获得水泥浆刚注入时、半凝固时及完全凝固时的响应特征;步骤5:拆除地质雷达,取出预制塑料箱中内铺的硬塑料布和其中的混凝土块,为下一次试验做准备;步骤6:分析所得数据,评价注浆效果,总结注浆修复各阶段中不同病害的响应特征;步骤7:重复步骤3至步骤6,控制注浆量以达到不同注浆修复效果,记录、分析并总结各种病害在不同注浆修复效果下的响应特征。基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可以确定,独立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所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模拟多种病害以及检测注浆修复效果。
针对区别技术特征1),对比文件1公开了在初期支护背后设置长4m、厚150mm空洞,二次衬砌与防水板之间设置长空洞,且均采用C20喷射混凝土回弹料填充,模拟回填不密实工况;围岩模拟槽内回填素填土模拟围岩条件,按设计要求施做衬砌背后预设空洞:初期支护背后预设两段长2m,深150mm空洞,二次衬砌与防水板之间设置两段长1m,深100mm空洞(参见第1160页第1.2节第3段、第1161页第1.3节第2段)。即对比文件1已经公开了回填素填土以模拟围岩以及在衬砌不同位置预设空洞及预设空洞中填充回弹料模拟不同的隧道衬砌病害,而沙子是公知的建筑材料,采用沙子替代素填土进行回填模拟围岩,在浇筑混凝土和堆沙之前放置塑料箱以预设空洞,以及衬砌开裂和围岩破碎的模拟手段,都是本领域常用技术手段。另外,具体所采用的塑料箱的结构、形状、长宽比等,是根据所需模拟的实际病害性状所决定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病害情况,能够选择相应的参数以达到更好的模拟效果。
针对区别技术特征2),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地下工程破碎围岩注浆加固效果的综合定量检测方法(参见说明书0006-0052段),注浆前地质雷达探测,开展围岩地质雷达探测,根据探测图像波形、振幅及相位大小,将围岩由内到外依次划分为极其严重破损区、严重破损区与一般破损区,计算围岩破损程度D;注浆后地质雷达探测,在注浆后钻孔原位测试获得数据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地质雷达探测,记录围岩破碎程度D’;围岩注浆效果分析,根据前两步获得的数据,求得注浆前后围岩破损面积加固提高率R2=(D’-D)/D;注浆效果定量评价。由此可见,对比文件2已经公开了采用地质雷达对于修复前后的围岩破损进行探测并分析所得数据以评价注浆效果,也即对比文件2给出了将上述区别技术特征应用到对比文件1的技术方案中以解决其技术问题的启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该启示下,能够想到对试验模型中的几种病害进行注浆修复,地质雷达探测注浆前后的响应特征以评价注浆效果。另外,在注浆过程不同时间段多次探测,以得到水泥浆不同凝固状态下的响应特征,以及控制注浆量达到不同的修复效果以总结相应的响应特征,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模拟试验收集数据的常用技术手段。而为了重复利用模拟装置的预设空洞以进行多次注浆测试,在预制塑料箱中铺设硬塑料布,从而便于取出注入的混凝土块,也是本领域公知常识。
针对复审请求人在复审无效宣告程序意见陈述书中陈述的意见,合议组认为:(1)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由于设计标准不足、施工质量不佳、地质条件恶劣等原因,大多数隧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而注浆修复是最常用的隧道衬砌病害修复方法。为了保证使用地质雷达检测注浆修复效果的准确性,需要进行大量试验,但是由于隧道工程的隐蔽性,试验不便于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对于不便于在实际状态下进行的测试试验,采用模型模拟实际条件进行试验,是本领域最常采用的技术手段。对比文件1已经公开了采用试验模型模拟多种复杂隧道病害进行地质雷达检测,以得到各种复杂条件下地质雷达扫描图的技术方案,在对比文件2公开了实际工程中采用地质雷达检测来评价注浆修复效果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为了得到不同修复状态下的多种检测数据,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仍然采用对比文件1中的病害模型注浆继续试验,无需克服技术障碍。(2)针对如何检测注浆修复效果,对比文件2公开了注浆前地质雷达探测,开展围岩地质雷达探测,根据探测图像波形、振幅及相位大小,将围岩由内到外依次划分为极其严重破损区、严重破损区与一般破损区,计算围岩破损程度D;注浆后地质雷达探测,在注浆后钻孔原位测试获得数据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地质雷达探测,记录围岩破碎程度D’;围岩注浆效果分析,根据前两步获得的数据,求得注浆前后围岩破损面积加固提高率R2=(D’-D)/D;注浆效果定量评价(参见说明书0006-0052段),即对比文件2已经公开了实际工程中采用地质雷达对于修复前后的围岩破损进行探测并分析所得数据以评价注浆效果。如前所述,对于不便于在实际状态下进行的测试试验,采用模型模拟实际条件进行试验,是本领域最常采用的技术手段,而模型模拟试验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符合实际工程情况以提高模拟效果,因而试验中应当采用实际工程中所使用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并收集数据、分析、总结,也是本领域公知常识。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对比文件2公开的针对实际工程注浆修复效果评价方法的启示下,能够想到对对比文件1公开的试验模型中的几种病害进行注浆修复,地质雷达探测注浆前后的响应特征以评价注浆效果。(3)对比文件1中已经公开了预设空洞以及在空洞中填充回弹料用于模拟空洞以及衬砌不密实的病害情况,除此之外,隧道病害还包括衬砌裂缝和围岩破碎等,属于本领域公知常识,例如本领域书籍《西部矿山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谷拴成 等,第1版,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为2009年09月)第448-449页记载了隧道病害包括二次衬砌裂缝、初期支护裂缝、洞身围岩岩样破碎;另一书籍《第10届科技动态报告会报告文集 隧道和地下工程》(铁道部建设司铁路隧道和地下工程科技信息中心编,第1版,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为2000年06月)第125-127页记载了铁路隧道病害包括衬砌背后空区、两层衬砌间较大的空隙、坍方及坍方后填充以及围岩破碎等。模拟试验装置的目的就是模拟各种实际情况,构建模型中预设的病害越接近于实际工程病害,则试验得到的各项数据对于实际工程更有使用和指导意义,按照实际病害的表现和性状在试验模型中设置多种模拟病害,属于公知常识。因此,复审请求人的意见陈述不能被接受。
综上,在对比文件1公开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对比文件2以及本领域公知常识以获得该权利要求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权利要求1不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及显著的进步,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2、从属权利要求2-4不具备创造性
对于从属权利要求2-4,对比文件1公开了使用C20混凝土,设计围岩模拟槽,一侧长边放置隧道衬砌试件,其他三边采用240 mm砖墙做围护结构,围岩模拟槽围护砖墙内壁水泥砂浆抹面,围岩模拟槽内回填素填土,模拟围岩条件(参见第1160页第1.2节第2段)。另外,C30混凝土是隧道衬砌中常用混凝土型号,围护砖墙厚度应当能够承载所填物重量以及砖墙与混凝土板紧密相连以保证其中所填物不外泄,都是本领域公知常识。因此,在其引用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的基础上,该权利要求2-4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权利要求1-4不具备创造性。
基于上述事实和理由,合议组依法做出如下复审决定。
三、决定
维持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8年08月01日对本申请作出的驳回决定。
如对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不服,根据专利法第41条第2款的规定,复审请求人可以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