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创造名称:一种发供用一体化发电机组
外观设计名称:
决定号:181333
决定日:2019-06-14
委内编号:1F249208
优先权日:2015-05-28
申请(专利)号:201510669477.3
申请日:2015-10-19
复审请求人:丁友良
无效请求人:
授权公告日:
审定公告日:
专利权人:
主审员:黄继嗣
合议组组长:史冉
参审员:李秀芳
国际分类号:F03B13/00(2006.01);F03B11/00(2006.01);F03B15/00(2006.01)
外观设计分类号:
法律依据:专利法第33条、专利法第22条第4款
决定要点:对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如果导致原申请文件记载的技术方案在解决的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手段以及取得的技术效果方面发生了实质性改变,而这种改变不能由本领域技术人员从原始申请文件中直接地、毫无疑义地确定,则对申请文件的修改超出了原始申请文件的范围。
全文:
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涉及申请号为201510669477.3,名称为“一种发供用一体化发电机组”的发明专利申请(下称“本申请”)。本申请的申请人为丁友良,申请日为2015年10月19日,优先权日为2015年05月28日,公开日为2016年01月06日。
经实质审查,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审查部门于2018年01月29日发出驳回决定,驳回了本申请,其理由是:本申请的权利要求1-19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4款规定的实用性。驳回决定所依据的文本为原始申请文件,即申请日2015年10月19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185页、 权利要求第1-19项、说明书附图第1-12页、说明书摘要以及摘要附图。驳回决定所针对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 一种发供用一体化发电机组,包括发电机组,所述的发电机组由机架系统、数码控制系统、启动电机系统、流体动力保障系统、凝聚态储能系统、势能传递系统、动转控制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及势能转换电能系统组成,其特征是:机架系统中置有左力柱(261)、右力柱(51)、轴承、势箱托板(250)、控箱托板(251)、左滑轮组(24)、右滑轮组(158)、滑轮(25)、滑轮轴(160)、护板(162)、左下连档(259)、左中连档(260)、左上连档(226)、右下连档、右中连档(253)、右上连档、机柜(26)、启座架(227)、角柱(228)、护罩(229)、斜杠(230)及机底座(231),左力柱(261)置在梅花左轮(12)外侧柱内置有上左协轮(9)轮轴轴承、左压力传感器、发电机(21)轴轴承及下左协轮(11)轮轴轴承,右力柱(51)置在梅花右轮外侧柱内置有上右协轮轮轴轴承、右压力传感器、发电机(21)轴轴承及下右协轮(47)轮轴轴承,势箱托板(250)置在势齿轮箱(166)下侧板两端螺在左力柱(261)、右力柱(51)及四根角柱(228)上,控箱托板(251)置在控齿轮箱(172)下侧板两端既螺在左力柱(261)及右力柱(51)上还螺在已螺有左下连档(259)和右下连档的两根角柱(228)对面的另两根角柱(228)上,左滑轮组(24)置在承重盒(27)外侧一分组滑轮(25)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外另一分组滑轮(25)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右滑轮组(158)置在承重盒(27)另一外侧一分组滑轮(25)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外另一分组滑轮(25)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滑轮(25)置在护板(162)内轮的弧面与盒链(50)相接触,滑轮轴(160)置在滑轮(25)中间与护板(162)相连接,护板(162)置在滑轮(25)外侧与滑轮轴(160)相连接,左下连档(259)置在控齿轮箱(172)箱底下侧档一端螺在左滑轮组(24)另一端螺在邻近的一根角柱(228)及左力柱(261)上,左中连档(260)置在梅花左轮(12)上侧档一端螺在左滑轮组(24)另一端螺在邻近的一根角柱(228)及左力柱(261)上,左上连档(226)置在进水口(8)及机外输水口(59)上侧上左协轮(9)下侧档一端螺在左滑轮组(24)另一端螺在邻近的一根角柱(228)及左力柱(261)上,右下连档置在控齿轮箱(172)箱底下侧档一端螺在右滑轮组(158)另一端螺在邻近的一根角柱(228)及右力柱(51)上,右中连档(253)置在梅花右轮上侧档一端螺在右滑轮组(158)另一端螺在邻近的一根角柱(228)及右力柱(51)上,右上连档置在进水口(8)及机外输水口(59)上侧上右协轮下侧档一端螺在右滑轮组(158)另一端螺在邻近的一根角柱(228)及右力柱(51)上,机柜(26)置在机底座(231)上侧发电机(21)下侧及微机控制器(1)边侧,启座架(227)置在机底座(231)上侧及启电动机(6)下侧与左力柱(261)及机底座(231)相连接,角柱(228)置在机底座(231)上侧及机组四角与护罩(229)、左力柱(261)、右力柱(51)、势箱托板(250)、控箱托板(251)、左下连档(259)、左中连档(260)、左上连档(226)、右下连档、右中连档、右上连档、斜杠(230)及机底座(231)相连接,护罩(229)置在斜杠(230)上侧及左力柱(261)、右力柱(51)和角柱(228)外侧,斜杠(230)置在机底座(231)上侧护罩(229)下侧及机组四角与角柱(228)及机底座(231)相连接,机底座(231)置在左力柱(261)、右力柱(51)、机柜(26)、启座架(227)、角柱(228)、斜杠(230)及微机控制器(1)下侧与左力柱(261)、右力柱(51)、启座架(227)、角柱(228) 及斜杠(230)相连接;数码控制系统中置有微机控制器(1)、左压力传感器、右压力传感器、转速传感器(22)、油温传感器(163)、水温传感器(186)、冷却水温传感器(103)、冷却水压传感压器(104)、油压传感器(164)、油位传感器(165)及操作面板(179),微机控制器(1)置在机底座(231)上侧及机柜(26)边侧,左压力传感器置在左力柱(261)内及上左协轮(9)轮轴轴承下侧,右压力传感器置在右力柱(51)内及上右协轮轮轴轴承下侧,转速传感器(22)置在发电机(21)轴上,油温传感器(163)置在回油总管(122)内齿轮润滑油中,水温传感器(186)置在水渠(2)内水(3)中,冷却水温传感器(103)置在冷回总管(73)内冷却水中,冷却水压传感器(104)置在冷输总管(72)上,油压传感器(164)置在输油总管(119)上,油位传感器(165)置在油池(107)内齿轮润滑油中,操作面板(179)置在微机控制器(1)外侧壁板上,操作面板(179)上置有启油按钮(99)、开机按钮(180)、关机按钮(181)、泵按钮(182)、泵控按钮(183)、油热按钮(184)、油扇按钮(185)、冷水热按钮(187)、冷扇按钮(188)、冷泵按钮(189)、油泵按钮(190)、左压显示屏(191)、右压显示屏(192)、转速显示屏(193)、油温显示屏(194)、水温显示屏(195)、冷水温显示屏(196)、冷水压显示屏(197)、油压显示屏(198)、油位显示屏(199)、实际产出电能显示屏(200)、返哺电能显示屏(201)、盈余电能显示屏(202)、运行警示灯(98)、微机控制器警示灯(203)、左压力传感器警示灯(204)、右压力传感器警示灯(205)、转速传感器警示灯(206)、油温传感器警示灯(207)、水温传感器警示灯(208)、冷却水温传感器警示灯(209)、冷却水压传感器警示灯(210)、油压传感器警示灯(211)、油位传感器警示灯(212)、启电动机警示灯(213)、控电动机警示灯(215)、首补水泵及分补水泵警示灯(216)、冷却泵警示灯(217)、冷电风扇警示灯(218)、滑油油泵警示灯(219)、链油定时阀警示灯(220)、轴油定时阀警示灯(221)、滤油机警示灯(222)、油电风扇警示灯(223)、油加热器警示灯(224)、冷却水加热器警示灯(225)及通风窗(100);启动电机系统中置有启轴轮(7)、弹跳器(53)、栓舌(54)、舌簧、电磁线圈、机簧(52)、栓齿(55)及启电动机(6),启轴轮(7)置在启电动机(6)轴顶端,弹跳器(53)置在启电动机(6)外侧,栓舌(54)置在弹跳器(53)内及栓齿(55)对侧,舌簧置在弹跳器(53)内及栓舌(54)尾部,电磁线圈置在弹跳器(53)内,机簧(52)置在启电动机(6)下侧,栓齿(55)置在启电动机(6)下侧及栓舌(54)对侧,启电动机(6)置在启座架(227)上侧及发电机(21)轴顶端启动轮(5)一侧;流体动力保障系统中置有水渠(2)、水(3)、滤杂网(57)、输水管(56)、进水口(8)、首补水管(214)、分补水管(258)、首补水泵(4)、分补水泵(262)、排输管(58)及输水口(59),水渠(2)置在发电机组机体外上侧一端与山沟及上水库相连接另一端与输水管(56)相连接,水(3)置在水渠(2)、输水管(56)、进水口(8)、首补水管(214)、分补水管(258)、首补水泵(4)、分补水泵(262)、承重盒(27)、排输管(58)及输水口(59)内,滤杂网(57)置在水渠(2)内,输水管(56)置在水渠(2)顶端及承重盒(27)盒组边侧,进水口(8)置在输水管(56)顶端与承重盒(27)盒组最上端一只承重盒(27)盒口(31)相对应,首补水管(214)一端置在水渠(2)渠壁另一端与输水管(56)相连接,分补水管(258)一端置在水渠(2)渠壁另一端与排输管(58)相连接,首补水泵(4)置在首补水管(214)中间,分补水泵(262)置在分补水管(258)中间,排输管(58)置在承重盒(27)盒组下侧机底座(231) 上侧及微机控制器(1)边侧,输水口(59)置在排输管(58)顶端与机体外泄水沟相对应及其与机体外下一台发电机组承重盒(27)盒组最上端一只承重盒(27)盒口(31)相对应;凝聚态储能系统中置有承重盒(27)、盒链(50)、上左协轮(9)、上右协轮、下左协轮(11)及下右协轮(47),承重盒(27)置在盒链(50)上盒内置有盒面板(28)、左盒壁板、盒底板(29)、右盒壁板(30)、盒内壁板、盒口(31)、螺孔及螺杆,盒链(50)置在上左协轮(9)、上右协轮、下左协轮(11)及下右协轮(47)轮弧边上链内置有链轴(33)、凹圆弧面(34)、凸圆弧面(35)、梯型移动齿(36)、链轴套(37)、盒端板(38)、外链板(39)、半板凸圆弧、单片凸圆弧(41)、内链板(236)、半板凹圆弧(40)、单片凹圆弧、板轴(42)、螺孔(43)及移动齿油缝(60),上左协轮(9)和上右协轮置在同一轮轴上轮轴置在左力柱(261)内上轴承及右力柱(51)内上轴承内,下左协轮(11)和下右协轮(47)置在同一轮轴上轮轴置在左力柱(261)内下轴承及右力柱(51)内下轴承内,上左协轮(9)轮齿、上右协轮轮齿、下左协轮(11)轮齿及下右协轮(47)轮齿与链轴套(37)包括链轴(33)相啮合,上左协轮(9)和上右协轮一上与下左协轮(11)和下右协轮(47)一下将盒链(50)包括承重盒(27)支撑成呈O字型盒链(50)圈;势能传递系统中置有势齿轮箱(166)、箱左板(167)、箱内壁(168)、箱右板(232)、轴承、梅花左轮(12)、梅花右轮、梅花齿(10)、势一轮(254)、势二轮(49)、势三轮(13)、势四轮(32)、势五轮(14)、势六轮(48)、势七轮(15)、发轴轮(16)、势油底壳(169)及势回油管,势齿轮箱(166)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盒链(50)边侧势箱托板(250)上侧,箱左板(167)是势齿轮箱(166)邻左力柱(261)侧箱壁板内置有能安装势动轮轮轴及发电机(21)轴的轴承,箱内壁(168)置在势齿轮箱(166)内及两势动轮轮组中间壁内置有能安装势动轮轮轴及发电机(21)轴的轴承,箱右板(232)是势齿轮箱(166)邻右力柱(51)侧箱壁板内置有能安装势动轮轮轴及发电机(21)轴的轴承和势回油管,梅花左轮(12)置在左力柱(261)内侧及势齿轮箱(166)外侧,梅花右轮置在右力柱(51)内侧及势齿轮箱(166)外侧,梅花左轮(12)及梅花右轮上置有梅花齿(10),梅花左轮(12)及梅花右轮上梅花齿(10)与链轴套(37)包括链轴(33)相啮合,梅花左轮(12)、梅花右轮和势一轮(254)置在同一轮轴上轮轴置在箱左板(167)轴承、箱内壁(168)轴承及箱右板(232)轴承内,势一轮(254)、势二轮(49)、势三轮(13)、势四轮(32)、势五轮(14)、势六轮(48)、势七轮(15)、发轴轮(16)、势油底壳(169)及势回油管置在势齿轮箱(166)内,势一轮(254)轮齿与势二轮(49)轮齿相啮合,势二轮(49)和势三轮(13)置在同一轮轴上轮轴置在箱左板(167)轴承、箱内壁(168)轴承及箱右板(232)轴承内,势三轮(13)轮齿与势四轮(32)轮齿相啮合,势四轮(32)和势五轮(14)置在同一轮轴上轮轴置在箱左板(167)轴承、箱内壁(168)轴承及箱右板(232)轴承内,势五轮(14)轮齿与势六轮(48)轮齿相啮合,势六轮(48)和势七轮(15)置在同一轮轴上轮轴置在箱左板(167)轴承、箱内壁(168)轴承及箱右板(232)轴承内,势七轮(15)轮齿与发轴轮(16)轮齿相啮合,发轴轮(16)置在发电机(21)轴上,势油底壳(169)置在势齿轮箱(166)箱底与势回油管相连接,势回油管置在势齿轮箱(166)箱底及箱右板(232)板壁与势油底壳(169)及回油总管(122)相连接;动转控制系统中置有控电动机(17)、控齿轮箱(172)、箱前板(233)、箱后板(234)、轴承、控轴轮(255)、控一轮(18)、控二轮(256)、控三轮(19)、控四轮 (257)、控五轮(20)、梯型螺纹盘(171)、盘主轴(44)、锥型轮(45)、梯型螺纹齿(46)、控油底壳(174)及控回油管,控电动机(17)置在控齿轮箱(172)上侧,控齿轮箱(172)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盒链(50)边侧控箱托板(251)上侧,箱前板(233)是控齿轮箱(172)邻左力柱(261)侧箱壁板内置有能安装控动轮轮轴的轴承,箱后板(234)是控齿轮箱(172)邻右力柱(51)侧箱壁板内置有能安装控动轮轮轴的轴承及控回油管,控轴轮(255)、控一轮(18)、控二轮(256)、控三轮(19)、控四轮(257)、控五轮(20)、梯型螺纹盘(171)、盘主轴(44)、锥型轮(45)、梯型螺纹齿(46)、控油底壳(174)及控回油管置在控齿轮箱(172)内,控轴轮(255)置在控电动机(17)轴顶端,控轴轮(255)轮齿与控一轮(18)轮齿相啮合,控一轮(18)和控二轮(256)置在同一轮轴上轮轴置在箱前板(233)轴承及箱后板(234)轴承内,控二轮(256)轮齿与控三轮(19)轮齿相啮合,控三轮(19)和控四轮(257)置在同一轮轴上轮轴置在箱前板(233)轴承及箱后板(234)轴承内,控四轮(257)轮齿与控五轮(20)轮齿相啮合,控五轮(20)轮轴置在箱前板(233)轴承及箱后板(234)轴承内,梯型螺纹盘(171)中心置有盘主轴(44),盘主轴(44)顶端置有锥型轮(45),锥型轮(45)斜轮齿与控五轮(20)斜轮齿相啮合,梯型螺纹盘(171)边侧置有梯型螺纹齿(46),梯型螺纹齿(46)与盒链(50)中梯型移动齿(36)相啮合,控油底壳(174)置在控齿轮箱(172)箱底与控回油管相连接,控回油管置在控齿轮箱(172)箱底及箱后板(234)板壁与控油底壳(174)及回油总管(122)相连接;冷却系统中置有冷却泵(66)、冷吸管(70)、冷却水加热器(71)、气压罐(67)、冷压管(69)、冷却水、冷输总管(72)、冷输管a(74)、换热器a(75)、冷回管a(76)、冷输管b(77)、换热器b(78)、冷回管b(79)、冷输管c(80)、换热器c(81)、冷回管c(82)、冷输管d(83)、换热器d(84)、冷回管d(85)、冷输管e(86)、换热器e(87)、冷回管e(88)、冷输管f(89)、换热器f(90)、冷回管f(91)、冷输管g(92)、换热器g(93)、冷回管g(94)、冷输管h(95)、换热器h(96)、冷回管h(97)、冷输管j(237)、换热器j(238)、冷回管j(239)、冷输管k(240)、换热器k(241)、冷回管k(242)、冷输管m(243)、换热器m(244)、冷回管m(245)、冷输管n(246)、换热器n(247)、冷回管n(248)、冷输管i、换热管、冷回管i、冷回总管(73)、冷水管(177)、冷散热器(101)及冷电风扇(102),冷却泵(66)置在机柜(26)内与冷吸管(70)、冷输总管(72)及冷压管(69)相连接,冷吸管(70)与冷却泵(66)及冷散热器(101)相连接,冷却水加热器(71)以绕组形式绕在冷吸管(70)上,气压罐(67)置在机柜(26)内与冷压管(69)及冷却泵(66)相连接,冷却水置在气压罐(67)、冷却泵(66)、冷压管(69)、冷吸管(70)、冷输总管(72)、冷回总管(73)、冷输管a(74)、换热器a(75)、冷回管a(76)、冷输管b(77)、换热器b(78)、冷回管b(79)、冷输管c(80)、换热器c(81)、冷回管c(82)、冷输管d(83)、换热器d(84)、冷回管d(85)、冷输管e(86)、换热器e(87)、冷回管e(88)、冷输管f(89)、换热器f(90)、冷回管f(91)、冷输管g(92)、换热器g(93)、冷回管g(94)、冷输管h(95)、换热器h(96)、冷回管h(97)、冷输管j(237)、换热器j(238)、冷回管j(239)、冷输管k(240)、换热器k(241)、冷回管k(242)、冷输管m(243)、换热器m(244)、冷回管m(245)、冷输管n(246)、换热器n(247)、冷回管n(248)、冷输管i、换热管、冷回管i及冷散热器(101) 管路内,冷输总管(72)与冷却泵(66)、冷输管a(74)、冷输管c(80)、冷输管j(237)、冷输管m(243)及冷输管i相连接,换热器a(75)与换热器b(78)夹轴并列置在势齿轮箱(166)内靠箱左板(167)侧与势动轮轮组及箱内壁(168)相对立,冷输管a(74)与冷输总管(72)、冷输管b(77)及冷输管e(86)相连接,换热器a(75)与冷输管a(74)及冷回管a(76)相连接,换热器b(78)与冷输管b(77)及冷回管b(79)相连接,冷回管a(76)与冷回管b(79)及冷回管f(91)相连接,换热器c(81)与换热器d(84)夹轴并列置在势齿轮箱(166)内靠箱内壁(168)侧与势动轮轮组及箱左板(167)相对立,冷输管c(80)与冷输总管(72)、冷输管d(83)及冷输管g(92)相连接,换热器c(81)与冷输管c(80)及冷回管c(82)相连接,换热器d(84)与冷输管d(83)及冷回管d(85)相连接,冷回管c(82)与冷回管d(85)及冷回管h(97)相连接,换热器e(87)与换热器f(90)夹轴并列置在势齿轮箱(166)内靠箱内壁(168)侧与势动轮轮组及箱右板(232)相对立,冷输管e(86)与冷输管a(74)及冷输管f(89)相连接,换热器e(87)与冷输管e(86)及冷回管e(88)相连接,换热器f(90)与冷输管f(89)及冷回管f(91)相连接,冷回管f(91)与冷回管e(88)、冷回管b(79)及冷回总管(73)相连接,换热器g(93)与换热器h(96)夹轴并列置在势齿轮箱(166)内靠箱右板(232)侧与势动轮轮组及箱内壁(168)相对立,冷输管g(92)与冷输管c(80)及冷输管h(95)相连接,换热器g(93)与冷输管g(92)及冷回管g(94)相连接,换热器h(96)与冷输管h(95)及冷回管h(97)相连接,冷回管h(97)与冷回管g(94)、冷回管d(85)及冷回总管(73)相连接,换热器j(238)与换热器k(241)夹轴并列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箱前板(233)侧与控动轮轮组及箱后板(234)相对立,冷输管j(237)与冷输总管(72)及冷输管k(240)相连接,换热器j(238)与冷输管j(237)及冷回管j(239)相连接,换热器k(241)与冷输管k(240)及冷回管k(242)相连接,冷回管k(242)与冷回管j(239)及冷回总管(73)相连接,换热器m(244)与换热器n(247)夹轴并列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箱后板(234)侧与控动轮轮组及箱前板(233)相对立,冷输管m(243)与冷输总管(72)及冷输管n(246)相连接,换热器m(244)与冷输管m(243)及冷回管m(245)相连接,换热器n(247)与冷输管n(246)及冷回管n(248)相连接,冷回管n(248)与冷回管m(245)及冷回总管(73)相连接,换热管置在发电机(21)内与冷输管i及冷回管i相连接,冷输管i与冷输总管(72)相连接,冷回管i与冷回总管(73)相连接,冷回总管(73)与冷散热器(101)、冷回管f(91)、冷回管h(97)、冷回管k(242)、冷回管n(248)及冷回管i相连接,冷水管(177)置在冷散热器(101)上,冷散热器(101)置在机柜(26)内与冷吸管(70)及冷回总管(73)相连接,冷电风扇(102)置在机柜(26)内及冷散热器(101)外侧;润滑系统中置有滑油油泵(105)、吸油管(106)、油池(107)、注油孔(108)、排油管(109)、油加热器(110)、观察窗(111)、齿轮润滑油、滤油机(113)、油散热器(114)、输油管(115)、油电风扇(116)、链油定时阀(117)、轴油定时阀(118)、输油总管(119)、限压阀(173)、链点射支管(120)、轴承点射支管(121)、回油总管(122)、轮齿喷管a(123)、轮齿喷管b(124)、轮齿喷管c(125)、轮齿喷管d(126)、轮齿喷管e(141)、轮齿喷管f(142)、轮齿喷管g(143)、轴承喷管a(127)、轴承喷管b(128)、轴承喷管c(129)、轴承喷管d(130)、轴承喷管e(131)、轴承喷管f(132)、轴承喷管g(133)、 轴承喷管h(134)、轴承喷管i(135)、轴承喷管j(136)、轴承喷管k(137)、轴承喷管L(138)、轴承喷管m(139)、轴承喷管n(140)、轴承喷管z(175)、轴承喷管o(235)、轴承喷管p(144)、轴承喷管q(145)、轴承喷管r(146)、轴承喷管s(147)、轴承喷管t(148)、轴承喷管u(149)、点射管a(150)、点射管b(151)、点射管c(152)、点射管d(153)、点射管e(154)、点射管f(155)、点射管g(156)、点射管h(157)、点射管i、点射管j(159)、点射管k、点射管m(249)、点射管n、左点射管组(161)及右点射管组,滑油油泵(105)置在机柜(26)内与吸油管(106)及输油总管(119)相连接,吸油管(106)管一端置在滑油油泵(105)上另一端浸在油池(107)内齿轮润滑油中,油池(107)置在机柜(26)内与吸油管(106)及输油管(115)相连接,注油孔(108)置在油池(107)体上侧,排油管(109)置在油池(107)体下侧,油加热器(110)置在油池(107)内,观察窗(111)置在油池(107)壁,齿轮润滑油置在油池(107)、吸油管(106)、滑油油泵(105)、输油总管(119)、链点射支管(120)、轴承点射支管(121)、轮齿喷管a(123)、轮齿喷管b(124)、轮齿喷管c(125)、轮齿喷管d(126)、轮齿喷管e(141)、轮齿喷管f(142)、轮齿喷管g(143)、轴承喷管a(127)、轴承喷管b(128)、轴承喷管c(129)、轴承喷管d(130)、轴承喷管e(131)、轴承喷管f(132)、轴承喷管g(133)、轴承喷管h(134)、轴承喷管i(135)、轴承喷管j(136)、轴承喷管k(137)、轴承喷管L(138)、轴承喷管m(139)、轴承喷管n(140)、轴承喷管z(175)、轴承喷管o(235)、轴承喷管p(144)、轴承喷管q(145)、轴承喷管r(146)、轴承喷管s(147)、轴承喷管t(148)、轴承喷管u(149)、点射管a(150)、点射管b(151)、点射管c(152)、点射管d(153)、点射管e(154)、点射管f(155)、点射管g(156)、点射管h(157)、点射管i、点射管j(159)、点射管k、点射管m(249)、点射管n、左点射管组(161)、右点射管组、势油底壳(169)、控油底壳(174)、势回油管、控回油管、回油总管(122)、滤油机(113)、油散热器(114)及输油管(115)内,滤油机(113)置在机柜(26)内与回油总管(122)及油散热器(114)相连接,油散热器(114)置在机柜(26)内与滤油机(113)及输油管(115)相连接,输油管(115)与油散热器(114)及油池(107)相连接,油电风扇(116)置在机柜(26)内及油散热器(114)外侧,输油总管(119)与滑油油泵(105)、轮齿喷管a(123)、轮齿喷管b(124)、轮齿喷管c(125)、轮齿喷管d(126)、轮齿喷管e(141)、轮齿喷管f(142)、轮齿喷管g(143)、轴承喷管a(127)、轴承喷管b(128)、轴承喷管c(129)、轴承喷管d(130)、轴承喷管e(131)、轴承喷管f(132)、轴承喷管g(133)、轴承喷管h(134)、轴承喷管i(135)、轴承喷管j(136)、轴承喷管k(137)、轴承喷管L(138)、轴承喷管m(139)、轴承喷管n(140)、轴承喷管z(175)、轴承喷管o(235)、轴承喷管p(144)、轴承喷管q(145)、轴承喷管r(146)、轴承喷管s(147)、轴承喷管t(148)、轴承喷管u(149)、链点射支管(120)及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限压阀(173)置在输油总管(119)上,链点射支管(120)与输油总管(119)、点射管a(150)、点射管b(151)、点射管c(152)、点射管d(153)、点射管e(154)、点射管f(155)及点射管g(156)相连接,链油定时阀(117)置在机柜(26)内及链点射支管(120)上,轴承点射支管(121)与输油总管(119)、点射管h(157)、点射管i、点射管j(159)、点射管k、点射管m(249)、点射管n、左点射管组(161)及右点射管组相连接,轴油定时阀(118)置在机柜(26)内及轴承点射支管(121)上,轮齿喷管 a(123)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势一轮(254)与势二轮(49)啮合部,轮齿喷管b(124)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势三轮(13)与势四轮(32)啮合部,轮齿喷管c(125)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势五轮(14)与势六轮(48)啮合部,轮齿喷管d(126)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势七轮(15)与发轴轮(16)啮合部,轮齿喷管e(141)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控轴轮(255)与控一轮(18)啮合部,轮齿喷管f(142)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控二轮(256)与控三轮(19)啮合部,轮齿喷管g(143)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控四轮(257)与控五轮(20)啮合部,轴承喷管a(127)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左板(167)内梅花左轮(12)、梅花右轮和势一轮(254)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b(128)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内壁(168)内梅花左轮(12)、梅花右轮和势一轮(254)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c(129)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右板(232)内梅花左轮(12)、梅花右轮和势一轮(254)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d(130)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左板(167)内势二轮(49)和势三轮(13)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e(131)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内壁(168)内势二轮(49)和势三轮(13)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f(132)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右板(232)内势二轮(49)和势三轮(13)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g(133)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左板(167)内势四轮(32)和势五轮(14)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h(134)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内壁(168)内势四轮(32)和势五轮(14)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i(135)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右板(232)内势四轮(32)和势五轮(14)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j(136)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左板(167)内势六轮(48)和势七轮(15)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k(137)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内壁(168)内势六轮(48)和势七轮(15)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L(138)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右板(232)内势六轮(48)和势七轮(15)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m(139)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左板(167)内发电机(21)轴轴承,轴承喷管n(140)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内壁(168)内发电机(21)轴轴承,轴承喷管z(175)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右板(232)内发电机(21)轴轴承,轴承喷管o(235)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控齿轮箱(172)箱壁内控电动机(17)轴轴承,轴承喷管p(144)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后板(234)内控一轮(18)和控二轮(256)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q(145)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 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前板(233)内控一轮(18)和控二轮(256)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r(146)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后板(234)内控三轮(19)和控四轮(257)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s(147)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前板(233)内控三轮(19)和控四轮(257)的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t(148)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后板(234)内控五轮(20)轮轴轴承,轴承喷管u(149)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前板(233)内控五轮(20)轮轴轴承,点射管a(150)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管根与链点射支管(120)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盒链(50)内从左力柱(261)至链轴套(37)的外链板(39)及内链板(236),点射管b(151)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管根与链点射支管(120)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盒链(50)内与梅花左轮(9)相啮合的链轴套(37),点射管c(152)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管根与链点射支管(120)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盒链(50)内从链轴套(37)至梯型移动齿(36)的外链板(39)及内链板(236),点射管d(153)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管根与链点射支管(120)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盒链(50)中置梯型移动齿(36)内移动齿油缝(60),点射管e(154)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管根与链点射支管(120)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盒链(50)内从梯型移动齿(36)至链轴套(37)的外链板(39)及内链板(236),点射管f(155)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管根与链点射支管(120)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盒链(50)内与梅花右轮相啮合的链轴套(37),点射管g(156)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管根与链点射支管(120)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盒链(50)内从右力柱(51)至链轴套(37)的外链板(39)及内链板(236),点射管h(157)置在左力柱(261)边侧及内侧管根与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置左力柱(261)内上左协轮(9)轮轴轴承,点射管i置在右力柱(51)边侧及内侧管根与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置右力柱(51)内上右协轮轮轴轴承,点射管j(159)置在左力柱(261)边侧及内侧管根与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置左力柱(261)内下左协轮(11)轮轴轴承,点射管k置在右力柱(51)边侧及内侧管根与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置右力柱(51)内下右协轮(47)轮轴轴承,点射管m(249)置在左力柱(261)边侧及内侧管根与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置左力柱(261)内发电机(21)轴轴承,点射管n置在右力柱(51)边侧及内侧管根与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置右力柱(51)内发电机(21)轴轴承,左点射管组(161)置在左滑轮组(24)外侧管根与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管顶点射口组贴近置左滑轮组(24)内各滑轮(25),右点射管组置在右滑轮组(158)外侧管根与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管顶点射口组贴近置右滑轮组(158)内各滑轮(25),回油总管(122)与滤油机(113)、势回油管及控回油管相连接;势能转换电能系统中置有发电机(21)、轴、发轴轮(16)、飞轮(23)、换热管及启动轮(5),发电机(21)置在势齿轮箱(166)外侧机柜(26)上侧,轴置在发电机(21)中心及右力柱(51)轴承、箱右板(232)轴承、箱内壁(168)轴承、箱左板(167)轴承、左力柱(261)轴承内,发轴轮(16)和飞轮(23)置在发电机(21)轴上,换热管置在发电机(21)内,启动轮(5)置在发电机(21)轴顶端。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供用一体化发电机组,其特征是:所述的机架系统组件包括机架系统,机架系统由左力柱(261)、右力柱(51)、轴承、势箱托板(250)、控箱托板(251)、左滑轮组(24)、右滑轮组(158)、滑轮(25)、滑轮轴(160)、护板(162)、左下连档(259)、左中连档(260)、左上连档(226)、右下连档、右中连档(253)、右上连档、机柜(26)、启座架(227)、角柱(228)、护罩(229)、斜杠(230)及机底座(231)组成,左力柱(261)置在梅花左轮(12)外侧柱内置有上左协轮(9)轮轴轴承、左压力传感器、发电机(21)轴轴承及下左协轮(11)轮轴轴承,右力柱(51)置在梅花右轮外侧柱内置有上右协轮轮轴轴承、右压力传感器、发电机(21)轴轴承及下右协轮(47)轮轴轴承,势箱托板(250)置在势齿轮箱(166)下侧板两端螺在左力柱(261)、右力柱(51)及四根角柱(228)上,控箱托板(251)置在控齿轮箱(172)下侧板两端既螺在左力柱(261)及右力柱(51)上还螺在已螺有左下连档(259)和右下连档的两根角柱(228)对面的另两根角柱(228)上,左滑轮组(24)置在承重盒(27)外侧一分组滑轮(25)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外另一分组滑轮(25)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右滑轮组(158)置在承重盒(27)另一外侧一分组滑轮(25)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外另一分组滑轮(25)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滑轮(25)置在护板(162)内轮的弧面与盒链(50)相接触,滑轮轴(160)置在滑轮(25)中间与护板(162)相连接,护板(162)置在滑轮(25)外侧与滑轮轴(160)相连接,左下连档(259)置在控齿轮箱(172)箱底下侧档一端螺在左滑轮组(24)另一端螺在邻近的一根角柱(228)及左力柱(261)上,左中连档(260)置在梅花左轮(12)上侧档一端螺在左滑轮组(24)另一端螺在邻近的一根角柱(228)及左力柱(261)上,左上连档(226)置在进水口(8)及机外输水口(59)上侧上左协轮(9)下侧档一端螺在左滑轮组(24)另一端螺在邻近的一根角柱(228)及左力柱(261)上,右下连档置在控齿轮箱(172)箱底下侧档一端螺在右滑轮组(158)另一端螺在邻近的一根角柱(228)及右力柱(51)上,右中连档(253)置在梅花右轮上侧档一端螺在右滑轮组(158)另一端螺在邻近的一根角柱(228)及右力柱(51)上,右上连档置在进水口(8)及机外输水口(59)上侧上右协轮下侧档一端螺在右滑轮组(158)另一端螺在邻近的一根角柱(228)及右力柱(51)上,机柜(26)置在机底座(231)上侧发电机(21)下侧及微机控制器(1)边侧,启座架(227)置在机底座(231)上侧及启电动机(6)下侧与左力柱(261)及机底座(231)相连接,角柱(228)置在机底座(231)上侧及机组四角与护罩(229)、左力柱(261)、右力柱(51)、势箱托板(250)、控箱托板(251)、左下连档(259)、左中连档(260)、左上连档(226)、右下连档、右中连档、右上连档、斜杠(230)及机底座(231)相连接,护罩(229)置在斜杠(230)上侧及左力柱(261)、右力柱(51)和角柱(228)外侧,斜杠(230)置在机底座(231)上侧护罩(229)下侧及机组四角与角柱(228)及机底座(231)相连接,机底座(231)置在左力柱(261)、右力柱(51)、机柜(26)、启座架(227)、角柱(228)、斜杠(230)及微机控制器(1)下侧与左力柱(261)、右力柱(51)、启座架(227)、角柱(228)及斜杠(230)相连接。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供用一体化发电机组,其特征是:所述的数码控制系统组件包括数码控制系统,数码控制系统由微机控制器(1)、左压力传感器、右压力传感器、转速传感器(22)、油温传感器(163)、水温传感器(186)、冷却水温传感器(103)、冷却水压传感压器(104)、油压传感器(164)、 油位传感器(165)及操作面板(179)组成,微机控制器(1)置在机底座(231)上侧及机柜(26)边侧,左压力传感器置在左力柱(261)内及上左协轮(9)轮轴轴承下侧,右压力传感器置在右力柱(51)内及上右协轮轮轴轴承下侧,转速传感器(22)置在发电机(21)轴上,油温传感器(163)置在回油总管(122)内齿轮润滑油中,水温传感器(186)置在水渠(2)内水(3)中,冷却水温传感器(103)置在冷回总管(73)内冷却水中,冷却水压传感器(104)置在冷输总管(72)上,油压传感器(164)置在输油总管(119)上,油位传感器(165)置在油池(107)内齿轮润滑油中,操作面板(179)置在微机控制器(1)外侧壁板上,操作面板(179)上置有启油按钮(99)、开机按钮(180)、关机按钮(181)、泵按钮(182)、泵控按钮(183)、油热按钮(184)、油扇按钮(185)、冷水热按钮(187)、冷扇按钮(188)、冷泵按钮(189)、油泵按钮(190)、左压显示屏(191)、右压显示屏(192)、转速显示屏(193)、油温显示屏(194)、水温显示屏(195)、冷水温显示屏(196)、冷水压显示屏(197)、油压显示屏(198)、油位显示屏(199)、实际产出电能显示屏(200)、返哺电能显示屏(201)、盈余电能显示屏(202)、运行警示灯(98)、微机控制器警示灯(203)、左压力传感器警示灯(204)、右压力传感器警示灯(205)、转速传感器警示灯(206)、油温传感器警示灯(207)、水温传感器警示灯(208)、冷却水温传感器警示灯(209)、冷却水压传感器警示灯(210)、油压传感器警示灯(211)、油位传感器警示灯(212)、启电动机警示灯(213)、控电动机警示灯(215)、首补水泵及分补水泵警示灯(216)、冷却泵警示灯(217)、冷电风扇警示灯(218)、滑油油泵警示灯(219)、链油定时阀警示灯(220)、轴油定时阀警示灯(221)、滤油机警示灯(222)、油电风扇警示灯(223)、油加热器警示灯(224)、冷却水加热器警示灯(225)及通风窗(100)。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供用一体化发电机组,其特征是:所述的启动电机系统组件包括启动电机系统,启动电机系统由启轴轮(7)、弹跳器(53)、栓舌(54)、舌簧、电磁线圈、机簧(52)、栓齿(55)及启电动机(6)组成,启轴轮(7)置在启电动机(6)轴顶端,弹跳器(53)置在启电动机(6)外侧,栓舌(54)置在弹跳器(53)内及栓齿(55)对侧,舌簧置在弹跳器(53)内及栓舌(54)尾部,电磁线圈置在弹跳器(53)内,机簧(52)置在启电动机(6)下侧,栓齿(55)置在启电动机(6)下侧及栓舌(54)对侧,启电动机(6)置在启座架(227)上侧及发电机(21)轴顶端启动轮(5)一侧。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供用一体化发电机组,其特征是:所述的流体动力保障系统组件包括流体动力保障系统,流体动力保障系统由水渠(2)、水(3)、滤杂网(57)、输水管(56)、进水口(8)、首补水管(214)、分补水管(258)、首补水泵(4)、分补水泵(262)、排输管(58)及输水口(59)组成,水渠(2)置在发电机组机体外上侧一端与山沟及上水库相连接另一端与输水管(56)相连接,水(3)置在水渠(2)、输水管(56)、进水口(8)、首补水管(214)、分补水管(258)、首补水泵(4)、分补水泵(262)、承重盒(27)、排输管(58)及输水口(59)内,滤杂网(57)置在水渠(2)内,输水管(56)置在水渠(2)顶端及承重盒(27)盒组边侧,进水口(8)置在输水管(56)顶端与承重盒(27)盒组最上端一只承重盒(27)盒口(31)相对应,首补水管(214)一端置在水渠(2)渠壁另一端与输水管(56)相连接,分补水管(258)一端置在水渠(2)渠壁另一端与排输管(58)相连接,首补水泵(4)置在首补水管(214)中间,分补水泵(262)置在分补水管(258)中间,排输 管(58)置在承重盒(27)盒组下侧机底座(231)上侧及微机控制器(1)边侧,输水口(59)置在排输管(58)顶端与机体外泄水沟相对应及其与机体外下一台发电机组承重盒(27)盒组最上端一只承重盒(27)盒口(31)相对应。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供用一体化发电机组,其特征是:所述的凝聚态储能系统组件包括凝聚态储能系统,凝聚态储能系统由承重盒(27)、盒链(50)、上左协轮(9)、上右协轮、下左协轮(11)及下右协轮(47)组成,承重盒(27)置在盒链(50)上盒内置有盒面板(28)、左盒壁板、盒底板(29)、右盒壁板(30)、盒内壁板、盒口(31)、螺孔及螺杆,盒链(50)置在上左协轮(9)、上右协轮、下左协轮(11)及下右协轮(47)轮弧边上链内置有链轴(33)、凹圆弧面(34)、凸圆弧面(35)、梯型移动齿(36)、链轴套(37)、盒端板(38)、外链板(39)、半板凸圆弧、单片凸圆弧(41)、内链板(236)、半板凹圆弧(40)、单片凹圆弧、板轴(42)、螺孔(43)及移动齿油缝(60),上左协轮(9)和上右协轮置在同一轮轴上轮轴置在左力柱(261)内上轴承及右力柱(51)内上轴承内,下左协轮(11)和下右协轮(47)置在同一轮轴上轮轴置在左力柱(261)内下轴承及右力柱(51)内下轴承内,上左协轮(9)轮齿、上右协轮轮齿、下左协轮(11)轮齿及下右协轮(47)轮齿与链轴套(37)包括链轴(33)相啮合,上左协轮(9)和上右协轮一上与下左协轮(11)和下右协轮(47)一下将盒链(50)包括承重盒(27)支撑成呈O字型盒链(50)圈。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供用一体化发电机组,其特征是:所述的承重盒(27)组件包括承重盒(27),承重盒(27)由盒面板(28)、左盒壁板、盒底板(29)、右盒壁板(30)、盒内壁板、盒口(31)、螺孔及螺杆组成,盒面板(28)板面与左盒壁板板面及右盒壁板(30)板面呈90°夹角连接,盒底板(29)板面与左盒壁板板面及右盒壁板(30)板面呈90°夹角连接,盒内壁板板面与盒面板(28)板面呈135°夹角连接、与盒底板(29)板面呈45°夹角连接、与左盒壁板板面及右盒壁板(30)板面呈90°夹角连接,螺孔置在盒内壁板上端、盒端板(38)板背面及梯型移动齿(36)齿背面内,螺杆置在盒内壁板上端螺孔、盒端板(38)板背面螺孔及梯型移动齿(36)齿背面螺孔内,承重盒(27)以上下依次序重叠方式即以上一只盒紧挨着下一只盒方式与盒链(50)呈45°夹角安装在盒链(50)上,上一只承重盒(27)盒底板(29)与下一只承重盒(27)盒面板(28)、左盒壁板及右盒壁板(30)相叠合组成承重盒(27)盒口(31),盒口(31)长度与上一只承重盒(27)盒底板(29)长度、承重盒(27)盒面板(28)长度及盒内壁板长度一致,盒口(31)宽度与承重盒(27)左盒壁板斜边长度及右盒壁板(30)斜边长度一致,盒内壁板上端置有螺孔并通过螺杆、盒端板(38)板背面螺孔、梯型移动齿(36)齿背面螺孔将承重盒(27)固定在盒链(50)上盒内壁板中间及下端无螺孔不与盒链(50)连接。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供用一体化发电机组,其特征是:所述的盒链(50)组件包括盒链(50),盒链(50)由链轴(33)、凹圆弧面(34)、凸圆弧面(35)、梯型移动齿(36)、链轴套(37)、盒端板(38)、外链板(39)、半板凸圆弧、单片凸圆弧(41)、内链板(236)、半板凹圆弧(40)、单片凹圆弧、板轴(42)、螺孔(43)及移动齿油缝(60)组成,盒链(50)置在上左协轮(9)、上右协轮、下左协轮(11)及下右协轮(47)轮弧边上,链轴(33)置在梯型移动齿(36)轴孔、链轴套(37)、盒端板(38)轴孔、外链板(39)轴孔及内链板(236)轴孔内,梯型移动齿(36)置在盒链(50)沿水平面方向中间部位、齿上端置有凹圆弧面(34)、齿下端置有凸圆弧面(35)、齿前置有 与梯型螺纹齿(36)齿槽相啮合的齿舌、齿中心置有链轴(33)轴孔、齿背面置有螺孔(43),上一梯型移动齿(36)凸圆弧面(35)与下一梯型移动齿(36)凹圆弧面相(34)啮合,链轴套(37)套在链轴(33)上置在外链板(39)及内链板(236)至盒端板(38)中间,盒端板(38)置在承重盒(27)两侧、板上端置有凹圆弧面(34)、板下端置有凸圆弧面(35)、板中心置有链轴(33)轴孔、板背面置有螺孔(43),上一盒端板(38)凸圆弧面(35)与下一盒端板(38)凹圆弧面(34)相啮合,外链板(39)与内链板(236)组合在一起置在梯型移动齿(36)两端外侧,外链板(39)上端置有凹圆弧面(34)及链轴(33)轴孔、板中间内侧置有半板凸圆弧、板下端外侧置有单片凸圆弧(41)板面及板轴(42)轴孔,内链板(236)上端内侧置有单片凹圆弧板面及板轴(42)轴孔、板中间外侧置有半板凹圆弧(40)、板下端置有凸圆弧面(35)及链轴(33)轴孔,下一外链板(39)上端凹圆弧(34)与上一内链板(236)下端凸圆弧面(35)相啮合,外链板(39)中间内侧半板凸圆弧与内链板(236)板上端内侧单片凹圆弧相啮合,外链板(39)下端外侧单片凸圆弧(41)与内链板(236)板中间外侧半板凹圆弧(40)相啮合,板轴(42)置在外链板(39)下端外侧单片凸圆弧(41)板面中的板轴(42)轴孔内及内链板(236)上端内侧单片凹圆弧板面中的板轴(42)轴孔内,移动齿油缝(60)缝的一端处在凹圆弧(34)弧面、缝的另一端处链轴(33)、缝的一边处梯型移动齿(36)中间及中心、缝的另一边是开口的处梯型移动齿(36)齿舌侧。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供用一体化发电机组,其特征是:所述的势能传递系统组件包括势能传递系统,势能传递系统由势齿轮箱(166)、箱左板(167)、箱内壁(168)、箱右板(232)、轴承、梅花左轮(12)、梅花右轮、梅花齿(10)、势一轮(254)、势二轮(49)、势三轮(13)、势四轮(32)、势五轮(14)、势六轮(48)、势七轮(15)、发轴轮(16)、势油底壳(169)及势回油管组成,势齿轮箱(166)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盒链(50)边侧势箱托板(250)上侧,箱左板(167)是势齿轮箱(166)邻左力柱(261)侧箱壁板内置有能安装势动轮轮轴及发电机(21)轴的轴承,箱内壁(168)置在势齿轮箱(166)内及两势动轮轮组中间壁内置有能安装势动轮轮轴及发电机(21)轴的轴承,箱右板(232)是势齿轮箱(166)邻右力柱(51)侧箱壁板内置有能安装势动轮轮轴及发电机(21)轴的轴承和势回油管,梅花左轮(12)置在左力柱(261)内侧及势齿轮箱(166)外侧,梅花右轮置在右力柱(51)内侧及势齿轮箱(166)外侧,梅花左轮(12)及梅花右轮上置有梅花齿(10),梅花左轮(12)及梅花右轮上梅花齿(10)与链轴套(37)包括链轴(33)相啮合,梅花左轮(12)、梅花右轮和势一轮(254)置在同一轮轴上轮轴置在箱左板(167)轴承、箱内壁(168)轴承及箱右板(232)轴承内,势一轮(254)、势二轮(49)、势三轮(13)、势四轮(32)、势五轮(14)、势六轮(48)、势七轮(15)、发轴轮(16)、势油底壳(169)及势回油管置在势齿轮箱(166)内,势一轮(254)轮齿与势二轮(49)轮齿相啮合,势二轮(49)和势三轮(13)置在同一轮轴上轮轴置在箱左板(167)轴承、箱内壁(168)轴承及箱右板(232)轴承内,势三轮(13)轮齿与势四轮(32)轮齿相啮合,势四轮(32)和势五轮(14)置在同一轮轴上轮轴置在箱左板(167)轴承、箱内壁(168)轴承及箱右板(232)轴承内,势五轮(14)轮齿与势六轮(48)轮齿相啮合,势六轮(48)和势七轮(15)置在同一轮轴上轮轴置在箱左板(167)轴承、箱内壁(168)轴承及箱右板(232)轴承内,势七轮(15)轮齿与发轴轮(16)轮齿相啮合,发轴轮(16) 置在发电机(21)轴上,势油底壳(169)置在势齿轮箱(166)箱底与势回油管相连接,势回油管置在势齿轮箱(166)箱底及箱右板(232)板壁与势油底壳(169)及回油总管(122)相连接。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供用一体化发电机组,其特征是:所述的动转控制系统组件包括动转控制系统,动转控制系统由控电动机(17)、控齿轮箱(172)、箱前板(233)、箱后板(234)、轴承、控轴轮(255)、控一轮(18)、控二轮(256)、控三轮(19)、控四轮(257)、控五轮(20)、梯型螺纹盘(171)、盘主轴(44)、锥型轮(45)、梯型螺纹齿(46)、控油底壳(174)及控回油管组成,控电动机(17)置在控齿轮箱(172)上侧,控齿轮箱(172)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盒链(50)边侧控箱托板(251)上侧,箱前板(233)是控齿轮箱(172)邻左力柱(261)侧箱壁板内置有能安装控动轮轮轴的轴承,箱后板(234)是控齿轮箱(172)邻右力柱(51)侧箱壁板内置有能安装控动轮轮轴的轴承及控回油管,控轴轮(255)、控一轮(18)、控二轮(256)、控三轮(19)、控四轮(257)、控五轮(20)、梯型螺纹盘(171)、盘主轴(44)、锥型轮(45)、梯型螺纹齿(46)、控油底壳(174)及控回油管置在控齿轮箱(172)内,控轴轮(255)置在控电动机(17)轴顶端,控轴轮(255)轮齿与控一轮(18)轮齿相啮合,控一轮(18)和控二轮(256)置在同一轮轴上轮轴置在箱前板(233)轴承及箱后板(234)轴承内,控二轮(256)轮齿与控三轮(19)轮齿相啮合,控三轮(19)和控四轮(257)置在同一轮轴上轮轴置在箱前板(233)轴承及箱后板(234)轴承内,控四轮(257)轮齿与控五轮(20)轮齿相啮合,控五轮(20)轮轴置在箱前板(233)轴承及箱后板(234)轴承内,梯型螺纹盘(171)中心置有盘主轴(44),盘主轴(44)顶端置有锥型轮(45),锥型轮(45)斜轮齿与控五轮(20)斜轮齿相啮合,梯型螺纹盘(171)边侧置有梯型螺纹齿(46),梯型螺纹齿(46)与盒链(50)中梯型移动齿(36)相啮合,控油底壳(174)置在控齿轮箱(172)箱底与控回油管相连接,控回油管置在控齿轮箱(172)箱底及箱后板(234)板壁与控油底壳(174)及回油总管(122)相连接。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供用一体化发电机组,其特征是:所述的梯型螺纹盘(171)组件包括梯型螺纹盘(171),梯型螺纹盘(171)由盘主轴(44)、锥型轮(45)和梯型螺纹齿(46)组成,梯型螺纹盘(171)中心置有盘主轴(44),盘主轴(44)顶端置有锥型轮(45),锥型轮(45)斜轮齿与控五轮(20)斜轮齿相啮合,梯型螺纹盘(171)边侧置有梯型螺纹齿(46),梯型螺纹齿(46)与盒链(50)中梯型移动齿(36)相啮合。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供用一体化发电机组,其特征是:所述的冷却系统组件包括冷却系统,冷却系统由冷却泵(66)、冷吸管(70)、冷却水加热器(71)、气压罐(67)、冷压管(69)、冷却水、冷输总管(72)、冷输管a(74)、换热器a(75)、冷回管a(76)、冷输管b(77)、换热器b(78)、冷回管b(79)、冷输管c(80)、换热器c(81)、冷回管c(82)、冷输管d(83)、换热器d(84)、冷回管d(85)、冷输管e(86)、换热器e(87)、冷回管e(88)、冷输管f(89)、换热器f(90)、冷回管f(91)、冷输管g(92)、换热器g(93)、冷回管g(94)、冷输管h(95)、换热器h(96)、冷回管h(97)、冷输管j(237)、换热器j(238)、冷回管j(239)、冷输管k(240)、换热器k(241)、冷回管k(242)、冷输管m(243)、换热器m(244)、冷回管m(245)、冷输管n(246)、换热器n(247)、冷回管n(248)、冷输管i、换热管、冷回管i、冷回总管(73)、冷水管(177)、冷散热器(101) 及冷电风扇(102)组成,冷却泵(66)置在机柜(26)内与冷吸管(70)、冷输总管(72)及冷压管(69)相连接,冷吸管(70)与冷却泵(66)及冷散热器(101)相连接,冷却水加热器(71)以绕组形式绕在冷吸管(70)上,气压罐(67)置在机柜(26)内与冷压管(69)及冷却泵(66)相连接,冷却水置在气压罐(67)、冷却泵(66)、冷压管(69)、冷吸管(70)、冷输总管(72)、冷回总管(73)、冷输管a(74)、换热器a(75)、冷回管a(76)、冷输管b(77)、换热器b(78)、冷回管b(79)、冷输管c(80)、换热器c(81)、冷回管c(82)、冷输管d(83)、换热器d(84)、冷回管d(85)、冷输管e(86)、换热器e(87)、冷回管e(88)、冷输管f(89)、换热器f(90)、冷回管f(91)、冷输管g(92)、换热器g(93)、冷回管g(94)、冷输管h(95)、换热器h(96)、冷回管h(97)、冷输管j(237)、换热器j(238)、冷回管j(239)、冷输管k(240)、换热器k(241)、冷回管k(242)、冷输管m(243)、换热器m(244)、冷回管m(245)、冷输管n(246)、换热器n(247)、冷回管n(248)、冷输管i、换热管、冷回管i及冷散热器(101)管路内,冷输总管(72)与冷却泵(66)、冷输管a(74)、冷输管c(80)、冷输管j(237)、冷输管m(243)及冷输管i相连接,换热器a(75)与换热器b(78)夹轴并列置在势齿轮箱(166)内靠箱左板(167)侧与势动轮轮组及箱内壁(168)相对立,冷输管a(74)与冷输总管(72)、冷输管b(77)及冷输管e(86)相连接,换热器a(75)与冷输管a(74)及冷回管a(76)相连接,换热器b(78)与冷输管b(77)及冷回管b(79)相连接,冷回管a(76)与冷回管b(79)及冷回管f(91)相连接,换热器c(81)与换热器d(84)夹轴并列置在势齿轮箱(166)内靠箱内壁(168)侧与势动轮轮组及箱左板(167)相对立,冷输管c(80)与冷输总管(72)、冷输管d(83)及冷输管g(92)相连接,换热器c(81)与冷输管c(80)及冷回管c(82)相连接,换热器d(84)与冷输管d(83)及冷回管d(85)相连接,冷回管c(82)与冷回管d(85)及冷回管h(97)相连接,换热器e(87)与换热器f(90)夹轴并列置在势齿轮箱(166)内靠箱内壁(168)侧与势动轮轮组及箱右板(232)相对立,冷输管e(86)与冷输管a(74)及冷输管f(89)相连接,换热器e(87)与冷输管e(86)及冷回管e(88)相连接,换热器f(90)与冷输管f(89)及冷回管f(91)相连接,冷回管f(91)与冷回管e(88)、冷回管b(79)及冷回总管(73)相连接,换热器g(93)与换热器h(96)夹轴并列置在势齿轮箱(166)内靠箱右板(232)侧与势动轮轮组及箱内壁(168)相对立,冷输管g(92)与冷输管c(80)及冷输管h(95)相连接,换热器g(93)与冷输管g(92)及冷回管g(94)相连接,换热器h(96)与冷输管h(95)及冷回管h(97)相连接,冷回管h(97)与冷回管g(94)、冷回管d(85)及冷回总管(73)相连接,换热器j(238)与换热器k(241)夹轴并列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箱前板(233)侧与控动轮轮组及箱后板(234)相对立,冷输管j(237)与冷输总管(72)及冷输管k(240)相连接,换热器j(238)与冷输管j(237)及冷回管j(239)相连接,换热器k(241)与冷输管k(240)及冷回管k(242)相连接,冷回管k(242)与冷回管j(239)及冷回总管(73)相连接,换热器m(244)与换热器n(247)夹轴并列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箱后板(234)侧与控动轮轮组及箱前板(233)相对立,冷输管m(243)与冷输总管(72)及冷输管n(246)相连接,换热器m(244)与冷输管m(243)及冷回管m(245)相连接,换热器n(247)与冷输管n(246)及冷回管n(248)相连接,冷回管n(248)与冷回 管m(245)及冷回总管(73)相连接,换热管置在发电机(21)内与冷输管i及冷回管i相连接,冷输管i与冷输总管(72)相连接,冷回管i与冷回总管(73)相连接,冷回总管(73)与冷散热器(101)、冷回管f(91)、冷回管h(97)、冷回管k(242)、冷回管n(248)及冷回管i相连接,冷水管(177)置在冷散热器(101)上,冷散热器(101)置在机柜(26)内与冷吸管(70)及冷回总管(73)相连接,冷电风扇(102)置在机柜(26)内及冷散热器(101)外侧。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供用一体化发电机组,其特征是:所述的润滑系统组件包括润滑系统,润滑系统由滑油油泵(105)、吸油管(106)、油池(107)、注油孔(108)、排油管(109)、油加热器(110)、观察窗(111)、齿轮润滑油、滤油机(113)、油散热器(114)、输油管(115)、油电风扇(116)、链油定时阀(117)、轴油定时阀(118)、输油总管(119)、限压阀(173)、链点射支管(120)、轴承点射支管(121)、回油总管(122)、轮齿喷管a(123)、轮齿喷管b(124)、轮齿喷管c(125)、轮齿喷管d(126)、轮齿喷管e(141)、轮齿喷管f(142)、轮齿喷管g(143)、轴承喷管a(127)、轴承喷管b(128)、轴承喷管c(129)、轴承喷管d(130)、轴承喷管e(131)、轴承喷管f(132)、轴承喷管g(133)、轴承喷管h(134)、轴承喷管i(135)、轴承喷管j(136)、轴承喷管k(137)、轴承喷管L(138)、轴承喷管m(139)、轴承喷管n(140)、轴承喷管z(175)、轴承喷管o(235)、轴承喷管p(144)、轴承喷管q(145)、轴承喷管r(146)、轴承喷管s(147)、轴承喷管t(148)、轴承喷管u(149)、点射管a(150)、点射管b(151)、点射管c(152)、点射管d(153)、点射管e(154)、点射管f(155)、点射管g(156)、点射管h(157)、点射管i、点射管j(159)、点射管k、点射管m(249)、点射管n、左点射管组(161)及右点射管组组成,滑油油泵(105)置在机柜(26)内与吸油管(106)及输油总管(119)相连接,吸油管(106)管一端置在滑油油泵(105)上另一端浸在油池(107)内齿轮润滑油中,油池(107)置在机柜(26)内与吸油管(106)及输油管(115)相连接,注油孔(108)置在油池(107)体上侧,排油管(109)置在油池(107)体下侧,油加热器(110)置在油池(107)内,观察窗(111)置在油池(107)壁,齿轮润滑油置在油池(107)、吸油管(106)、滑油油泵(105)、输油总管(119)、链点射支管(120)、轴承点射支管(121)、轮齿喷管a(123)、轮齿喷管b(124)、轮齿喷管c(125)、轮齿喷管d(126)、轮齿喷管e(141)、轮齿喷管f(142)、轮齿喷管g(143)、轴承喷管a(127)、轴承喷管b(128)、轴承喷管c(129)、轴承喷管d(130)、轴承喷管e(131)、轴承喷管f(132)、轴承喷管g(133)、轴承喷管h(134)、轴承喷管i(135)、轴承喷管j(136)、轴承喷管k(137)、轴承喷管L(138)、轴承喷管m(139)、轴承喷管n(140)、轴承喷管z(175)、轴承喷管o(235)、轴承喷管p(144)、轴承喷管q(145)、轴承喷管r(146)、轴承喷管s(147)、轴承喷管t(148)、轴承喷管u(149)、点射管a(150)、点射管b(151)、点射管c(152)、点射管d(153)、点射管e(154)、点射管f(155)、点射管g(156)、点射管h(157)、点射管i、点射管j(159)、点射管k、点射管m(249)、点射管n、左点射管组(161)、右点射管组、势油底壳(169)、控油底壳(174)、势回油管、控回油管、回油总管(122)、滤油机(113)、油散热器(114)及输油管(115)内,滤油机(113)置在机柜(26)内与回油总管(122)及油散热器(114)相连接,油散热器(114)置在机柜(26)内与滤油机(113)及输油管(115)相连接,输油管(115)与油散热器(114)及油池(107)相连接,油电风扇(116) 置在机柜(26)内及油散热器(114)外侧,输油总管(119)与滑油油泵(105)、轮齿喷管a(123)、轮齿喷管b(124)、轮齿喷管c(125)、轮齿喷管d(126)、轮齿喷管e(141)、轮齿喷管f(142)、轮齿喷管g(143)、轴承喷管a(127)、轴承喷管b(128)、轴承喷管c(129)、轴承喷管d(130)、轴承喷管e(131)、轴承喷管f(132)、轴承喷管g(133)、轴承喷管h(134)、轴承喷管i(135)、轴承喷管j(136)、轴承喷管k(137)、轴承喷管L(138)、轴承喷管m(139)、轴承喷管n(140)、轴承喷管z(175)、轴承喷管o(235)、轴承喷管p(144)、轴承喷管q(145)、轴承喷管r(146)、轴承喷管s(147)、轴承喷管t(148)、轴承喷管u(149)、链点射支管(120)及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限压阀(173)置在输油总管(119)上,链点射支管(120)与输油总管(119)、点射管a(150)、点射管b(151)、点射管c(152)、点射管d(153)、点射管e(154)、点射管f(155)及点射管g(156)相连接,链油定时阀(117)置在机柜(26)内及链点射支管(120)上,轴承点射支管(121)与输油总管(119)、点射管h(157)、点射管i、点射管j(159)、点射管k、点射管m(249)、点射管n、左点射管组(161)及右点射管组相连接,轴油定时阀(118)置在机柜(26)内及轴承点射支管(121)上,轮齿喷管a(123)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势一轮(254)与势二轮(49)啮合部,轮齿喷管b(124)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势三轮(13)与势四轮(32)啮合部,轮齿喷管c(125)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势五轮(14)与势六轮(48)啮合部,轮齿喷管d(126)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势七轮(15)与发轴轮(16)啮合部,轮齿喷管e(141)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控轴轮(255)与控一轮(18)啮合部,轮齿喷管f(142)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控二轮(256)与控三轮(19)啮合部,轮齿喷管g(143)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控四轮(257)与控五轮(20)啮合部,轴承喷管a(127)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左板(167)内梅花左轮(12)、梅花右轮和势一轮(254)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b(128)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内壁(168)内梅花左轮(12)、梅花右轮和势一轮(254)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c(129)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右板(232)内梅花左轮(12)、梅花右轮和势一轮(254)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d(130)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左板(167)内势二轮(49)和势三轮(13)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e(131)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内壁(168)内势二轮(49)和势三轮(13)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f(132)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右板(232)内势二轮(49)和势三轮(13)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g(133)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左板(167)内势四轮(32)和势五轮(14)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h(134)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内壁(168)内势四轮(32)和势五轮(14)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i(135)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右板(232) 内势四轮(32)和势五轮(14)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j(136)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左板(167)内势六轮(48)和势七轮(15)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k(137)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内壁(168)内势六轮(48)和势七轮(15)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L(138)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右板(232)内势六轮(48)和势七轮(15)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m(139)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左板(167)内发电机(21)轴轴承,轴承喷管n(140)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内壁(168)内发电机(21)轴轴承,轴承喷管z(175)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右板(232)内发电机(21)轴轴承,轴承喷管o(235)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控齿轮箱(172)箱壁内控电动机(17)轴轴承,轴承喷管p(144)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后板(234)内控一轮(18)和控二轮(256)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q(145)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前板(233)内控一轮(18)和控二轮(256)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r(146)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后板(234)内控三轮(19)和控四轮(257)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s(147)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前板(233)内控三轮(19)和控四轮(257)的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t(148)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后板(234)内控五轮(20)轮轴轴承,轴承喷管u(149)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前板(233)内控五轮(20)轮轴轴承,点射管a(150)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管根与链点射支管(120)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盒链(50)内从左力柱(261)至链轴套(37)的外链板(39)及内链板(236),点射管b(151)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管根与链点射支管(120)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盒链(50)内与梅花左轮(9)相啮合的链轴套(37),点射管c(152)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管根与链点射支管(120)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盒链(50)内从链轴套(37)至梯型移动齿(36)的外链板(39)及内链板(236),点射管d(153)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管根与链点射支管(120)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盒链(50)中置梯型移动齿(36)内移动齿油缝(60),点射管e(154)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管根与链点射支管(120)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盒链(50)内从梯型移动齿(36)至链轴套(37)的外链板(39)及内链板(236),点射管f(155)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管根与链点射支管(120)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盒链(50)内与梅花右轮相啮合的链轴套(37),点射管g(156)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管根与链点射支管(120)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盒链(50)内从右力柱(51)至链轴套(37)的外链板(39)及内链板(236),点射管h(157)置在左力柱(261)边侧及内侧管根与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置左力柱(261)内上左协轮(9)轮轴轴承,点射管i置在右力柱(51)边侧及内侧管根与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置右力柱(51)内上右协轮轮轴轴承,点射管j(159)置在左力柱(261)边侧及内侧管根与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置左力柱(261)内下左协轮(11)轮轴轴承,点射管k 置在右力柱(51)边侧及内侧管根与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置右力柱(51)内下右协轮(47)轮轴轴承,点射管m(249)置在左力柱(261)边侧及内侧管根与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置左力柱(261)内发电机(21)轴轴承,点射管n置在右力柱(51)边侧及内侧管根与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置右力柱(51)内发电机(21)轴轴承,左点射管组(161)置在左滑轮组(24)外侧管根与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管顶点射口组贴近置左滑轮组(24)内各滑轮(25),右点射管组置在右滑轮组(158)外侧管根与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管顶点射口组贴近置右滑轮组(158)内各滑轮(25),回油总管(122)与滤油机(113)、势回油管及控回油管相连接。
1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供用一体化发电机组,其特征是:所述的链点射支管(120)组件包括链点射支管(120),链点射支管(120)由链油定时阀(117)、点射管a(150)、点射管b(151)、点射管c(152)、点射管d(153)、点射管e(154)、点射管f(155)及点射管g(156)组成,链点射支管(120)与输油总管(119)、点射管a(150)、点射管b(151)、点射管c(152)、点射管d(153)、点射管e(154)、点射管f(155)及点射管g(156)相连接,链油定时阀(117)置在机柜(26)内及链点射支管(120)上,点射管a(150)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管根与链点射支管(120)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盒链(50)内从左力柱(261)至链轴套(37)的外链板(39)及内链板(236),点射管b(151)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管根与链点射支管(120)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盒链(50)内与梅花左轮(9)相啮合的链轴套(37),点射管c(152)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管根与链点射支管(120)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盒链(50)内从链轴套(37)至梯型移动齿(36)的外链板(39)及内链板(236),点射管d(153)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管根与链点射支管(120)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盒链(50)中置梯型移动齿(36)内移动齿油缝(60),点射管e(154)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管根与链点射支管(120)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盒链(50)内从梯型移动齿(36)至链轴套(37)的外链板(39)及内链板(236),点射管f(155)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管根与链点射支管(120)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盒链(50)内与梅花右轮相啮合的链轴套(37),点射管g(156)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管根与链点射支管(120)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盒链(50)内从右力柱(51)至链轴套(37)的外链板(39)及内链板(236)。
1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供用一体化发电机组,其特征是:所述的轴承点射支管(121)组件包括轴承点射支管(121),轴承点射支管(121)由轴油定时阀(118)、点射管h(157)、点射管i、点射管j(159)、点射管k、点射管m(249)、点射管n、左点射管组(161)及右点射管组组成,轴承点射支管(121)与输油总管(119)、点射管h(157)、点射管i、点射管j(159)、点射管k、点射管m(249)、点射管n、左点射管组(161)及右点射管组相连接,轴油定时阀(118)置在机柜(26)内及轴承点射支管(121)上,点射管h(157)置在左力柱(261)边侧及内侧管根与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置左力柱(261)内上左协轮(9)轮轴轴承,点射管i置在右力柱(51)边侧及内侧管根与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置右力柱(51)内上右协轮轮轴轴承,点射管j(159)置在左力柱(261)边侧及内侧管根与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置左力柱(261)内下左协轮(11)轮轴轴承,点射管k置在右力柱(51)边侧及内侧管根与轴承点射支管(121)相 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置右力柱(51)内下右协轮(47)轮轴轴承,点射管m(249)置在左力柱(261)边侧及内侧管根与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置左力柱(261)内发电机(21)轴轴承,点射管n置在右力柱(51)边侧及内侧管根与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管顶点射口贴近置右力柱(51)内发电机(21)轴轴承,左点射管组(161)置在左滑轮组(24)外侧管根与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管顶点射口组贴近置左滑轮组(24)内各滑轮(25),右点射管组置在右滑轮组(158)外侧管根与轴承点射支管(121)相连接管顶点射口组贴近置右滑轮组(158)内各滑轮(25)。
1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供用一体化发电机组,其特征是:所述的势能转换电能系统组件包括势能转换电能系统,势能转换电能系统由发电机(21)、轴、发轴轮(16)、飞轮(23)、换热管及启动轮(5)组成,发电机(21)置在势齿轮箱(166)外侧机柜(26)上侧,轴置在发电机(21)中心及右力柱(51)轴承、箱右板(232)轴承、箱内壁(168)轴承、箱左板(167)轴承、左力柱(261)轴承内,发轴轮(16)和飞轮(23)置在发电机(21)轴上,换热管置在发电机(21)内,启动轮(5)置在发电机(21)轴顶端。
1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供用一体化发电机组,其特征是:所述的势齿轮箱(166)组件包括势齿轮箱(166),势齿轮箱(166)由箱体、箱左板(167)、箱内壁(168)、箱右板(232)、轴承、梅花左轮(12)、梅花右轮、梅花齿(10)、势一轮(254)、势二轮(49)、势三轮(13)、势四轮(32)、势五轮(14)、势六轮(48)、势七轮(15)、发轴轮(16)、势油底壳(169)、势回油管、冷输管a(74)、换热器a(75)、冷回管a(76)、冷输管b(77)、换热器b(78)、冷回管b(79)、冷输管c(80)、换热器c(81)、冷回管c(82)、冷输管d(83)、换热器d(84)、冷回管d(85)、冷输管e(86)、换热器e(87)、冷回管e(88)、冷输管f(89)、换热器f(90)、冷回管f(91)、冷输管g(92)、换热器g(93)、冷回管g(94)、冷输管h(95)、换热器h(96)、冷回管h(97)、轮齿喷管a(123)、轮齿喷管b(124)、轮齿喷管c(125)、轮齿喷管d(126)、轮齿喷管e(141)、轮齿喷管f(142)、轮齿喷管g(143)、轴承喷管a(127)、轴承喷管b(128)、轴承喷管c(129)、轴承喷管d(130)、轴承喷管e(131)、轴承喷管f(132)、轴承喷管g(133)、轴承喷管h(134)、轴承喷管i(135)、轴承喷管j(136)、轴承喷管k(137)、轴承喷管L(138)、轴承喷管m(139)及轴承喷管n(140)组成,势齿轮箱(166)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盒链(50)边侧势箱托板(250)上侧,箱左板(167)是势齿轮箱(166)邻左力柱(261)侧箱壁板内置有能安装势动轮轮轴及发电机(21)轴的轴承,箱内壁(168)置在势齿轮箱(166)内及两势动轮轮组中间壁内置有能安装势动轮轮轴及发电机(21)轴的轴承,箱右板(232)是势齿轮箱(166)邻右力柱(51)侧箱壁板内置有能安装势动轮轮轴及发电机(21)轴的轴承和势回油管,梅花左轮(12)置在左力柱(261)内侧及势齿轮箱(166)外侧,梅花右轮置在右力柱(51)内侧及势齿轮箱(166)外侧,梅花左轮(12)及梅花右轮上置有梅花齿(10),梅花左轮(12)及梅花右轮上梅花齿(10)与链轴套(37)包括链轴(33)相啮合,梅花左轮(12)、梅花右轮和势一轮(254)置在同一轮轴上轮轴置在箱左板(167)轴承、箱内壁(168)轴承及箱右板(232)轴承内,势一轮(254)、势二轮(49)、势三轮(13)、势四轮(32)、势五轮(14)、势六轮(48)、势七轮(15)、发轴轮(16)、势油底壳(169)及势回油管置在势齿轮箱(166)内,势一轮(254)轮齿与势二轮(49)轮齿相啮 合,势二轮(49)和势三轮(13)置在同一轮轴上轮轴置在箱左板(167)轴承、箱内壁(168)轴承及箱右板(232)轴承内,势三轮(13)轮齿与势四轮(32)轮齿相啮合,势四轮(32)和势五轮(14)置在同一轮轴上轮轴置在箱左板(167)轴承、箱内壁(168)轴承及箱右板(232)轴承内,势五轮(14)轮齿与势六轮(48)轮齿相啮合,势六轮(48)和势七轮(15)置在同一轮轴上轮轴置在箱左板(167)轴承、箱内壁(168)轴承及箱右板(232)轴承内,势七轮(15)轮齿与发轴轮(16)轮齿相啮合,发轴轮(16)置在发电机(21)轴上,势油底壳(169)置在势齿轮箱(166)箱底与势回油管相连接,势回油管置在势齿轮箱(166)箱底及箱右板(232)板壁与势油底壳(169)及回油总管(122)相连接,冷输总管(72)与冷输管a(74)及冷输管c(80)相连接,换热器a(75)与换热器b(78)夹轴并列置在势齿轮箱(166)内靠箱左板(167)侧与势动轮轮组及箱内壁(168)相对立,冷输管a(74)与冷输总管(72)、冷输管b(77)及冷输管e(86)相连接,换热器a(75)与冷输管a(74)及冷回管a(76)相连接,换热器b(78)与冷输管b(77)及冷回管b(79)相连接,冷回管a(76)与冷回管b(79)及冷回管f(91)相连接,换热器c(81)与换热器d(84)夹轴并列置在势齿轮箱(166)内靠箱内壁(168)侧与势动轮轮组及箱左板(167)相对立,冷输管c(80)与冷输总管(72)、冷输管d(83)及冷输管g(92)相连接,换热器c(81)与冷输管c(80)及冷回管c(82)相连接,换热器d(84)与冷输管d(83)及冷回管d(85)相连接,冷回管c(82)与冷回管d(85)及冷回管h(97)相连接,换热器e(87)与换热器f(90)夹轴并列置在势齿轮箱(166)内靠箱内壁(168)侧与势动轮轮组及箱右板(232)相对立,冷输管e(86)与冷输管a(74)及冷输管f(89)相连接,换热器e(87)与冷输管e(86)及冷回管e(88)相连接,换热器f(90)与冷输管f(89)及冷回管f(91)相连接,冷回管f(91)与冷回管e(88)、冷回管b(79)及冷回总管(73)相连接,换热器g(93)与换热器h(96)夹轴并列置在势齿轮箱(166)内靠箱右板(232)侧与势动轮轮组及箱内壁(168)相对立,冷输管g(92)与冷输管c(80)及冷输管h(95)相连接,换热器g(93)与冷输管g(92)及冷回管g(94)相连接,换热器h(96)与冷输管h(95)及冷回管h(97)相连接,冷回管h(97)与冷回管g(94)、冷回管d(85)及冷回总管(73)相连接,冷回总管(73)与冷回管f(91)及冷回管h(97)相连接,输油总管(119)与轮齿喷管a(123)、轮齿喷管b(124)、轮齿喷管c(125)、轮齿喷管d(126)、轴承喷管a(127)、轴承喷管b(128)、轴承喷管c(129)、轴承喷管d(130)、轴承喷管e(131)、轴承喷管f(132)、轴承喷管g(133)、轴承喷管h(134)、轴承喷管i(135)、轴承喷管j(136)、轴承喷管k(137)、轴承喷管L(138)、轴承喷管m(139)及轴承喷管n(140)相连接,轮齿喷管a(123)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势一轮(254)与势二轮(49)啮合部,轮齿喷管b(124)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势三轮(13)与势四轮(32)啮合部,轮齿喷管c(125)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势五轮(14)与势六轮(48)啮合部,轮齿喷管d(126)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势七轮(15)与发轴轮(16)啮合部,轴承喷管a(127)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左板(167)内梅花左轮(12)、梅花右轮和势一轮(254)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b(128)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 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内壁(168)内梅花左轮(12)、梅花右轮和势一轮(254)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c(129)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右板(232)内梅花左轮(12)、梅花右轮和势一轮(254)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d(130)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左板(167)内势二轮(49)和势三轮(13)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e(131)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内壁(168)内势二轮(49)和势三轮(13)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f(132)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右板(232)内势二轮(49)和势三轮(13)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g(133)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左板(167)内势四轮(32)和势五轮(14)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h(134)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内壁(168)内势四轮(32)和势五轮(14)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i(135)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右板(232)内势四轮(32)和势五轮(14)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j(136)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左板(167)内势六轮(48)和势七轮(15)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k(137)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内壁(168)内势六轮(48)和势七轮(15)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L(138)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右板(232)内势六轮(48)和势七轮(15)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m(139)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左板(167)内发电机(21)轴轴承,轴承喷管n(140)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内壁(168)内发电机(21)轴轴承,轴承喷管z(175)置在势齿轮箱(166)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右板(232)内发电机(21)轴轴承。
1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供用一体化发电机组,其特征是:所述的控齿轮箱(172)组件包括控齿轮箱(172),控齿轮箱(172)由箱体、箱前板(233)、箱后板(234)、轴承、控轴轮(255)、控一轮(18)、控二轮(256)、控三轮(19)、控四轮(257)、控五轮(20)、梯型螺纹盘(171)、盘主轴(44)、锥型轮(45)、梯型螺纹齿(46)、控油底壳(174)、控回油管、冷输管j(237)、换热器j(238)、冷回管j(239)、冷输管k(240)、换热器k(241)、冷回管k(242)、冷输管m(243)、换热器m(244)、冷回管m(245)、冷输管n(246)、换热器n(247)、冷回管n(248)、轮齿喷管e(141)、轮齿喷管f(142)、轮齿喷管g(143)、轴承喷管o(235)、轴承喷管p(144)、轴承喷管q(145)、轴承喷管r(146)、轴承喷管s(147)、轴承喷管t(148)及轴承喷管u(149)组成,控齿轮箱(172)置在呈O字型盒链(50)圈内盒链(50)边侧控箱托板(251)上侧,箱前板(233)是控齿轮箱(172)邻左力柱(261)侧箱壁板内置有能安装控动轮轮轴的轴承,箱后板(234)是控齿轮箱(172)邻右力柱(51)侧箱壁板内置有能安装控动轮轮轴的轴承及控回油管,控轴轮(255)、控一轮(18)、控二轮(256)、控三轮(19)、控四轮(257)、控五轮(20)、梯型螺纹盘(171)、盘主轴(44)、锥型轮(45)、梯型螺纹齿(46)、控油底壳(174)及控回油管置在控齿轮箱(172)内,控轴轮(255)置在控电动机(17)轴顶端,控轴轮(255)轮齿与控一轮(18)轮齿相啮合,控一轮(18)和控二 轮(256)置在同一轮轴上轮轴置在箱前板(233)轴承及箱后板(234)轴承内,控二轮(256)轮齿与控三轮(19)轮齿相啮合,控三轮(19)和控四轮(257)置在同一轮轴上轮轴置在箱前板(233)轴承及箱后板(234)轴承内,控四轮(257)轮齿与控五轮(20)轮齿相啮合,控五轮(20)轮轴置在箱前板(233)轴承及箱后板(234)轴承内,梯型螺纹盘(171)中心置有盘主轴(44),盘主轴(44)顶端置有锥型轮(45),锥型轮(45)斜轮齿与控五轮(20)斜轮齿相啮合,梯型螺纹盘(171)边侧置有梯型螺纹齿(46),梯型螺纹齿(46)与盒链(50)中梯型移动齿(36)相啮合,控油底壳(174)置在控齿轮箱(172)箱底与控回油管相连接,控回油管置在控齿轮箱(172)箱底及箱后板(234)板壁与控油底壳(174)及回油总管(122)相连接,冷输总管(72)与冷输管j(237)及冷输管m(243)相连接,换热器j(238)与换热器k(241)夹轴并列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箱前板(233)侧与控动轮轮组及箱后板(234)相对立,冷输管j(237)与冷输总管(72)及冷输管k(240)相连接,换热器j(238)与冷输管j(237)及冷回管j(239)相连接,换热器k(241)与冷输管k(240)及冷回管k(242)相连接,冷回管k(242)与冷回管j(239)及冷回总管(73)相连接,换热器m(244)与换热器n(247)夹轴并列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箱后板(234)侧与控动轮轮组及箱前板(233)相对立,冷输管m(243)与冷输总管(72)及冷输管n(246)相连接,换热器m(244)与冷输管m(243)及冷回管m(245)相连接,换热器n(247)与冷输管n(246)及冷回管n(248)相连接,冷回管n(248)与冷回管m(245)及冷回总管(73)相连接,冷回总管(73)与冷回管k(242)及冷回管n(248)相连接,输油总管(119)与轮齿喷管e(141)、轮齿喷管f(142)、轮齿喷管g(143)、轴承喷管o(235)、轴承喷管p(144)、轴承喷管q(145)、轴承喷管r(146)、轴承喷管s(147)、轴承喷管t(148)及轴承喷管u(149)相连接,轮齿喷管e(141)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控轴轮(255)与控一轮(18)啮合部,轮齿喷管f(142)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控二轮(256)与控三轮(19)啮合部,轮齿喷管g(143)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控四轮(257)与控五轮(20)啮合部,轴承喷管o(235)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控齿轮箱(172)箱壁内控电动机(17)轴轴承,轴承喷管p(144)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后板(234)内控一轮(18)和控二轮(256)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q(145)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前板(233)内控一轮(18)和控二轮(256)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r(146)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后板(234)内控三轮(19)和控四轮(257)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s(147)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前板(233)内控三轮(19)和控四轮(257)共用轴轴承,轴承喷管t(148)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后板(234)内控五轮(20)轮轴轴承,轴承喷管u(149)置在控齿轮箱(172)内管根与输油总管(119)相连接管顶喷油嘴贴近置箱前板(233)内控五轮(20)轮轴轴承。
1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供用一体化发电机组,其特征是:所述的机柜26组件包括机柜(26),机柜(26)由柜体、冷却泵(66)、气压罐(67)、 冷却水、冷压管(69)、冷吸管(70)、冷却水加热器(71)、冷输总管(72)、冷回总管(73)、冷散热器(101)、冷电风扇(102)、冷却水温传感器(103)、冷却水压传感器(104)、冷水管(177)、滑油油泵(105)、吸油管(106)、油池(107)、注油孔(108)、排油管(109)、油加热器(110)、观察窗(111)、齿轮润滑油、滤油机(113)、油散热器(114)、输油管(115)、油电风扇(116)、链油定时阀(117)、轴油定时阀(118)、输油总管(119)、限压阀(173)、链点射支管(120)、轴承点射支管(121)、回油总管(122)、油温传感器(163)、油压传感器(164)及油位传感器(165)组成,机柜(26)置在机底座(231)上侧发电机(21)下侧及微机控制器(1)边侧。”
驳回决定认为:本申请的权利要求1-19要求保护的发电机组在正常运转后断开外界电源,在不消耗外来能源的情况下就能维持持续运转和输出动力,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这一自然规律,因此不具有专利法第22条第4款规定的实用性。
申请人(下称“复审请求人”)对上述驳回决定不服,于2018年03月07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复审请求,同时提交了经过修改的说明书,其中,经过修改的说明书多处删除了原说明书中与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现有抽水蓄能电站存在从下水库抽水至上水库耗电量量值始终大于上水库放水发电量量值之短板”相关的内容(见修改后的说明书第[0002]-[0003]段、第[0087]-[0088]段),将原说明书第「0267」、「0341]段的“……盒口31途径离心泵4出水口8载水的时间”修改为“……盒口31途径进水口8或机外输水口59载水的时间”(见修改后的说明书第「0267」、「0341]段),并删除了原说明书中记载的实施例二的全部内容。复审请求人认为:(1)对本申请作出的驳回决定所依据的驳回理由是以复审请求人已放弃的两份专利申请的申请文本为依据的,没有评价与本申请的申请文件以及复审请求人在实审阶段提交的意见陈述;(2)在未经检索的情况下,对本申请作出驳回决定是不符合规定的;(3)本申请完全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4款规定的实用性。
经形式审查合格,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8年06月14日依法受理了该复审请求,并将其转送至原审查部门进行前置审查。
原审查部门在前置审查意见书中认为:即使复审请求人提交了经过修改的说明书,本申请权利要求1-19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仍然由于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从而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4款有关实用性的规定 ,因而坚持驳回决定。
随后,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合议组对本案进行审理。
合议组于2019 年04 月18 日向复审请求人发出复审通知书,指出:复审请求人于2018年03月07日提交的说明书替换页中对说明书的修改导致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解决的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手段以及取得的技术效果方面发生了改变,而这种改变不能由本领域技术人员从原申请文件中直接地、毫无疑义地确定,因此,这样的修改超出了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不符合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同时指出即使复审请求人克服了修改超范围的缺陷,本申请的权利要求1-19所要求保护的发电机组在正常运转后断开外界电源,在不消耗外来能量的情况下就能维持持续运转和输出电能,这明显是能量输出大于能量输入,没有考虑实际存在的能量消耗,明显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因此,权利要求1-19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4款规定的实用性。针对复审请求人的意见陈述,合议组认为:(1)实审程序中所发的驳回决定已明确了其驳回文本为本申请的原始申请文件,且对复审请求人的意见陈述进行了回应评述;驳回决定中的驳回理由是否与复审请求人已放弃的两份专利申请的驳回决定中的驳回理由相同或相似,与本申请是否具备实用性没有必然联系;按照专利法律法规的规定,以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4款规定的实用性为理由驳回发明专利申请,不以对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检索为前提;本申请的发电机组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因而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4款规定的实用性。
复审请求人于2019 年05月17日提交了意见陈述书,未提交经过修改的申请文件。复审请求人认为:其于2018年03月07日提交的说明书替换页涉及的对说明书的修改是为了克服复审通知书指出的缺陷,对说明书的修改根本没有改变本申请原始提交的文件所记载的解决的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手段以及取得的技术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能从原始申请文件中直接地、毫无疑义地确定。对说明书的修改没有超出原始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记载范围,符合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同时,也符合专利法第26条第4款和专利法实施细则第61条第1款的规定。对说明书的修改仅仅是将多余的原说明书及实施例中所记载的与抽水蓄能电站有关的“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输水泵、实施例二”的技术内容予以删除,经修改补正后的本申请技术方案是本申请在初始启动阶段具有一定能量,本申请在进入程序替换及其再进入正常运转后系统外始终能向系统内输入能量也就是始终能由外界的山沟及上水库向本申请运转系统内输水或输入能量,从而使本申请始终能持续维持运转还能向外界输出电能,这是完全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的。经修改补正后的本申请的新的技术方案己完全消除驳回决定和复审通知书中所指出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初始启动阶段具有一定能量本申请在进入程序替换及其再进入正常运转后不需要外界再提供任何能量即可持续维持运转且还能向外界输出电能是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的”的缺陷,修改后的本申请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运转系统实施能量转换的形式完全符合能量守恒定律,能够制造和使用,并且能产生积极效果,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4款的规定。
在上述程序的基础上,合议组认为本案事实已经清楚,可以作出复审请求审查决定。
二、决定的理由
审查文本的认定
复审请求人于2018年03月07日提交了经过修改的说明书全文替换页。故本次复审请求审查决定针对的文本为:申请日2015年10月19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19项,说明书附图第1-12页,说明书摘要以及摘要附图;2018年03月07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179页。
关于专利法第33条
专利法第33条规定:申请人可以对其专利申请文件进行修改,但是,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对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图片或者照片表示的范围。
复审请求人于2018年03月07日提交的经过修改的说明书多处删除了原说明书中与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现有抽水蓄能电站存在从下水库抽水至上水库耗电量量值始终大于上水库放水发电量量值之短板”相关的内容(见修改后的说明书第[0002]-[0003]段、第[0087]-[0088]段),将原说明书第「0267」、「0341]段的“……盒口31途径离心泵4出水口8载水的时间”修改为“……盒口31途径进水口8或机外输水口59载水的时间”(见修改后的说明书第「0267」、「0341]段),并删除了原说明书中记载的实施例二的全部内容,而这样的修改和删除导致原申请记载的技术方案在解决的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手段以及取得的技术效果方面发生了改变,而这种改变在原申请文件中并未记载,也不能由本领域技术人员从原申请文件中直接地、毫无疑义地确定。因此,上述修改超出了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不符合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
关于实用性
专利法第22条第4款规定: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进一步地,即便复审请求人为克服上述修改超范围缺陷而恢复到原始申请文本,本申请的权利要求1-19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也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4款有关实用性的规定。
具有实用性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应当符合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是不能实施的,因此不具备实用性。
就本申请而言,根据原说明书的记载可知,本申请所述的发电机组分为启动阶段、程序替换和正常运转三个阶段。启动阶段, 由启电动机6由系统外向系统内提供启动电力使各电器部件作前期运转。进入程序替换阶段后,切断由系统外向系统内提供的启动电力,启电动机6在切断由系统外所提供的启动电力后即刻停机停止工作,已经被切断了的系统外的启动电力不再渗入本申请的系统的后续工作。随后进入正常运转阶段,系统在没有得到启电动机6驱动的前提下,被囤积在承重盒27组内呈凝聚状态的水的聚集重力始终垂直向下运动从而带动相关机构发电。由此可知,本申请所述的发电机组从外界获得电能并转换成机械能再转化成电能,其一部分作为维持装置运转的电力,另一部分能量提供给外界,正常运转后断开外界电源,在不消耗外来能量的情况下就能维持持续运转和输出电能,这明显是能量输出大于能量输入,没有考虑实际存在的能量消耗,明显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因此,权利要求1-19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4款规定的实用性。
关于复审请求人的意见陈述
复审请求人在意见陈述书中认为:对说明书的修改是为了克服复审通知书指出的缺陷,对说明书的修改根本没有改变本申请原始提交的文件所记载的解决的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手段以及取得的技术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能从原始申请文件中直接地、毫无疑义地确定。对说明书的修改没有超出原始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记载范围,符合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同时,也符合专利法第26条第4款和专利法实施细则第61条第1款的规定。对说明书的修改仅仅是将多余的原说明书及实施例中所记载的与抽水蓄能电站有关的“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输水泵、实施例二”的技术内容予以删除,经修改补正后的本申请技术方案是本申请在初始启动阶段具有一定能量,本申请在进入程序替换及其再进入正常运转后系统外始终能向系统内输入能量也就是始终能由外界的山沟及上水库向本申请运转系统内输水或输入能量,从而使本申请始终能持续维持运转还能向外界输出电能,这是完全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的。经修改补正后的本申请的新的技术方案己完全消除消除驳回决定和复审通知书中所指出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初始启动阶段具有一定能量本申请在进入程序替换及其再进入正常运转后不需要外界再提供任何能量即可持续维持运转且还能向外界输出电能是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的”的缺陷,修改后的本申请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运转系统实施能量转换的形式完全符合能量守恒定律,能够制造和使用,并且能产生积极效果,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4款的规定。
对此,合议组认为:首先,专利法第33条、专利法第22条第4款以及专利法第26条第4款、专利法实施细则61条第1款是各自独立的法律条款,相互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对申请文件进行修改,无论是依据专利法实施细则61条第1款为了克服复通指出的实质性缺陷(如实用性)而进行的修改还是基于其它理由对申请文件进行的修改都需要符合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对申请文件的修改符合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并不能就此表明修改后的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4款的规定。其次,如复审请求人所言,经过对说明书的修改后,本申请变成“在初始启动阶段具有一定能量,本申请在进入程序替换及其再进入正常运转后系统外始终能向系统内输入能量也就是始终能由外界的山沟及上水库向本申请运转系统内输水或输入能量,从而使本申请始终能持续维持运转还能向外界输出电能”从而符合能量守恒定律,那么这显然是将原申请文件记载的“进入正常运转后断开外界电源,在不消耗外来能量的情况下就能维持持续运转和输出电能”进行了改变,由没有外界能量输入改为有外界能量输入,技术方案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事实上,删除技术问题导致了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发生了改变;原申请文件中并未记载技术特征“机外输水口”;删除实施例二的全部内容导致本申请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发生了改变。技术问题和技术手段发生改变,技术效果显然也会发生改变,而这样的改变不能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原申请文件记载的内容基础上直接地、毫无疑义地确定,因此,复审请求人对说明书的修改超出了原申请文件记载的范围,不符合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综上所述,合议组对复审请求人的意见主张不予支持。
综上所述,本案合议组作出如下复审请求审查决定。
三、决定
维持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8 年01 月29 日对本申请作出的驳回决定。
如对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不服,根据专利法第41条第2款的规定,复审请求人可以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